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洲剛果(金)東南部的盧阿拉巴省科盧韋齊市,和煦的陽光穿透赤道雨林,灑在一片紅燈籠點綴的礦區營地上……這里是華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剛礦業)的駐地,是一座由中國中鐵等中國企業與剛果(金)政府合作開發共建的“資源引擎”。2025年,華剛礦業以首個“非遺中國年”為契機,將源遠流長的中國春節傳統習俗帶到廣袤的非洲大陸上,并使其與獨特的當地風情深度交融,通過文化交流架起中剛民心相通的友誼之橋,為雙方合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紅”閃耀非洲大陸:以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文明國際傳播
“紅燈籠不僅是節日的喜慶象征,更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傳承的精神符號,承載著我們民族的靈魂與情感!”華剛礦業商貿總監胡天彪手持燈籠,帶著自豪的表情向剛方員工米歇爾介紹道。米歇爾由衷地感嘆:“熱烈的‘中國紅’讓整個礦區煥然一新,它傳遞的喜慶氛圍,跨越了語言的界限,直擊人心。”
春節前夕,華剛礦業礦區內熱鬧非凡,中剛員工們齊聚一堂,一同貼春聯、貼福字、掛燈籠、裝彩燈,現場氛圍祥和喜慶。剛方員工對“倒貼福”“貼春聯”等中國春節傳統習俗充滿好奇,一邊忙活一邊向中方員工詢問關于中國春節的各種習俗。當地員工雅文在了解“福到”寓意后,不禁贊道:“中國文化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如此巧妙地融入生活細微之處,這種智慧令人欽佩!”布置現場已然成為一場生動的文化互鑒課堂,每一個元素都有可能成為深入交流的話題。本次活動吸引了上千名當地員工熱情參與,有的當地員工甚至把中方員工寫的春聯帶回家中,貼在自家門前,中國春節傳統習俗就這樣自然地融入了非洲社區,為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亮麗色彩。華剛礦業借助首個“非遺中國年”,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成為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實踐。
歌聲與微笑的“雙向奔赴”:藝術共情激發合作共鳴
除夕前夜,礦區營地禮堂成了歡樂的海洋,五彩斑斕的燈光交相輝映,大紅色的中國結與金色的彩帶錯落懸掛,每一處細節無不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華剛礦業“奮楫揚帆啟新程 筑夢前行譜新篇”春晚在這充滿年味的氛圍中拉開序幕。盡管語言交流尚不順暢,但不妨礙中剛員工們以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相互訴說著對這臺晚會的期待,現場氣氛既熱烈又溫馨。音樂前奏響起,來自剛果(金)的鼓手丹尼爾和兩名中國員工組成的樂隊閃亮登場。身著傳統剛果服飾、臉上繪著獨特彩繪的丹尼爾踩著節奏有力地擊打著非洲鼓,與中方員工的吉他和歌聲配合得絲絲入扣,他們共同演唱《海闊天空》和《Amani》,激昂的歌聲在禮堂中久久回蕩。“過去我只熟悉部落的傳統鼓點,但現在我能用非洲獨特的節奏來詮釋中國搖滾,這奇妙的融合,感覺真好!”節目結束后,丹尼爾感慨道。
本次企業春晚總策劃、華剛礦業行政總監宋海峰表示,節目設計刻意淡化“表演”的外在形式,著重強調“共情”的力量。中非員工各自用母語合唱,不同的語言與優美的旋律交織在一起,展現出語言的多元魅力;在即興演奏中,中國傳統樂器與非洲特色樂器組合在一起,文化的多樣性成為藝術創新的來源……藝術上的共情,不僅拉近了中剛員工之間的距離,更激發了雙方在合作中的共鳴,推動兩國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舌尖上的‘一帶一路’”:餃子里的合作共贏
除夕夜,華剛礦區食堂內熱鬧非凡,中國廚師唐師傅系著干凈的圍裙,站在寬敞的案臺前,手里熟練地擺弄著搟面杖和面皮,身旁站著的是當地幫廚員工布萊澤,他眼神專注,緊緊盯著唐師傅的每一個動作。“面皮要搟得中間厚、邊緣薄,這樣包的時候,餡兒才不容易露出來。”唐師傅一邊輕聲細語地講解,一邊親手示范如何搟面皮。在唐師傅耐心地指導下,布萊澤逐漸找到了感覺,雖然包出的餃子形態上還帶著獨特的“剛式風格”,但已雛形初現。“中國餃子象征團圓和豐收,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我今天學會包,以后也可以包給家人吃啦!”布萊澤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中國廚師唐師傅與剛方幫廚布萊澤的合作,成為中非友好合作的生動縮影。從搟面皮時力道的掌控,到捏褶時手法的運用,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十足的耐心與默契配合。當飽含著中非情誼、被大家稱為“‘一帶一路’風味餃子”端上餐桌時,剛方員工卡松古笑著說:“這些餃子形狀各不相同,但都飽含著團結合作的味道。”這場別開生面的餃子宴用“食”力說話,讓剛方員工品嘗了中華美食的絕妙滋味,感受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它是中非文化深度融合的獨特載體,以美食為情感紐帶,讓中非人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生動地詮釋出“一帶一路”倡議下資源互通、智慧共享的深刻內涵。
“跨國串親戚”:從幫扶到共生的人文紐帶
在中國,過年串親戚是春節里極為重要的習俗,承載著親情的維系與關懷的傳遞。隨著首個“非遺中國年”的到來,華剛礦業的慰問團隊走進當地優秀員工家中“串親戚”,讓他們一同感受這跨越國界的新春溫暖與濃厚情誼。在當地員工詹姆斯家中,華剛慰問團隊送上滿載關懷的糧油、文具和中醫保健包。詹姆斯的妻子輕輕撫摸著印有可愛熊貓圖案的兒童書包,十分欣喜地說:“以前,孩子只能用塑料袋裝課本,現在他們終于有了真正的書包,這份心意太珍貴了。”
詹姆斯的故事并非個例,而是華剛礦業在當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縮影。據統計,華剛屬地員工占比高達85%,累計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超3000個,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目前,華剛礦業已幫助當地卡巴達社區和綠路社區建造了18口水井、修復了20公里的道路、建設了5所學校、3個足球場、2個辦公區;持續開展了三年玉米扶持計劃,幫助當地民眾種植了500畝玉米,讓當地民眾不再為饑餓發愁……這一系列舉措,不僅體現了中國企業的責任擔當,更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文關懷精神,構建了從幫扶到共生的堅實人文紐帶,成為中剛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
華剛礦業首個“非遺中國年”活動在非洲的成功實踐,有力地印證了“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一條經濟發展之路,更是一條文明交流之路。從紅燈籠點亮非洲社區,傳遞中國文化的溫暖與祝福,到餃子宴傳遞協作精神,以美食文化促進民間交流;從藝術共情激發合作共鳴,讓文化的多樣性成為創新的源泉,直至以民生幫扶構建人文紐帶,推動中非關系從幫扶走向共生……中剛雙方以文化為媒介,跨越了地理界限,構建起緊密相連的情感共同體,并在文化自信與“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深度結合下,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持久深厚的文化力量。
(責任編輯: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