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哲學的杰出代表和各大科學的奠基者,深刻而系統地探討了知識的來源、范圍與可靠性等認識論的核心問題。其對認識論的討論包括知識的來源與可靠性等多個方面,在對其進行探討時,面對知識的來源是什么、人類認識的限制在哪里、知識的可靠性如何確保等一系列問題,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知識來源于經驗和理性的結合、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包括感知的局限性和理性的局限性、通過理性分析與推理獲得可靠的知識等解決辦法。亞里士多德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具有他的先進性和重要意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關鍵詞】認識論;亞里士多德;知識來源;可靠性
【中圖分類號】B50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1-006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1.017
基金項目:2024年西南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破繭話蝶語:網絡語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話語的圈層化阻隔和引導策略”(項目編號:202410635098)。
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哲學的杰出代表和各大科學的奠基者,深刻而系統地探討了知識的來源、范圍與可靠性等認識論的核心問題。他憑借卓越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哲學素養,提出了諸多富有創見和影響力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不僅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而且也為后世西方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成果作為哲學史上不可磨滅的瑰寶,至今仍然具有研究探索的必要價值。
一、問題陳述
(一)知識的來源是什么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1]首先,亞里士多德對人類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否完全依賴于我們的感知,或者還有其他因素對其產生影響有著很多疑問。其次,感知在這個過程里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們通過感知接觸外界,但感知能否提供足夠信息來構建我們對世界的完全認知呢?再次,理性對于知識獲取有什么作用?理性只是簡單分析和推理感知到的信息,還是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我們逐漸了解到感知到知識是如何被獲取的,以及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和優勢所在。這些問題引導著亞里士多德對知識來源的討論,也為后續研究提供清晰的框架。
(二)人類認識的限制在哪里
人類的感知作為我們與世界互動的首要方式受感官器官和外部環境的影響,可能導致我們的感知出現偏差,甚至誤導我們的認知。那么,感知的局限性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感知的局限性如何限制了我們獲取真實知識的能力?盡管理性被視為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但亦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局限性。理性可能受到先入之見的觀念、不同人的偏見又或是判斷錯誤等多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這些都會削弱我們獲取和判斷知識的能力。在此情況之下,其局限性將對我們獲取和判斷知識有何影響呢?以及怎么限制人類對世界的進一步理解?這就是亞里士多德對于人類認識的限制在哪里這一問題的思考。
(三)知識可靠性如何確保
亞里士多德對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進行了深入思考,他意識到知識的來源多種多樣,但如何保障這些知識的可靠性卻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追求真理的哲學來源中會不會有偏差和誤解的存在呢?亞里士多德提出,人們在確定知識可靠性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審查和檢驗。緊接著,知識驗證的過程究竟是如何的?人類應該采取哪些方法來確保知識的可靠性呢?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知識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是密切相關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定義真實知識、明確其標準和特征呢?同時,他也意識到,知識可靠性怎么限制我們對真實知識的理解認知?這是亞里士多德對知識可靠性如何確保這一問題引申出的諸多問題。
二、亞里士多德對問題的解決
(一)知識來源于經驗和理性的結合
亞里士多德認為,知識的來源源自對經驗和理性的結合。“一切知識都是記憶。”[2]這一觀點凸顯了感知和思維的相互作用。“感覺是我們知識的起點,是我們智慧的源泉。”[3]知識獲取的起點是人們通過感官和外界接收相關信息,但是僅僅依靠感知是不夠的,因為感知可能受到主觀感受與感官的影響。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的運用至關重要,人們通過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和歸納,在此基礎上得出更深層的認識。
一是感知被視為認識的基礎。感知是我們和外界接觸的途徑,也是獲取知識的第一步。我們通過感知事物的外觀、顏色、聲音等特征建立起對世界的初步認識。例如孩童總是對世界充滿著好奇,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聲音、顏色、外觀進行觸摸、傾聽來增強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拓寬他們的認識。但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感知會受到感官器官與環境的雙重作用,這種作用也可能存在誤導與局限,感覺器官可以幫助人類獲取對外界的感受,而環境的相關介質則會影響整體感知,人類的感官器官也是有局限的,例如眼睛在昏暗的燈光下不能很好地感知周圍環境,同理,環境作為感知的外部條件,其氣味、溫度等多種因素也有可能會影響整體感知水平。
二是理性是人類思維與認識的最高形式。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是人類獨有的、最高級的分析判斷能力,理性不僅可以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深入而全面地分析和推理,而后超越表面的認識,認識到最深層的知識邏輯和規律,理性還能創造新知,將不同的認識聯系起來形成系統,它將感知到的經驗與思維能力相結合,使我們能夠超越感性認識從而達到更高級別的認識,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總而言之,亞里士多德的這種觀點強調了感知和思維的互補性,在認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對于感知的局限性和理性的運用方式,人類還需要作更深層次的探究。
(二)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包括感知的局限性和理性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深刻洞察到人類認識的局限性,他認為這種局限性既源于感知的有限性,也受到理性的制約。感知受限于感官的局限和外界條件的干擾,而理性雖能進行邏輯推導,但其前提和范疇亦非絕對無誤。因此,人類的認識總是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
一方面是感知的局限性,他指出感知受限于感官器官與外部環境,人類感官器官在對外部環境進行探索與了解時是具有局限性的,這可能導致對外部世界的局部以及片面認知。感知局限性在于我們只能感知到事物的表象與外在特征,而對事物的本質和深層次屬性認知卻存在局限。外部環境也存在迷惑性,容易誤導人類感知。另一方面,對于理性局限性,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理性在推理和思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導以及偏見。理性受到個人偏見、錯誤的推理以及受限的觀察和經驗的影響,個體認知水平和主觀認知將限制理性的發展,可能導致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產生偏差或錯誤的結論,從而帶來認識的局限性。
面對人類認識的局限性,亞里士多德嘗試通過對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研究來彌補人類認識的局限性。他提出了形式邏輯,從整體結構框架角度研究思想認識,拋開思維邏輯的具體內容,他試圖通過正確推理規則來減少理性判斷的偏見與錯誤。本體論研究旨在探索事物本質屬性來彌補感知局限性對事物本質的限制,亞里士多德通過建構本體論思想體系,將目光投注到“存在”的本質屬性,通過理性思考透過事物表面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
亞里士多德認為通過對適當邏輯推理和事物本質、屬性的探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人類的認識局限性。
(三)通過理性分析與推理獲得可靠的知識
邏輯推理在確保知識可靠性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正確的邏輯推理規則能夠讓我們從已知的真理出發推導出新的真理。亞里士多德建立了形式邏輯、分類學、命題邏輯和演繹推理等體系,以確保推理過程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結果深入到原因的過程。[4]
首先,亞里士多德主張通過分類學的研究來理清事物之間的關系與本質屬性,將事物按照種屬關系進行分類,通過概念分析和定義來確立各種事物的特征和屬性,他認為可以通過這種途徑獲得關于事物本質與特性的可靠知識。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強調演繹推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從普遍真理推導出特殊情況的真理。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嚴格的演繹推理模式如三段論等,來確保推論的準確性以及可靠性。他認為通過將普遍原理應用于具體情況可以獲得關于事物的確切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這種嚴厲推理模式,能夠帶來清晰的思維框架,促進對事物本質的掌握,但是這種脫離知識具體內容的邏輯推理,有時可能出現邏輯錯誤,或邏輯不成立的情況,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次,亞里士多德強調理性分析與推理應該與經驗和觀察相結合。通過觀察和實驗來驗證理論和推論的正確性以及知識的可靠性。理性推理的結論應該與實際觀察和經驗相符合才能被認為是可靠知識。他甚至還說到在感覺的靈魂中包含著思維的靈魂,而在思維的靈魂中又包含著感覺的靈魂,這已經是比較細微地分析,初步接觸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相互滲透問題。[6]所以他通過理性分析與推理來確保知識的可靠性并且試圖建立一種嚴密的知識體系,也只有通過正確的邏輯推理和合理的方法才能獲得真正可靠的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事物的本質。
三、對亞里士多德的解決的評述
(一)亞里士多德的認識論在古代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亞里士多德的認識論在古代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他對理性與經驗的結合、邏輯推理和形而上學等方面的貢獻。亞里士多德曾說:“吾人求知是出于本性,而于求知之本身,又以其為最善者,且吾人于求知時,每以得知較未得時為愉快。”[5]首先,亞里士多德認識論強調理性與經驗的結合,他認為真正的知識來自對感知經驗的理性分析和推論。這種方法在古代哲學中開辟了一條新的認識路徑。他通過邏輯推理的建立和形而上學的探索加強了對認識論的認知,形式邏輯的存在系統地探討了命題、推理、類別等概念,為后世哲學家提供了思維和推理的基礎。同時,他的形而上學研究對古代哲學的形而上學思想進行了深刻的重建,他將過去哲學家們對“存在”的本質、“一”與“多”的關系等模糊認識進行了深刻分析,這為后世哲學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亞里士多德的認識論強調理性分析與推理并且注重經驗和觀察,這一方法論對古代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果知識的對象不存在,就沒有知識,這是真的,因為將會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被認識。同樣這也是真的。如果對某物的知識不存在,此某物卻可以存在著。”[7]他的方法不僅影響了后世的哲學家,也對科學方法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二)亞里士多德對感知和理性的關系過于簡化
亞里士多德在其認識論中強調了感知與理性的關系,認為理性在感知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而感知則是理性認識的起點。然而,一些評論者指出,亞里士多德對感知與理性的關系存在過于簡化的傾向。他似乎將感知和理性之間的關系描述為單向的、線性的過程,而實際上這種關系可能更為復雜和相互作用。緊接著亞里士多德強調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包括感知的局限性和理性的局限性。他意識到人類感知的有限性——感知只能接觸到具體的個體,而理性才能通過概念和普遍性來理解事物的本質。但是他并未深入探討感知與理性的局限性怎樣影響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局限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處理感知與理性關系時,他的觀點可能存在簡化。
(三)“四因說”在面對復雜的現實世界時顯得過于簡單和機械
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因說”是他對事物產生的原因進行分類的理論。這四種原因包括形式因、材料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動力因和目的因都可歸之于形式因,因為事物本質的實現過程和追求的目的,都不外乎是事物本質的實現和形式的確定表現。[8]盡管這一理論在某些情境下可以提供對事物產生的解釋,但在面對復雜的現實世界時這可能顯得過于簡單和機械。現實世界中的事件和現象往往涉及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復雜關系,如果我們將其簡化為四種因素可能無法全面解釋事物的本質與產生。
他也主張通過理性分析與推理獲得可靠的知識。人類通過理性思維能夠抽象出普遍的概念和原理,從而認識世界本質。但是當面對復雜的現實世界時,我們僅憑理性分析和推理可能無法完全捕捉事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在解釋復雜的現實世界時,可能顯得過于簡單和機械,從而無法全面捕捉事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他強調通過理性分析與推理來獲得可靠知識的方法,雖然具有邏輯嚴密性,但也存在著局限性,因為有些知識可能超出了理性推理的范圍。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2]亞里士多德.靈魂論及其他[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4]俞吾金.亞里士多德認識論探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03):30-37.
[5]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張西平.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一書中認識論思想述評[J].天津師大學報,1985,(06):13-19+88.
[7]亞里士多德.范疇篇·解釋篇[M].聶敏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8]衛芳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認識論異同辨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2):37-42.
作者簡介:
印楊焱,女,湖南常德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