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持續數日發熱,口腔內出現一些直徑2~4 毫米的“皰”,吃飯、喝奶都提不起興趣,經診斷,原來是感染了病毒,患上了皰疹性咽峽炎。
皰疹性咽峽炎在6 歲以下的幼兒中較為常見且易于傳播,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對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幼兒園教學管理均造成顯著影響。家庭和幼兒園應當如何科學治療和預防皰疹性咽峽炎呢?
皰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具有一部分相同的病原,是柯薩奇A組病毒或腸道病毒EV71 型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病后幼兒會出現持續發熱、咽喉疼痛、吞咽困難、局部皰疹等癥狀,有些幼兒還會出現因喉嚨痛而流口水、不吃飯、哭鬧等癥狀,容易導致脫水、精神不好等表現。疾病如果僅表現為嘴里長“皰”,即皰疹性咽峽炎;如果手、足、口、臀、膝關節、肘關節等部位出現斑丘疹、皰疹,則會被診斷為手足口病。
皰疹性咽峽炎的主要特點是具有高發性、隱蔽性、強傳染性,全年均可發病,夏秋季為高發期,南方濕熱環境中病毒生存能力更強,更容易爆發。除了讓幼兒自身難受,還有傳染的風險,特別是嘴里長“皰”的癥狀不易被發現,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常常被當作一般發熱治療而未進行隔離。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糞口傳播、接觸傳播以及間接接觸傳播等。病毒在幼兒群體中廣泛存在,隱性感染者可能不知不覺間在幼兒園中蔓延開來。有研究表明,在疫情爆發時,幼兒陽性率達45%。
皰癥性咽峽炎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患病幼兒在大聲說話、打噴嚏、咳嗽時,會釋放含有病毒的飛沫到空氣中,從而傳染給其他幼兒。
病毒也可存在于患病幼兒的糞便中。如果幼兒在大便后沒有正確洗手,隨后觸摸口、鼻或眼睛,病毒就有可能通過消化道進入體內。
如果健康幼兒直接接觸患病幼兒的皰疹液,或者接觸到被皰疹液污染的物品,如書包、被褥、衣物、毛巾等,也可能感染該疾病。
病毒可在環境中存活一段時間,如果幼兒園的桌椅、學習用品、玩具、門把手等被病毒污染,健康幼兒接觸到上述物品,就有可能患病。
皰疹性咽峽炎雖然十分狡猾和猖獗,但只要及時就醫,有針對性地進行檢驗和治療,同時注意合理飲食和環境衛生,患病幼兒一般在一周左右可痊愈。只有極少數重癥幼兒會出現腦炎、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肌炎等并發癥,此時需及時住院治療。
可通過血常規聯合超敏C 反應蛋白檢查、血清抗體檢查、病毒核酸檢查等項目,明確具體病因。皰疹性咽峽炎為自限性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一般根據癥狀對癥治療均可痊愈,幼兒可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病毒口服液、清開靈口服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小兒清咽顆粒、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利巴韋林顆粒等藥物進行治療,外用西瓜霜噴劑可緩解疼痛。患病期間應控制體溫,發熱在38.5℃ 以下時可采用退熱貼、泡腳發汗等物理降溫方式;如超過38.5℃ ,可使用美林或泰諾林降溫。
幼兒患病期間應以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建議食用溫涼的、烹飪軟爛的流質、半流質食物,如稀飯、米糊等,避免過咸、過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每次餐后宜用溫涼開水漱口或直接飲用適量溫涼開水。注意勤洗手,尤其在飯前便后,應使用洗手液或香皂,并用流動水洗手。
患病幼兒應居家隔離,特別是發病的第1 周內,傳染性最強,應減少不必要的外出。病愈后,應再居家隔離1 周,方可入園就學。居家隔離期間應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度與濕度適宜。
幼兒園雖然是皰疹性咽峽炎的高發場所,但只要綜合施策、科學應對,落實落細各項防范措施,就能夠有效預防皰疹性咽峽炎的發生和傳染蔓延。
幼兒教師應充分利用家長會、微信群公告、談話交流等方式,告知家長皰疹性咽峽炎的主要癥狀和應對方法,引導家長及時帶幼兒接種EV71 疫苗(腸道病毒71 型滅活疫苗)。如幼兒不慎感染該病,幼兒教師和家長均應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
嚴格落實入園晨檢制度。每天早上入園時,幼兒保健醫生應對所有幼兒進行細致檢查,無健康問題后方可讓幼兒入園。幼兒教師應隨時觀察幼兒在園情況,重點留意幼兒的精神狀態、飲食就餐、睡眠等是否正常。加強體溫監測,不定時地觸摸幼兒額頭、肢體等,排查發熱幼兒。班級一旦發生幼兒患病事件,教師應立即通知對應家長帶回治療,并告知其他家長注意防范,幼兒園要協同關注健康幼兒狀況。
腸道病毒在4℃可存活1 年,在-70℃~-20℃仍可長期存活。雖然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但不耐高溫,因此患病幼兒使用過的學習用品、桌椅、餐具、被褥以及衣服等物品都應徹底消毒。可將這些物品置于太陽底下暴曬 1~2 小時進行消毒,如有條件,還可用紫外線燈直接照射消毒1 小時左右。
編輯/羅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