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數智技術為支撐、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綠色低碳為底色、以可持續發展為內在要求的現代工業發展過程及形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是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途徑, 是順應新一輪科技變革、塑造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部署。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2024 年9 月10 日至1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視察時指出,甘肅要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全國重要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的特殊關懷和殷切期望, 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期,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我們對天水市推進新型工業化情況進行了調研, 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天水推進新型工業化具有良好基礎優勢
天水是國家老工業基地和全省裝備制造業基地。經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布局、改革改制重組、結構調整優化、轉型升級發展,目前形成了以電子信息、電工電器、機械制造、建筑材料、醫藥食品五大特色優勢產業為主導,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發展的工業格局。現有工業企業1212 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7 戶,工業門類涵蓋29個大類、66 個中類、92 個小類。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31 家, 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17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26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 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4 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1 件,國家重點實驗室1 個,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6 家,省級技術創新平臺58 家。各類工業園區19 個,其中國家級1 個、省級2 個,入駐工業企業930 家, 占全市企業總數的76.7%。2023年,全市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470.7 億元,同比增長3.5%,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工業為全市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 提供了4.8 萬多人的就業崗位。
(一)集成電路產業影響重大。現有規上企業7戶、規下企業21戶,2023年完成總產值178.5億元,占全市總量的37.9%,同比增長9.5%。華天電子集團是國際第六、國內第三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領軍企業。天光半導體公司是甘肅省唯一一家集成電路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全產業鏈的高新技術企業。華洋電子科技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邁入國內引線框架企業前三強。目前,全市集成電路產業初步形成了以封裝測試研發為核心,芯片設計制造、電子元件生產、引線框架配套等為基礎的百億級產業集群。
(二)機床制造產業特色鮮明。現有規上企業12戶, 規下企業65戶,2023年完成總產值37.6 億元,占全市總量的8%,同比增長0.2%,是我國“工業母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星火機床通過自主研發攻克五軸聯動車銑復合機床制造、復合材料纏繞機床制造等“卡脖子”技術,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全的數控重型臥式機床研發與生產企業, 大型臥式數控車床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海林軸承是全國最大的圓錐滾子軸承供應商, 圓錐滾子軸承入選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三)電工電器產業優勢突出。現有規上企業32戶, 規下企業75戶,2023年完成總產值41.6 億元,占全市總量的8.8%。長城開關是國內行業產品質量和定價的目標企業,產品已成功進入高鐵、核電和國防軍工等領域。甘肅電氣科學研究院是國家高低壓電器質檢中心。天水電氣傳動研究所大型電氣傳動系統與裝備技術實驗室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生產的石油鉆機電傳動系統裝置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5%。
(四)醫藥食品產業潛力巨大。現有規上企業37戶,規下企業157戶,2023年完成總產值82.2億元,占全市總量的17.5%,同比增長5.3%。全市野生和人工種植中藥材資源1000 余種,規模化栽培黨參、柴胡等20多種道地藥材26.5萬畝, 年產量5.5 萬噸,天水連翹、清水半夏是中藥材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全市22戶醫藥企業擁有國藥準字批準文號382 個,成紀藥業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岐黃藥業生產蓯蓉通便口服液、“勞克” 牌結核丸、八珍補汁等為獨家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10%。
(五)建筑材料產業穩步發展。現有規上企業64戶,規下企業172戶,2023年完成總產值44.7億元,占全市總量的9.5%。天水中材水泥、天水祁連山水泥、甘谷祁連山水泥、天祥水泥4 戶企業為全省重點水泥生產企業。華建新材料公司已形成礦產資源綠色開采、機制砂石精細加工、預拌混凝土砂漿高性能生產、建筑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現代化物流運輸服務及新型裝配式建筑六位一體綠色建材循環體系。隴鼎建設工程、華億鋼構、浩瀚鋼構、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公司,主要生產裝配式鋼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等裝配式建材,是裝配式建筑骨干企業。
(六)新材料產業加快培育。現有規上企業7戶,規下企業4戶,2023年完成總產值5.53億元, 占全市總量的1.17%。近年來,先后引進了杰瑞10 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華貿復合陶瓷和耐火材料一體化綜合循環利用、G6-OLED 載板玻璃生產、中性硼硅藥用玻璃管及制瓶制造等重大新材料項目,杰瑞新能源、旭盛顯示科技、旭康材料科技、華貿新材料等企業先后投產入規, 主要產品有OLED 載板玻璃、中性硼硅藥用玻璃管及藥瓶、鋰電池負極材料、復合陶瓷制品及耐材產品、油墨、裝飾材料等,新材料產業從無到有,不斷培育壯大。
近年來,天水市順應國家數字產業發展趨勢,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以數智創新提升產業發展,引進總投資50 億元的AI 智算協同產業化平臺項目,著力發展算力設備制造業;加快建設天水智造中心、天水信創產業園,全力打造“龍創智谷”特色品牌,大力培育“服務+ 制造+ 應用”全鏈條數字經濟產業,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初步形成工業經濟發展新引擎。
二、天水推進新型工業化面臨諸多困難挑戰
天水推進新型工業化具有良好基礎和眾多優勢,但還面臨不容忽視的挑戰,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制約新型工業化的順利推進。
(一)工業經濟總體規模不大。202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增加值的5.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2 個百分點。2019-2022 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8%、18%、18.2%、17.7%。從增長速度來看,2019-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 同比分別增長6.2%、8.6%、11.5%、4.5%、5.3%, 除2020 年和2021 年之外,增速均低于同期生產總值增速。這表明,工業實力總體較弱、比重偏小,補齊工業短板和加快追趕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大型骨干企業支撐不足。2023年全市199戶規上工業企業中,年產值10 億元以上重點企業僅5 戶(華天電子集團、天水卷煙廠、供電公司、光軒高端裝備、長城開關廠),增加值占到全市的80%以上。本地生產經營企業中,除華天電子集團、天水卷煙廠以外,再無年產值達到50億元的企業。部分企業(星火機床、海林軸承) 在行業細分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但市場規模小、拓展能力弱、轉型升級步伐緩慢、支撐作用不強。受國際國內經濟恢復低于預期、市場需求收縮、企業訂單不足等影響,華天電子集團增速放緩, 卷煙廠和供電公司分別受生產指標以及全市三大產業用電量相對穩定影響,增幅相對較低,加之占全市增加值總量7.2%的建材行業受市場需求不足及水泥價格回落影響,整體降幅明顯,全市工業經濟穩增長壓力較大。
(三)工業產業鏈條不夠完整。天水現有的8 條產業鏈中,除集成電路產業鏈外,其余產業鏈產值規模都不足100 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紡織服飾產業鏈產值規模均不足5億元。除華天電子集團外,其他行業龍頭企業產值規模小,企業間產品關聯度較低,橫向、縱向、旁側關聯發展和較為完整的協作配套產業鏈尚未形成,缺乏鏈主企業、上下游配套企業,對本地企業配套帶動不足。大部分企業的零部件制造和產品銷售主要依靠外部市場,“兩頭” 在外非常典型。
(四)重大項目建設進度緩慢。近年來,因物流成本上升,加之原材料大幅度上漲,天水工業企業生產成本高、利潤空間窄, 大多數企業訂單不足,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成本增長4.9%,利潤下降55.1%, 應收賬款增長31.3%, 負債增長15.3%,“保生存”成為企業首要任務,沒有更多能力謀劃建設重大項目,部分實施的項目也未能按計劃投資。截至2023 年底,總投資50 億元的旭盛G6-OLED 載板玻璃累計完成投資26.5 億元,總投資28.8 億元的東旭高端裝備產業園累計完成投資9.8 億元, 總投資20.5 億元的旭康中性硼硅藥用玻璃管及制瓶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3.9 億元,三個項目僅部分建成投產;總投資70億元的華天集成電路新產業基地項目尚未正式啟動建設,總投資28.5 億元的金浪半導體集成電路載板項目建設進度緩慢。
(五)科技創新驅動能力不強。2022年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0.47%, 市本級占0.98%,低于全省的目標值,規上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不足30%,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只有26家,占比不足20%。全市只有5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貫標認定,110 家企業注冊云平臺,大部分企業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和電子商務創新生產和營銷模式等方面有待提高。同時,受環境和條件影響,企業不僅缺高端人才,也缺普通技術人員甚至技術工人,現有技術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學歷普遍偏低, 培養的人才和熟練工人流動性大, 人才引進難、留不住問題較為突出。
(六)縣域工業經濟發展不快。2020—2023年全市縣域規上企業數分別為65 戶、69 戶、77 戶、86戶,占全市40.4%、39.7%、40.5%、43.2%,實現工業增加值分別為9.4 億元、10.3 億元、11 億元、12.2 億元, 僅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總量的7.8%、7.5%、7.6%、7.9%,雖然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但增長幅度較慢,縣域工業經濟發展短板突出;2023 年秦州、麥積兩區工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市的44.3%、35.9%, 但增速僅為2.4%、5.4%。
三、天水推進新型工業化思路重點
當前,天水正處于破局突圍、加速追趕的關鍵時期。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指示精神,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中共甘肅省委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 圍繞打造西部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的戰略目標,全力實施推進新型工業化“六大行動”,迅速形成“大抓工業、大干工業、大興工業”的熱潮,推動工業總量較快增長和質量有效提升、工業占比持續增加和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和社會貢獻不斷加大,增強工業綜合實力,重展老工業基地雄風,奮力譜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天水工業發展新篇章。
推進新型工業化, 內在要求和根本任務是加快推動工業轉型升級。要堅持新老并舉、改造提升、鞏固拓展、培育壯大、超前布局的原則,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大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力度,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開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 全面更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設備、高耗能高排放設備、存在安全隱患的設備。加強質量品牌建設,重塑傳統產業新優勢,重點發展高低壓輸配電裝備、電氣傳動及自動化控制裝置、基礎電器原件、新能源裝備、高檔數控機床、現代農機裝備、鑿巖機械、高檔軸承、試驗機等產業,提升工業母機、電工電器等產業鏈集群化水平,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固強補弱,聚鏈成群,打造工業發展新支柱。新能源產業要擴大規模。重點推進風電、光伏裝機并網、抽水蓄能、新型儲能電池等項目建設,加快形成規模化生產。生物醫藥產業要提質增效。重點做強現代中醫藥、生物制品、化學藥劑、醫療保健等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要加快建設。重點推動載板玻璃、藥用玻璃、鋰電池材料、復合陶瓷材料等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發揮產能。電子信息產業要實現突破。重點實施一批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在5G、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培育更多優勢企業, 串珠成鏈打造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和智能終端產業體系。
三是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聚焦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制造、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方向,超前謀劃構建未來產業創新生態。重點圍繞氫能與新型儲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核用新材料及裝備、人形機器人五大領域, 引進和實施一批重點項目,積極開辟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著力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
四是推動制造服務融合。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服務、服務型制造、總集成總承包、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 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設計、制造、施工等領域的骨干企業整合資源、延伸鏈條, 向集成承包服務商轉型。鼓勵大型制造企業搭建“硬件+軟件”“平臺+服務”的集成系統,提供多樣化工程總承包服務,培育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
四、天水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對策建議
天水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堅持系統觀念, 統籌兼顧,立體施策。
(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科技創新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要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和“第一動力”,在開辟工業發展新賽道、增強工業發展新動能、塑造工業發展新優勢上下功夫、求實效。一是努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大力組織實施高新技術、高成長性、高附加值企業培育壯大行動, 加快培育一批以高新技術為主的科技型骨干企業,積極引進一批國內外“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知名“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二是切實發揮工業科技創新平臺的重要作用。高效集約優化各類工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產學研用協同創新, 促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一線,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完善產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有效銜接,不斷增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動力。三是著力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要加強企業家、科研人才、產業工人尤其是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 培養造就一批產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把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 迅速轉化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勁能量”。
(二)運用數字經濟賦能。發展數字經濟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核心任務和關鍵路徑。一是加快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立足全市工業企業基礎,圍繞發揮特色和優勢,持續加大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廣泛采用先進數字技術,對機械制造、電工電器、建筑材料等傳統產業進行全面、系統、有效改造升級。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 培育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示范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智能化發展,推進產業經濟數字化。加快推進天水工業互聯網信息化平臺建設,提升“上云用數賦智”水平,深化“5G+ 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建設5G 全連接工廠,推動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二是推動數字經濟產業化發展。搶抓國家扶持數字經濟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機遇,大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產業, 加快壯大電子信息產業,圍繞打造集成電路封測產業聚集區目標,積極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材料產業, 優化布局集成電路設計制造產業,鞏固擴展航空航天集成電路、新型高密度塑封集成電路、半導體集成電路封裝載板、集成電路封測設備及材料、新型電子器件等產品產能,加快面向5G通訊、物聯網、人工智能、汽車電子、醫療電子、可穿戴設備、節能環保等新興領域和行業高端產品技術領域布局,加強技術和產品創新,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積極推進弘信集團AI 智算協同產業化平臺項目建設,引進數字經濟上下游產業入駐天水, 推動全市數字經濟從“點”向“鏈”高速邁進,力爭將天水打造成為電子信息、智能算力制造及算力服務融合發展的產業集聚區和創新創業示范區。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產業促進平臺、云倉配智慧供應鏈西北總部基地、算力中心和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建設, 打造人工智能數字服務產業經濟群,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推進數字經濟產業化。三是加快建設現代化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加大數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扶持,加快推進5G基站、產業互聯網、大數據基礎平臺、人工智能與算力平臺等“數字基建”。持續推動移動通信網絡和寬帶網絡建設,擴大5G網絡應用場景深度覆蓋,積極打造國家“千兆城市”。搶抓甘肅“東數西算”樞紐節點建設機遇,加快龍創智谷·天水信創產業園、甘肅省計算中心天水分中心、甘肅省超級計算(天水)中心及天水市算力一體化項目建設,加強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數字化改造步伐。提升數字平臺服務水平,引導市內移動、電信、聯通、廣電以及浪潮等平臺企業,充分發揮基礎設施、技術、人才等優勢,進一步加強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工業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應用場景開發,構建貫穿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數字化產業全過程的創新鏈,強化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支撐能力,提高數據信息歸集、存儲、加工處理、分析、服務水平,加快打通數據資源公共平臺與單位運用平臺,促進各類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應用, 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三)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綠色低碳是新型工業化的生態底色。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工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全面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一是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全面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 積極引進先進綠色技術,推廣節能低碳和清潔生產技術裝備,推進工藝流程更新升級, 優化產能規模和布局, 持續更新土地、環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約束性標準,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綠色低碳企業,建立以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為核心內容的綠色低碳制造體系,做大做強綠色制造業。二是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增效。堅持不懈抓好工業領域節能工作, 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加快設備產品更新換代升級,加快節能降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加強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積極開展項目碳排放評價,嚴把新上項目能耗和碳排放關。引導企業建立健全節能降碳管理機制,推廣節能降碳“診斷+ 改造”模式,強化企業節能督察監管。三是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大力發展資源再利用和再制造產業, 做好新能源汽車廢舊電池等廢舊資源回收利用,不斷壯大綠色新型能源產業。著力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資源能源消耗低的新興產業結構,努力實現工業向綠色低碳轉型。
(四)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源頭活水”。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促進招商引資的重要先導,扎實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提質增效年”行動,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以數字政府建設為主攻點,用好“甘快辦”“甘政通”“12345 熱線”“不來即享”等數字政府特色品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全面推進“集成辦好一件事”。持續推行“包抓聯”“六必訪”等機制,縱深推進優化營商環境系列行動,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開放便利的投資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良性健康的市場環境、寬松有序的經營環境,以一流營商環境推動重大工業項目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二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深入實施甘肅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圍繞天水市確定的10條工業產業鏈,以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 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目標, 以實施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為抓手, 聚焦全球企業、中央企業、民營企業三個“500 強”,主動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精心謀劃產業項目,精準開展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強化節會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金融招商、駐點招商、平臺經濟招商和市場潛力招商,加快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發展潛力大的骨干企業。靠實各級責任目標,市級領導狠抓統籌協調,招商部門勇擔主要責任,駐外機構奔赴前沿陣地, 縣區政府主打關鍵硬仗, 各類園區爭當開路先鋒,形成統籌協同聯動招商引資的良好局面。三是狠抓項目落地實施。全面實行“包抓專班”“代辦服務”工作機制,堅持“一企一策”“一項目一專班”,組建市縣兩級領導包抓重點項目工作專班,積極探索“全方位洽談對接”“全天候保障服務”“全鏈條打造高地”服務模式,主動跟進解決項目謀劃、洽談、引進、落地實施中的困難問題,加強土地、金融、能耗指標等招商要素保障,推進一批重點項目快速履約落地。
(五)增強園區支撐能力。工業園區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陣地和“排頭兵”。要積極學習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探索有利于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良好途徑, 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大膽創新管理體制。全面推廣“一區多園”管理模式,堅持“原有隸屬關系、管理體制、日常統計、財稅征收渠道等均保持不變”“市縣區統籌協調、分級管理、一縣一特色、功能互補、一體發展”的基本思路,全市五縣兩區工業集中區(園區)加掛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牌子, 并享受國家賦予經開區優惠扶持政策和綜合管理權限,做到科技創新、人才、信息等資源共享。二是積極探索運營機制。著力推行“管委會+ 投資開發(運營)公司”模式,引導鼓勵國資國企、社會資本、第三方運營管理團隊等國內外市場主體, 參與經開區及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優良的軟硬件支撐;堅定支持有實力的投資建設主體對園區資產實行重組、股權結構優化調整,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工業園區運營、包干經營特色產業。三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大工業園區“七通一平”等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推進路水氣電熱污等公用基礎和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按照國土空間規劃,落實重大項目省級統籌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政策, 強化重點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用地保障。落實入園企業退出制度,嚴格清理圈而不建、圈而緩建、圈而少建項目和“僵尸企業”,及時收回土地“騰籠換鳥”,進行二次開發,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
(六)著力打造一流企業。工業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體力量。工業經濟發展最根本的要依靠工業企業,只有工業企業強,工業經濟才能強。要堅定不移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方針,大力培育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工業企業, 發展壯大“專精特新”企業群體,讓各類工業企業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自主創新創造,煥發成長活力,實現競相發展。一是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致力于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政策措施,政府部門要排憂解難,做好引導、服務、落實、協調等工作;司法機關要保駕護航,嚴肅查處損害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權益的案件, 嚴厲打擊民企內部違法犯罪行為, 嚴格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民營企業要自信自強,堅定發展壯大的信心,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引導國有企業發揮好“國家隊”的作用,全面實施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 堅持和運用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積累的寶貴經驗, 立足全市產業基礎,圍繞提升企業主業集中度、行業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努力做強一批主業突出、結構合理、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加強與央企、省企、駐市企業的戰略合作,通過資產重組、資產置換、股權轉讓、合資新設、投資并購等方式參與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持續有效推進企業戰略性重組。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實行新型經營責任制建設,強化國有企業評價考核,進一步提升市屬國有企業經營效益和效率, 更好服務工業經濟發展大局,著力增強核心功能,切實提高核心競爭力,努力培育一批制造業頭部領軍企業。三是傾力扶持中小企業。始終堅持“扶小、促小、強小”,做到管理與服務并重、發展和幫扶并舉, 不斷健全中小企業工作體系、服務體系和運行監測體系。持續深化市場主體培育“五轉”工程,不斷壯大市場主體,大力推動企業上規入庫。分層次、分行業、分梯隊建立企業培育升級后備資源庫,推動中小企業向“小而優”“小而精”“小而特”發展。四是深入開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攜手行動”。引導支持大中型工業企業向小微工業企業開放場景和創新要素, 著力推動大中小工業企業深度融通、全面協作、共同發展,培育壯大更多小微企業。五是強力發展縣域企業。把發展壯大縣域工業企業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礎工程和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全面實施“強縣域”“強工業”“強科技”行動,加大工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培育壯大一批中小微工業企業,努力形成一批生產經營好、增長潛力大、產業鏈條長、市場競爭強的工業企業群,為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全市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
調研組組長:王海峰 調研組成員:張旭東 謝曉斌 陳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