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新三樣”產業的未來發展和破局拓新提供了明確方向。
我認為有五點:一是促進各類主體加強創新。構建行業領軍創新型企業主導、大學和科研院所有效參與的創新聯合體,系統布局產業鏈創新鏈。二是完善產業創新生態環境。建立健全市場化機制,發揮市場在技術研發方向選擇、創新路徑確定、要素價格形成和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三是深入挖掘國內市場需求。四是開辟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為重點,積極開拓東南亞、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五是積極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上海 吳郡)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如何激發消費活力,在具體實施上,各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推出了多項具體措施,促使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本文更深入的提出: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需要穿越周期、穿越短期問題進行中長期布局。當下的解決之道與簡單進行消費刺激不一樣,必須對深層次的收入分配體系、深層次的保障體系進行提升,對各方面的一些基礎性參數進行調整和改革。目前,中國推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是分層級、分類別的,既有以“兩新”為主體的消費刺激政策,又有培育消費能力的一些收入政策,更有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消費結構提振的相應改革政策。
(廣東 唐云澤)
當寶馬將上海設計的新世代車型推向全球,當大眾用中國供應鏈重構歐洲工廠,當奔馳用本土數據訓練全球智駕系統……這些舉措都指向一個新事實:中國不再是簡單的“世界工廠”,而是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引擎。
業內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正成為全球電動汽車技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跨國企業若想在此立足,必須完成從戰略定位到運營機制的全方位轉型。提升創新速度與市場反應效率是跨國企業參與競爭的核心競爭力,跨國企業要具備像中國本土企業這樣更加快速的創新和反應能力,要改變過去決策慢的問題。
(上海 湯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