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目前,很多人工智能大模型都能夠極大地提高內容生產效率,這也為地方宣傳和企業品牌工作提供了助力。請問,在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時,尤其是對外傳播內容,我們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答:看到此題,我首先想到問計人工智能。在問計的過程中,不出所料,各大模型給出了既有共通之處更是五花八門的答案,還需要后期的人工整理、核實、補充和修正,這也大致印證了運用人工智能開展基礎工作的常見做法。從傳播特別是國際傳播角度看,以下幾點尤需注意。
一是務必真誠可信,練好“防騙功”。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首先是可信,而可信的基礎是真誠。有時人工智能會出現“幻覺”,有時人工智能數據庫會被“投毒”,所以,必須要認真核查信息源頭渠道,確保真實可靠。二是堅持合法合規,莫踩“高壓線”。傳播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時甄別違法或不良信息,避免此類信息的生成和傳播。此外,對外傳播還要符合相關的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包括尊重知識產權、保障原創者的合法權益、保護個人隱私、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和濫用,等等。三是符合道德倫理,避開“爭議渦”。傳播內容應符合社會公德和人類共同價值。比如,避免生成涉及種族、性別或宗教歧視的內容;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要做出明確標識,避免混淆公眾認知。四是注重人文關懷,多打“感情牌”。要結合人類的獨特創意和專業判斷,為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注入個性和深度,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傳播時,應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規范,在內容里融入地域文化和情感鏈接。五是擅用多種模型,形成“聚合力”。有的專業人士認為,中國的大語言模型在效率、開源和本土化場景上占據優勢,而美國的大語言模型在多語言支持和通用知識庫上特點鮮明??梢愿鶕H傳播的受眾和目的,統籌運用、趨利避害,爭取達到最佳效果。
人工智能的應用仍處在初步探索階段,只有在技術創新與人文堅守間找到平衡點,才能真正實現科技賦能傳播的正向價值。人工智能借助人類的力量發展,人類更要站在人工智能的肩頭上進步。
(此問題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教育培訓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宇軍,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科研助理王瑩作答。中國公共關系協會供稿。)
責任編輯:趙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