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這是做好新時代財會監督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和行動指南,對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作出了頂層設計,搭建起新時代財會監督的“四梁八柱”。財會監督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維護中央政令暢通、規范財經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廉潔建設直接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福祉。新時代,國有企業要清晰認識財務監督在黨風廉政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轉變企業財會監督思路,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打造高素質監督“鐵軍”,推進信息化建設,完善內部財會監督體系,堅定不移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向縱深發展,為企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深入認識財會監督作用
財會監督是依法依規對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其他組織和個人的財政、財務、會計活動實施的監督。財會監督主要涵蓋了財政、財務、會計三個領域,是依法、依規、依紀開展的國家監督活動、政府監督活動,也是搞好黨紀監督的重要支撐。對于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來說,財會監督具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財會監督通過對國有企業財務活動的全面監控,能夠及時發現并糾正財務違規行為,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任何經濟活動都要通過資金往來和賬目記錄反映出來,而財務監督的核心是通過對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記錄和計量,以此來監督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從而杜絕虛列收支、轉移國有資產、化公為私、截留收入等違法違紀問題的發生。因此,財務監督是廉政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有效的財務監督,有利于對違法亂紀行為實行有效的預防和制約,有利于促進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確保企業資金的合規使用,防止出現貪污挪用、揮霍浪費等違法違紀行為。
財會監督能夠促進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規范,提高財務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過對財務活動的全面、深入監督,可以發現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環節,促使企業建立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優化財務管理流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同時,通過對財務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揭示經濟活動的內在規律和趨勢,為企業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決策提供有力依據,引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另外,通過及時、準確地披露財務信息,可以讓職工群眾了解企業的經濟運行狀況,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
推動財會監督走深走實
黨建引領,轉變企業財會監督思路。國有企業要秉持“姓黨屬國”的屬性,把黨的領導貫穿財會監督全過程,國有企業黨委對財務監督進行領導,企業一把手是本單位財會監督工作第一責任人。摒棄財務部門重服務、輕監督觀念,按照新要求對財會監督重新定位。新時代,財會監督要由“檢查型”向“預警型”“融合型”監督方式進行轉變,對經濟業務、財會行為、內部控制、會計資料等進行監督,發揮事前風險預警、事中控制、事后檢查整改建立長效機制,使財務與業務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務業務。同時,財會監督可發揮保障作用,促進企業年度規劃及重點任務有效推進,經營安全合規,風險有效化解,保障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部門協同聯動,構建內部財會監督體系。國有企業搭建“橫縱三道防線”,構建起以財務部門負主責,集團總部審計部門、風控部門、合規部門、紀委監察部門、業務主管部門依責監督、所屬企業內部監督,聘請中介事務所專項監督的內部財會監督體系。橫向三道監督防線:總部業務管理部門、法務合規部門、財務核算部門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進行審核把控,形成第一道日常監督防線;風控管理部門、審計部門、紀委監察部門按照風險控制、內部控制、問題線索為重點,形成第二道監督防線;總部財會監督部門牽頭,與相關部門聯合、聘請第三方機構共同對重點領域、重要環節、重點業務等每年進行監督,形成第三道監督防線。縱向三道防線:國有企業所屬二級子公司對其所屬公司及其本部財會監督管理負責,形成第一道監督防線;集團總部業務部門、合規部門、內控部門分條線對業務進行監督指導,構成第二道監督防線;總部財務部門牽頭,聯合風控管理部門、審計部門、紀委監察部門開展專項檢查及財會監督評價,形成第三道監督防線。
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構建廉政建設長效機制。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體系的核心部分,是強化財務監督,促進財務治理、構建廉政建設長效機制的重要前提。國有企業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會計內部控制規范》的規定,建立健全各項會計內部控制體系,真正做到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形成既相互分離又相互牽制的管理流程,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要重視內部會計控制設計的科學性和嚴密性,內部會計控制設計應當符合以下要求:一是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記賬人員和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要明確,相互分離、相互制約;二是大額的對外投資、資金調度、資產處置和其他重要經濟決策應當實行評估論證制度和集體決策制度;三是明確各項資產清查的期限、范圍和組織程序,保證賬物相符、賬款相符、賬賬相符,確保國有或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四是應當明確進行內部審計的時間、程序和辦法,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審計監督,及時發現和揭示經濟業務中的違法違紀問題。
提升專業能力,打造高素質監督“鐵軍”。優化隊伍建設及專業人員培養是提升國有企業財會監督效能的關鍵。國有企業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培養監督人員站在大監督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加強中高端監督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中高級人才占比,推動人才結構從“金字塔”型向“紡錘型”轉變。對監督人員發展做好分類、分層規劃,根據業務需要,選擇配備財務專業、經濟專業、金融專業、稅務專業、信息化專業、法律專業等專業型人才。對監督骨干人員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培養,一方面要精通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具備組織指揮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培養監督人員守住職業道德底線,不越法律紅線,嚴守廉潔紀律高壓線,建設政治過硬、業務熟練、動真碰硬、忠誠擔當的財會監督“鐵軍”。
推進信息化建設,賦能財會監督智能化轉型。信息化建設是提升國有企業財會監督效能的重要抓手,可實現對業務和財務報銷的全方位、全過程監督。首先,國有企業要加快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升級與整合,構建統一的財務數據平臺,實現財務數據的集中化、標準化管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追溯性。其次,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開發智能財務分析工具,實現對財務數據的實時監控、風險預警和決策支持。在對業務的全流程監督方面,信息化系統應嵌入業務流程的關鍵節點,實現對業務活動的全程監控;通過數據聯動和分析,及時發現業務操作中的異常情況,并進一步強化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銜接,確保業務活動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在財務狀況中;通過建立業務與財務的數據映射機制,杜絕人為操縱或虛報數據的行為,確保收入確認、成本費用等財務報表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保障會計信息質量。在財務報銷監督方面,應建立電子化報銷平臺,推動報銷流程標準化、透明化,利用智能審核技術對報銷單據、原始憑證進行自動校驗,杜絕虛假報銷、連號發票和不合規支出等問題。
推進財會監督與黨風廉政建設的深度融合,既體現了國有企業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彰顯了全面從嚴治黨在國有企業的深入推進。國有企業要不斷轉變財務監督觀念、完善監督機制、健全內控體系、優化隊伍建設以及推進信息化建設,從而有效防范財務風險、提升管理效能,從源頭上遏制腐敗行為,筑牢廉政防線,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向縱深發展,為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目標提供堅實的保障。
(責任編輯:冉智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