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迄今為止,針對電影《孔夫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電影學領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該影片亦深植于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之中。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審視,該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位兼具圣賢氣質與常人情感的孔子形象,這與此前的孔子形象存在顯著差異。其轉變顯然與當時抗戰的緊迫需求緊密相關??鬃有蜗蟮闹厮?,不僅增強了文化抗戰的陣容,亦拓展了孔子作為文化符號所蘊含的內涵。
【關鍵詞】電影《孔夫子》;孔子形象;戰時建構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1-008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1.023
1940年12月19日,備受矚目的電影《孔夫子》在上海順利公映。該片由費穆執導,唐槐秋主演,民華公司出品,制作陣容強大,可謂是一時風光無兩。然而因戰亂的緣故,電影膠片流失。輾轉近七十年后,2009年該片于香港國際電影節再次上映。其重新面世,引起了影視界頗多關注。張偉的《近代影劇說明書探幽》①回顧了電影誕生過程及再次上映的影響,胡企平所編的《電影音樂鑒賞》②和丁亞平所著的《中國電影史》③將其列為“孤島”電影的典范之作。此外,張越的《中國電影媒介中的孔子形象批判》④和肖盈盈的《兩種歷史背景下的孔子銀幕形象比較——以電影〈孔夫子〉與〈孔子〉為例》⑤兩篇從比較入手,關注的是孔子銀幕形象的特點及演變。據此可得,《孔夫子》的相關研究多將其限于電影界的范圍之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闡釋。然而以更廣的視野來看,它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故而,本文立足于文化的立場,以孔子形象的戰時建構為切入點,深入討論影片中孔子形象的特征、形成背景以及其所蘊含的意義,旨在為電影《孔夫子》提供更全面的闡釋空間。
一、圣人與常人:戰時“孔夫子”的兩副面孔
電影《孔夫子》以時間為線索,截取重要片段,串聯起孔子的一生,展示了其為官、為士、為文的三個側面。影片故事以《史記》為底本,臺詞以《論語》為基礎,似乎是新瓶裝舊酒,并無出彩之處。然而細察影片,可見其呈現出了孔子的兩種面貌——圣賢與常人。
在中華文化歷史的長河之中,孔子以“圣賢”面貌示人時居多。這一點在電影《孔夫子》亦得到承續。
其一,從場景呈現與配角的言說來看,影片將孔子塑造為圣人的形象。《孔夫子》開片即以戰爭場面拉開帷幕,呈現了牛羊犧牲、刀劍橫飛、血腥殺戮的場景。此時,一位老翁呼號“天?。〕鲆粋€圣人救救老百姓吧”,緊隨其后便是孔子授課的片段。這里鏡頭的轉場設置,將圣人的頭銜直接指向了孔子。此外,南子直言“孔仲尼是當代圣人”,陽貨指稱其為“當代圣人”,二者均將孔子視為圣人。故而,從場景設置與配角言說來看,影片有意強化了孔子的圣人形象。
其二,從孔子及其弟子等主角團隊的所言、所行皆奉行圣賢之道來看,也凸顯了孔子的圣賢氣質。一方面,孔子講授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誨的是“大丈夫立身行事,無過無不及,中正不私,不偏不倚”,授予的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圣賢之道。另一方面,孔子及其弟子所行的是圣賢之道。影片中,孔子、孔門弟子為宣揚“仁義之說”,奔走了十四年。孔子雖有“行仁義之道”而遭陳、蔡之困,但且以自白“比干挖心而死,伯夷、叔齊,不食而死,介之推火焚而死。行仁義者,求仁義而死,生死合足道哉”,這種舍生取義、以身殉道的精神,也正是傳統文化中圣賢君子之輩的生死觀。再者有子路的“君子死,不免冠”。“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⑥,“禮”在“仁”中。因而子路從夫子的教誨“大丈夫豈可不戴冠”到臨死之前的“正衣冠”,正體現了其對禮制的追求,對氣節的堅守,更是對“殺身以成仁”的踐行。
電影以《史記》為底本,臺詞以《論語》為基礎,似乎是新瓶裝舊酒,并無出彩之處。然而細察影片,孔子形象已出現了新變化,即有“常人”的面貌。影片中,孔子無力扭轉魯國國運。他即便有才能、有德行、有謀略;即便貴為魯相,并做出了“歸失地,誅少正卯,毀季孟叔三家之都,魯國大治”的盛世之景,但依舊無力阻止魯國國君的沉溺酒色、不理國政,無法扭轉魯國的衰退命運。他只能悲呼:“茫茫天下,都是些自私自利、荒淫無恥之人。天吶!我孔某一人之力,恐怕難以挽救?!迸c在魯國受挫相映的是孔子無法在天下推行“仁政”??鬃与m身為魯國子民,但并未將“仁”限于此地。在魯國遭遇挫折后,他決定“奔走天涯”,帶領門下弟子前往他國,繼續去推行“仁政”。在衛國,衛靈公醉心于“軍旅之事”,這讓孔子大為失望,因此決意離開。不料,離開的途中,孔子一行人“遭匡人宋人之攻”,不得不再次返回衛國。為了推行此道,他答應與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會面,這一行為不被眾徒理解,甚至遭受子路的當面斥責。隨后,他又被困于陳蔡之間,其間經歷了長達七日的斷糧絕食,被恥笑為喪家之犬。在無力扭轉現狀的困境中,孔子只能通過彈唱來聊以慰藉。其唱詞“茫茫山野兮草枯黃,奔走四方兮宿寒荒,誅盡奸亂兮逐豺狼,誅盡奸亂兮逐豺狼”,流露出深刻的悲涼情感,與儒家所奉行的節制之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陳蔡之困最終由楚國解救,但他在楚國依舊不能推行“仁政”,留下“周游列國十四年,一事無成”的感慨。因此,影片著重表現的并非是其無所不能的圣人風姿,而是四處碰壁、郁郁不得志的常人形象。他有常人的無奈,也有常人的情感。在目睹門徒隨其奔波、輾轉于各諸侯國之間的艱苦境遇之后,他對顏回表達了深切的關懷:“我今天才看見你的頭上也有了白發啦”,體現出情深義重的師徒之情。其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仍懷念著昔日杏壇講學、眾徒俱在的場景,懷念著共同經歷陳蔡之厄的門徒,并追思早逝的弟子顏回、子路。這些場景揭示影片有意刻畫孔子有血有肉的一面,使得觀眾得以窺見一個形象更加立體、豐滿的孔子。
綜上,電影《孔夫子》并非簡單地將孔子塑造成傳統意義上的圣人,也未迎合市場需求而將孔子扭曲成為一個常人,而是呈現了一位兼具圣賢風姿和常人之情的孔子形象。這得益于影片的制作者所秉持的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才使得《孔夫子》能夠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并且成為經久不衰、可供后世借鑒的典范之作。
二、此時與此地:戰時“孔夫子”的誕生環境
《孔夫子》片頭特別指出:“本片對于孔子的一生事跡,學說和人格,愧不能表現萬一。倘有若干真實處,則是觀眾自己的感情和印象之真實?!毖韵轮馐菍F實社會、政治環境等全然排除在外,但無疑是欲言又止。孔子新形象的誕生與“此時此地”的環境密不可分。
第一,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迫使文化界轉向對傳統資源的征用,從而使孔子再次以圣賢的面貌出現在影片中。在全面抗戰之前,為啟蒙民眾,新文化先驅者曾對孔子發起了最猛烈的攻擊。這種極度偏頗的思想,切斷了舊式知識分子搖擺不定的可能,從而以破竹之勢推動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自此,傳統文化被摒棄在主流文化之外,造成了文化傳統斷裂的弊病。但當空前的民族危機降至,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熱潮。此時,對文化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即凝聚民族力量,號召全民族參與抗戰。那么,“五四”以來所汲取的西方民主、自由等思想,便顯得不合時宜。短短二十多年的舶來品,自然是敵不過根植于古老大地的傳統文化。故而,電影呈現了至圣先師的孔子形象。于大眾而言,孔夫子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融進了精神之中。孔子為四海八荒奔走、為天下百姓奔走,正激勵著時人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奔走。于知識分子而言,孔子是其在戰時的引路人。孔子與近代的知識階級面臨著相似的處境:混亂的天下、道德的淪喪、民不聊生的局面、不止不休的殺戮等等。故而,孔子的選擇也導引著戰時知識分子的選擇。因此,孔子作為傳統文化中的圣人象征,在戰爭時期背景下得以重新顯現,這一舉措是基于緊迫的時代背景。
第二,處于緊張氛圍又相對“寬松”的“孤島”環境下,文藝工作者必須采用巧妙的宣傳策略。影片《孔夫子》致力于呈現孔子有血有肉的一面,這固然是創新的一步,但究其本質仍是對傳統文化的再度發掘與利用。身處“孤島”時期,影視文化始終處于嚴密的監控之下。因此,影片選取孔子來作為主要塑造對象,這一做法與詠史懷古詩的興起頗為類似,均是采用借古喻今的委婉表現形式。《孔夫子》攝制擬定框架的傳統故事或史實,并基于《史記》《論語》《孟子》來構架,這從表面上看來并不具有任何新意,也不易引起當局的關注,從根本上減少了電影上映的阻力。此外,孔子所處的歷史時期與彼時情境具有相似性,易于引發共鳴??鬃釉谇曛懊鎸χT侯紛爭、百姓困苦的艱難處境,其承擔著平復戰亂、安定百姓的時代重責。他身居要職時,進獻忠言、誅殺奸臣;他游歷四方時,為天下人講說圣賢之道。無論是在朝廷之上,抑或是奔走四方,他皆推舉仁義之說、君子之道。該影片雖反映的是過往的歷史,但不可否認也是時代的鏡鑒。如魏如晦(阿英)所言:“費穆先生在這個時候,選出孔夫子的一生事跡,來攝制影片,而強調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為著要‘正人心’,不棲棲皇皇奔走一生,終之以作《春秋》,警惕亂臣賊子的精神,是有著特殊意義的?!雹咪翜麜鸨l之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侵略者的狼子野心與被侵略者的無助、絕望,戲里、戲外均被展露無遺。影片開頭,老翁呼喊:“天??!出一個圣人救救老百姓吧!”這不僅是春秋末年百姓的企盼,更是時人迫切的愿望。
三、抗戰與文化:戰時“孔夫子”的塑造意義
人物形象構成了電影敘事的核心與靈魂,并承載著電影中至關重要的價值體現。在《孔夫子》中,孔子這一角色無疑是影片塑造的重心所在。其形象的塑造,不僅響應了文化抗戰的號召,而且成為孔子系列形象書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中的孔子形象被賦予了時代命題,充實了文化抗戰之陣營??谷諔馉幨侨駞⑴c的抗戰,是不分性別、年齡、職業、地域等等的反侵略的正義之戰。電影看似是消遣的小資產物,但出人意料地承擔起了它所擔負的時代職責。羅學濂對“孤島”電影界的評價甚高:“大部分的電影從業人員還能依舊不屈不撓地在繼續工作,他們對于攫取電影檢查權,曾予以反抗,對于只知牟利的片商,曾表示過鮮明的態度;雖則他們沒有支配制片的力量,但就他們一顆忠貞不變的心,已夠我們滋長起無限關懷而神往的;對于他們,很可以引用愛倫堡所說的話:‘一面是荒淫與無恥,一面是嚴肅的工作。’他們為避免正面的干涉,技巧地引用中華民族歷史上光榮和忠貞的故事,采取潛移默化的方法來反映現實,先后曾制有《葛嫩娘》《岳飛》《木蘭從軍》《忠義千秋》《太平天國》《香妃》《孔夫子》……”⑧其中,《孔夫子》赫然在列。該片所承擔的時代職責,在影片上映后的系列影評可見一斑:“孔夫子是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姿態出現的,因此,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孔夫子影片是和一般尊孔家心目中的孔夫子完全絕緣的?!雹帷霸跁r代發展到新的一個階段時,我們必須把他的學術重新揚棄一番,給予新的認識,新的估價,強調那足以教育我們,有益國家民族的部分,來發揚光大!”⑩受制于環境的惡劣,不能攝制現實題材的影片,不能直接映射現實的圖景,但是當時的學人無疑讀懂了影片的未說之言、未盡之意。從影片所塑孔子形象來看,其圣人一面,激勵著孜孜以求的能人志士去奔走天下,引導著迷茫懵懂的普羅大眾在亂世之中保持“正心”“仁義”。其常人一面,激勵了難以施展抱負的有識之士,撫慰了為國家民族未來憂慮的民眾之心。
文化作用于抗戰的同時,亦擴充了自身的發展空間。該片所塑孔子形象不僅之于電影事業發展、時代命題意義重大,更是構成了孔子形象書寫的重要一環。在中國古代,孔子的形象經歷了持續的重塑與書寫。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建構了其君子與師者的形象,《莊子》《墨子》等諸子百家著作構建了其偽君子的形象。至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其圣賢形象逐漸被確立起來。盡管明清時期的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等思想家對孔子進行了批判,但并未左右主流社會對孔圣的推崇。直至近代,其形象譜寫出了新的畫像?!巴砬逯T子學的興起,開啟了新文化運動非儒批孔的先河,新文化運動健將發掘諸子的現代精神,挖掘被壓抑的諸子思想資源批判儒家文化及孔子思想,建構了儒教‘吃人’‘專制’‘復辟’的形象,重構了與傳統完全不同的孔子形象”?。鑒于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研究此時期批孔的運動及作品甚多。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孔子形象書寫并未因新文化運動的落幕而戛然而止。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對孔子形象的書寫還在繼續。在此期間,涌現了曹聚仁、郭沫若、陳子展等人的作品。郭沫若的《孔夫子吃飯》?塑造了維護自身領袖尊嚴的孔子形象;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和陳子展的《楚狂與孔子》?呈現了四處碰壁的孔子形象。因此,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由費穆編導的影片《孔夫子》亦屬于孔子書寫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在各地相繼淪陷后,上海租界偏安一隅,仍具備文化創作的空間。這一時期,電影行業畸形繁榮,為迎合醉生夢死、及時行樂的市民生活態度,充斥著浮華與虛無的才子佳人題材。1940年,影片《孔夫子》的問世,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該片塑造了圣賢、常人相結合的孔子,彰顯了其謹嚴的創作態度,并成為“孤島”電影的典范之作。此外,影片中孔子的新形象,塑造于抗戰的時代背景與“孤島”的這一特殊環境之中。因此,其形象的建構充實了文化抗戰的陣營。同時,孔子銀幕化的呈現,實際是時代對傳統文化符號的一種新詮釋,亦屬于孔子書寫譜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注釋:
①張偉:《近代影劇說明書探幽》,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54-155頁。
②胡企平:《電影音樂鑒賞》,上海音樂出版社2021年版,第62頁。
③丁亞平:《中國電影史(上)》,中國書籍出版社2022年版,第223-225頁。
④張越:《中國電影媒介中的孔子形象批判》,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畢業論文。
⑤肖盈盈:《兩種歷史背景下的孔子銀幕形象比較——以電影〈孔夫子〉與〈孔子〉為例》,《電影評介》2022年第15期。
⑥孔子:《論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頁。
⑦魏如晦:《孔夫子的新認識》,《孔夫子影片特刊》1940年12月,第17頁。
⑧羅學濂:《抗戰四年來的電影》,《文藝月刊》1941年第8期,第20頁。
⑨胡小羊:《影評——〈孔夫子〉》,《婦女界》1940年第4期,第23頁。
⑩魏如晦(阿英):《孔夫子的新認識》,《孔夫子影片特刊》1940年12月,第17頁。
?劉進才:《新文化運動非儒批孔的思想資源——諸子學的興起與孔子形象重構》,《長江學術》2023年第3期,第62頁。
?郭沫若:《孔夫子吃飯》,《雜文》第二號,1935年7月,第1-3頁。
?曹聚仁:《孔老夫子》,《申報》1934年9月6日,第18版。
?陳子展:《楚狂與孔子》,《申報》1935年10月28日,第19版。
參考文獻:
[1]黎萬峽.“孤島”歷史電影的真實限度——《孔夫子》的創作策略與表達話語[J].視聽理論與實踐,2024, (05):53-61.
[2]李鎮.救世弦歌——1940年電影《孔夫子》的歷史及解讀[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4,(05):61-69.
[3]肖盈盈.兩種歷史背景下的孔子銀幕形象比較——
以電影《孔夫子》與《孔子》為例[J].電影評介,2022,(15): 70-73.
[4]孫萌.精神自傳、道德神話與寫意電影——對費穆傳記電影《孔夫子》的研究[J].傳記文學,2020,(07):150-160.
[5]張婷.我國影視劇中的孔子形象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6.
[6]張越.中國電影媒介中的孔子形象批判[D].陜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馮亞林,女,四川岳池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