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現代公共關系正在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與此同時,公共關系行業自身也得到長足發展。一方面,投身公共關系事業的主體不斷豐富,人員規模不斷擴大。政府、企業、機構的公關意識逐漸增強,公關主體多元化、專業化發展趨勢明顯。另一方面,公共關系的平臺和渠道日益拓展。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R、VR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及應用快速發展,公共關系行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也展現新作為、取得新進展。
為讓讀者進一步直觀地了解和感受公共關系行業實踐,加強行業實踐經驗總結,凝聚和展示行業智慧,“公共關系視野”欄目增設“公關實踐”子欄目。該子欄目將重點展現政府、企業等不同公共關系主體的生動實踐,并持續展示在新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公共關系行業的創新實踐。歡迎您持續關注。
政府公共關系是公共關系學科的一個分支,政府新聞發布是政府公共關系工作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宣部、中央對外宣傳領導小組等推動新聞發布制度建設。以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各部門及各省(區、市)黨委政府三個層次的新聞發布工作機制陸續建立。經過四十多年發展,我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逐漸成熟完善。政府新聞發布作為協調政府與媒體、公眾之間關系的重要手段,提高了政府開展公關活動的效率,幫助政府樹立良好形象,以獲得公眾對政府工作的廣泛支持,從而使政府能夠更加有效地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
在實際工作中,政府新聞發布形式多樣,如舉行新聞發布會、政策吹風會、記者見面會,或是以官方名義發布新聞公報、聲明,答復記者問詢,開展網絡新媒體發布、組織集體采訪或單獨采訪等。不同的新聞發布形式在正式性、靈活性、操作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其中,新聞發布會具有權威性高、公開面廣、互動性強等優勢。同時,與其他形式相比,新聞發布會準備程序相對復雜,發布要求更高,發布形式更為正式。新媒體時代,政府新聞發布的模式更加注重線上線下的有機互動。各級政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政務信息發布,與民眾實時溝通互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政府新聞發布正在以更加全面、立體和及時的方式全方位“賦能”政府公共關系,在政府溝通社情民意、闡釋政策法規、塑造良好政府形象、處置突發事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政府新聞發布具備議題管理功能。新聞發布本質上是傳播主體借助傳播程序完成既定傳播目標的一種制度安排,具有很強的傳播議題規劃、傳播議程設置和傳播目標預設等預期管理屬性。在各級政府的新聞發布工作中,政府作為傳播主體能夠把控傳播態勢、調控傳播節奏、引導輿論走向,進而打通官民輿論場、構筑網上網下“同心圓”。

以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的系列新聞發布會為例,前后12場新聞發布聚焦二十大報告內容解讀、新時代偉大變革闡述和黨的執政思想詮釋等,通過構建權威信息發布系統、依托主流媒體傳播、拓展融媒體發布新場景等方式完成了議題設置,以歷史與現實、成就與經驗、現在和未來相呼應的方式,全面、深入、立體地呈現出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具體來說,在12場新聞發布活動中,5場記者招待會分別從高質量發展、全面從嚴治黨、法治中國、大國外交、美麗中國五個主題對新時代十年中國的重要成就進行總結,這五個主題既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15個部分重點內容的呼應和解讀,也通過主題設定引導記者更加聚焦對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的關注和報道。在發布會中,外媒記者對不同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展現出了不同的興趣。例如,路透社在第一場記者招待會上提出了二十大后如何穩定經濟形勢、保持經濟增長的問題;巴通社則在第二場記者招待會上關注到中國共產黨如何實現長期執政;敘利亞阿拉伯通訊社在第四場記者招待會上從十年外交成就的角度切入,表達了對新時期中國大國外交政策的關注等。可見,黨的二十大新聞發布發揮了突出的新聞發布功能,成為我黨執政話語海內外傳播的一次重要機遇。
與國家層面的政府新聞發布有所不同,各級地方政府的新聞發布見證并參與了地方治理實踐。2024年12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了2024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論壇新聞發布會。發布會詳細介紹了論壇主題、與會嘉賓和論壇議程等,為即將舉辦的2024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論壇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12月18日至19日,來自40多個國家的160余名國際嘉賓參加論壇,與會國外嘉賓包括前政府首腦,聯合國副秘書長、教科文組織高級官員、駐華使節以及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國際知名學府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等,國內嘉賓包括中央單位和上海、天津、重慶等城市的有關領導,高校知名學者、基層一線工作者、市民和企業等方面代表,論壇的國內外影響力可見一斑。在傳統新聞發布和舉辦論壇之外,北京市創新運用紀錄電影的方式,對接訴即辦的治理改革效果進行了生動記錄和有效傳播。2025年2月18日,《您的聲音》——北京接訴即辦主題紀錄電影正式上映,通過真實案例、真實人物,生動講述了接訴即辦改革的7個故事,描繪出“一條熱線”撬動超大城市治理改革的生動畫卷,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進一步深化了將市民訴求作為驅動政府服務深刻變革內生動力的治理路徑。
其次,政府新聞發布有利于構建和傳播良好的政府形象。及時、準確、全面的信息能夠推動政府正面形象構建,與此同時,新聞發布在各媒體平臺形成的傳播效應,將持續推動良好的政府形象獲得全社會的認同。
2023年9月,杭州向世界呈現了一場“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杭州第19屆亞運會成為了歷史上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覆蓋面最廣的一屆亞運會。杭州亞(殘)運會新聞發布團隊精心組織策劃的32場主題新聞發布會(含媒體吹風會等)、403場場館發布會在傳遞賽事重要信息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中華體育魂和民族復興夢的國家形象,彰顯了中華民族的自豪與自信。
一場及時、準確、信息量豐富的新聞發布會需要前期充足的準備。為了提高新聞發布質效,杭州亞組委建立了杭州亞(殘)運會新聞發言人制度,安排了主發言人4名、一辦十五中心發言人17名、競賽場館發言人45名。在實際召開新聞發布會時,多名運動員和體育專家受邀登上發布臺,參與專題新聞發布,此舉既能促進新聞發布雙方互動,使發布會更貼近媒體記者、貼近觀眾,又能增加賽事報道的權威性,進一步提升賽事新聞傳播成效。
在主題策劃方面,杭州亞(殘)運會新聞發布團隊抓住中秋契機,舉辦“人文亞運”主題新聞發布會,推介亞運文化亮點,闡釋中國傳統文化、宋韻文化,展示浙江“重要窗口”形象和各辦賽城市風采;設置“綠色亞運”“智能亞運”“后亞運時代”“亞運特色項目”“特色場館”等主題新聞發布會,多側面立體化呈現亞運會特點,有效提高國內外受眾對亞運會的認知度和關注度,在提升國家形象和增強國際話語權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最后,政府新聞發布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有效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輿論引導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義重大,尤其在公共危機事件和突發事件發生時,政府新聞發布對于及時掌握輿論主動權、回應社會質疑和疏導網民情緒具有積極作用。
在突發事件中,政府的新聞發布是其社會治理能力的具體表現之一,也是一種致力于政民溝通、信息公開、輿論引導的重要公關實踐方式。2022年4月,“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發生后,事故原因、救援方式、救援進度、是否瞞報等持續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由于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處置涉及多個部門和廣泛的利益相關方,如教育、交通、公安、消防、民政等部門,以及周邊居民、媒體記者、涉事家屬和網友等,輿情處置工作異常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能夠快速掌握輿論主動權,有效杜絕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等。事件發生后,長沙市政府用首發權贏得主動權。“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發生至結束,相關部門組織召開7場新聞發布會,圍繞現場搜救和善后工作進程、記者采訪訴求、家屬和公眾關切等內容進行發布,這些新聞發布會成為媒體獲取權威信息的主要來源,有效滿足了公眾知情權,提高了透明度,減少了猜疑。另外,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單一信源不足以持續維持話語優勢,這就要求信息發布多層次、立體化且保持持續性,以搶占社會輿論通道。長沙相關部門一方面采取“1+1+N”的多層次發布方式,即“一系列新聞發布會”“一個主流媒體‘央視新聞’微博直播”“N個對外發布信息渠道”,確保信息傳達的廣泛性和一致性,避免信息混亂;另一方面采取立體化傳播策略,綜合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包括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形成全方位的傳播網絡,擴大信息覆蓋面和影響力。多層次立體化的系列新聞發布會及時通報相關情況、有效回應網民關切,及時、規范、高效地引導了社會輿論,讓網絡態勢趨穩、輿情平穩落地。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全媒體時代,新聞發布形式日益多樣化,從單向傳輸的宣傳模式,逐步轉向更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敘事模式和交互方式。因此,各級政府新聞發布需要與時俱進,創新信息發布的形式和手段,不斷提升政府信息發布的公開性和透明性,推動構建網上網下一體的主流輿論新格局:
一是要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政府新聞發布可以借助政務媒體的自有平臺,如新聞客戶端、網站等,實現內容一站式管理和多渠道分發,同時要加強與新媒體平臺的合作,如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將發布信息內容進行廣泛傳播,還可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功能制造話題、引導互動,激發受眾的興趣和討論熱情,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提高發布內容的傳播效果。
二是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理念。政府新聞發布應根據受眾的關切有針對性地選擇新聞發布中的議題,并圍繞相關的新聞價值展開發布活動。
三是謹防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發布虛假新聞或錯誤信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融入新聞發布、信息傳播等多個環節,然而在此過程中大量誤導性極強的虛假文本、圖像、語音和視頻也讓流言、謠言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人工智能時代,發布主體和新聞媒體都要加強對傳播內容真實性、客觀性的審核,確保內容來源真實可靠,同時還應加大澄清假新聞的力度,避免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當下,政府公共關系愈發受到重視。在信息傳播技術和模式創新以及數字存儲等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政府新聞發布也將以更新的形式進一步參與到政府公共關系的實踐當中,在政府與公眾之間搭建堅實橋梁、凝聚廣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