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就是身體力行,用他自己的言傳身教,讓我們做個公正的人。”
“祖父首先是個革命者,然后才是文學家。在祖父身上,一直保留著艱苦樸素、大公無私的優良作風。”茅盾長孫沈韋寧在談及祖父時表示,作為茅盾的孫輩,他接過了父親韋韜的接力棒,為茅盾研究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茅盾的謙遜公正,給后輩留下了深刻印象。沈霜說:“父親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在團結至上、平等待人、遠離特權、勤儉持家幾個方面。父親一生著譯多達1500余萬字,但他在一份個人登記表上這樣概括自己的主要經歷和文學成就:1919年參加文學活動,1927年9月起開始寫小說,寫過一些小說、雜文、文藝評論、古典文學研究等等。寥寥數語帶過,人格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沈韋寧說:“在我自己的眼里,茅盾就是一位普通的、慈祥的、溫和的、善良的祖父。”自己小的時候從未把茅盾當成一個偉人來看待。“他沒什么架子,相反,他對小孩子倒是有一點寵溺,僅對我發過一次火。”“他也從來沒有真正要求我一定要做什么,而是引導我,發掘我對事物的興趣,支持我做所有的事情。”沈韋寧回憶說。
“祖父就是身體力行,用言傳身教,讓我們做個公正的人。”沈韋寧說,茅盾一生儉樸、不計私利、平等待人,這也是他幾十年修養的自然流露。他去世前決定把一生積攢下來的稿費25萬元捐獻出來設立一個文學獎基金(茅盾文學獎),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茅盾家風代代傳,沈韋寧眼中的父親沈霜,也是一生低調、自律。“在革命的大家庭里,他不愿意在茅盾的光環下生活。我母親曾說起過他們在南京工作生活的情景,身邊一起工作的同事都不知道他是時任文化部部長、文學家茅盾的兒子,他自律到應該享受的東西都不要。”沈韋寧說,祖父晚年寫回憶錄,父親干脆提前離休,全身心幫助收集回憶錄寫作材料。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把茅盾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直至生命的最后。
2011年,沈霜毫無保留地把茅盾的珍貴手稿和珍貴照片、圖書等1054件各類載體的檔案捐獻給家鄉桐鄉。沈韋寧感慨道“這是父親一生中最為高光的時刻,也是我們整個家族的榮耀。父親的無私,真正實現了祖父茅盾的遺產是屬于大家的、中國的、世界的。”
(責編/張超 責校/陳小婷 來源/《記憶中的父親——訪茅盾之子韋韜》,劉守華/文,《中國檔案》2009年第12期;《茅盾傳》,鐘桂松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9月21日第1版;《茅盾和他的女兒》,鐘桂松著,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20年9月1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