




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年出口量1000多個集裝箱,十多年來將中國蔬菜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20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在中國的合作伙伴,并且是中國唯一一家把生菜出口到日本的企業……近日,記者走進總部位于青島的凱盛浩豐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采訪了人稱“亞洲生菜大王”的馬鐵民董事長,揭秘他如何為中國蔬菜貼上國際標簽,如何實現中國農業的乘船出海。
從種子到餐桌,用標準化方式種菜
“我們的出口實際上一直伴隨著我們企業的發展。從20年前開始,我們就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包括中東的一些國家,一共二十多個國家。”
馬鐵民講到,父親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他從小就對農業產生了濃厚興趣。“我讀書,是為了做一個農民!”在那個大多數人夢想逃離多村進城的時代,馬鐵民毅然選擇逆行:用知識武裝自己,做一個新時代的“智慧農民”。
馬鐵民在大學時期選擇就讀農學專業,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青島萊西的一家新加坡獨資農業公司,“因為那個企業主要是出口新加坡和日本,所以我對這兩個國家的標準比較熟悉。”2002年,隨著所在外資農業公司迂回海外,馬鐵民選擇自己創業。
他在菜西租了200多畝地,種下了番茄、胡蘿卜、土豆、西蘭花、生菜等七種蔬菜,堅持用符合國際標準的方式管理。
用標準化方式種菜,保證菜品的高品質,是馬鐵民從農的第一步。
有別于一般農戶直接將雞糞、豬糞撒進地里施肥,馬鐵民強調標準化的農業要“干干凈凈”,認為未經專業處理的動物糞便,可能對農產品造成污染。
他親力親為進行標準化種植實踐,定期記錄施肥澆水的品種、劑量等數據,觀察種子的變化,對它們進行監測,做標準化管理。與傳統的“靠天吃飯”不同,馬鐵民不斷測試種子的抗寒性、抗熱性。“我們出口的結球生菜的種子是從300多種不同的生菜種子中篩選出來的,可謂百里挑一。”“我們實現從種子到餐桌的綠色,保障產品從選種開始,一直到交付到顧客的手里,把這個產業鏈整個一二三產貫通,并且順應顧客的要求和出口國家的標準,反過來制定一些標準。”生菜的蓬松度要80%,也就是說葉子和葉子之間沒有空隙,但還要有些松軟,綠色的外包葉要有兩片包在外面,每一顆生菜的標準都要一致。要生產出這樣的生菜,馬鐵民認為,“國際標準不僅僅是最后的一個檢測結果,而是要貫穿整個種植的過程”,馬鐵民說,因此嚴格的過程管理貫穿種植全過程,包括種植、收采、采后處理都是標準化、流程化,包括預冷、分級包裝、倉儲儲運等,既保證了產量,也穩定了品質。
但農夫種菜,經常越種越虧。
好不容易熬到收成季節,卻遇上了非典疫情,之前聯系的海外客戶拒絕來收購,馬鐵民種的蔬菜滯銷了。為防止蔬菜爛在地里,馬鐵民東奔西走將蔬菜運到各地市場售賣。但當時很多人壓根不理會“高標準種植”理念,他賣起菜來特別“費勁”。
從零到一的過程,馬鐵民印象特別深,“當時2003年,我從萊西拿著包裝好的結球生菜,一箱裝15粒,然后就拿著那個盒子,背個電腦包,到青島海情太酒店跟客戶去談。講我們的理念,講我們的產品。”客戶發現馬鐵民種植的生菜出成率高出別家菜農6%-8%,規格遠遠高于其他供應商,最終馬鐵民的生菜全部被收走。“我們第一個貨柜出去的時候是六百多箱,還沒有裝滿一個40尺的集裝箱,就這樣第一次將我們的蔬菜送出了國門。”
不幸的是,除生菜外,其他六種蔬菜全都“賠了個光”。馬鐵民只能改變思路,從第二年開始,只種生菜,并成為全球某知名快餐品牌的生菜供應商。
說來容易,做卻不易。
要知道,生菜“嬌氣”得很,30攝氏度以上就容易出紅斑、燒心燒邊,且根系淺,對水量要求很高,不精細化管理根本種不好。而且快餐企業每天都要賣漢堡,用戶也想每天吃到新鮮蔬菜,如何提供全年365天不間斷的生菜供應,又成為他創業路上的一道難題。
“我們從山東走到了福建做冬季的種植,從福建又走到了河北壩上、內蒙高原做夏季種植,然后我們又到上海去做春夏交接時候的種植”,馬鐵民在全國各地沿著緯度高低到處尋找合適的土地種菜,期望用不同地域錯開氣候對生菜種植的影響。短短幾年時間,他就在全國建成了12個種植基地,布局了總面積達2萬余畝的菜地,成為了國內唯一實現結球生菜露地種植365天均衡的供應商。
由于通過地域間的氣候差異來實現生菜全年供應,并繼續踐行“高標準種植”理念,馬鐵民很快就在行業中間出了名聲,相繼拿下多家國際餐飲巨頭在中國的生菜市場份額,凱盛浩豐發展成為亞洲生菜出口量最大的企業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將生菜出口到日本的企業,并且其“綠行者”系列蔬菜遠銷韓國、新加坡、印度、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農業出海,開啟“數字農耕”新時代
一串串“一顆大TM”番茄小燈籠似的令人賞心悅目、垂涎欲滴,碩大的溫室內,彌漫著番茄的清香。坐落于萊西望城街道“雙萊”一體化先行區的凱盛浩豐(萊西)智慧農業產業園智慧玻璃溫室內,20公頃櫻桃番茄已經進入采摘期。
在那里,凱盛浩豐集團通過“數字技術+農業技術+操作流程”的研發與運用,創建了中國農業革新性數字平臺“浩豐數字大腦”,數智化貫穿全產業鏈,并入選山東省第三批省級產業互聯網平臺示范項目。
溫室內安裝了246個傳感器、234個控制器,可實時監測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一系列與植株生長相關的參數,實時上傳至中央環境控制系統,該系統會結合植株和果實的性狀,發出指令,調整天窗、加熱、幕布、高壓迷霧等系統,使溫、光、水、氣、肥達到番茄生長的最佳需求。馬鐵民解釋道,“相當于我們有一個‘農業大腦’,傳感器會將溫室內的實時情況告訴大腦,根據我們設定的環境策略,‘大腦’會將計算結果給到溫室中的執行器,實現智能調節。”如今,凱盛浩豐已經在全國布局了17個智慧溫室。
據介紹,智慧玻璃溫室采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超白減反無影玻璃作為覆蓋材料,透光率高。在加工環節,研發的全智能集成自動包裝線裝備和工藝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運行精準度提高17%。數字化管理、標準化種植,破解了農產品品控和管理痛點,打造出了適宜番茄生長的舒適環境。智慧玻璃溫室內番茄的采收期長達9個月,是傳統種植模式采收期的6-8倍。
另外,園區還“藏著”很多高科技的“狠活”。引進全自動育苗系統建成亞洲最大的60畝智能育苗工廠,可生產高價值的“雙頭雙花”大苗和傳統穴盤苗兩類種苗,其中“雙頭雙花”大苗年育苗量可達500萬株以上,傳統苗年育苗量可達到1.5億株。種植采用無土栽培和物聯網系統,實現了種植管理自動化、精準化。
這里出品的“一顆大TM”番茄,沒有轉基因問題,沒有農殘問題,沒有激素問題,也沒有重金屬問題。這樣的高素質番茄受到了消費者的熱捧,榮獲多個海內外獎項,入駐了盒馬、沃爾瑪、大潤發、鮮豐水果、長沙綠葉等超150家線下商超渠道,使得產品能夠覆蓋8000余家終端店鋪。此外,他還投入開設了近50家線上品牌自營店鋪,產品覆蓋34個省290個市2829個區(縣),省市覆蓋率99%,登上京東、天貓、天貓超市等多個線上平臺番茄品類首位,全年產值高達4億元。
“我們把新一代信息技術,把互聯網時代的優勢運用到了生產當中。所以也能讓生產過程管理得更精細,過程也更透明,并且要輸出到全世界。”
“2025年我們會把整套的溫室智能化設備出口到韓國,日本也在探討中,還有一個就是中東,我們從新材料到智能裝備的整體農業解決方案,已經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我們會把整個的EPCO的工程服務以及先進的裝備和互聯網產品,再加上我的種植運營和產品輸出出去。”
“我們的農耕文明在過去幾千年里,是領先于全世界的。如今,在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過程中,我們所有人都要努力。我們企業只是微觀里面的一小部分,但是我們也應該扛起這個大旗。我們可以向全世界證明,我們的農業一樣可以現代化,一樣可以為全世界提供產品和服務。”馬鐵民始終懷著一顆拳拳之心,在推進中國農業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勇毅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