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償獻血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崇高行為。如果沒有獻血者捐獻的血液,部分血液疾病患者無法進行治療,很多產后大出血、外傷性失血、嚴重燒傷的患者只能“等待”死亡。本文將為您介紹血液學、獻血過程相關的科普知識,幫您解除疑問,讓您更加安心、放心地參與無償獻血的偉大事業。
一問:獻血前,為什么要先“扎一針”?
在正式獻血前,工作人員會在志愿者的手指頭或上臂肘窩正中靜脈“扎一針”,留取血液樣本。這樣做的目的是對志愿獻血者的血液進行快速檢測。檢測結果包括:明確血型;獲取血液中血紅蛋白情況、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等相關信息,以明確獻血者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肝功能等健康狀況;檢查獻血者是否感染肝炎病毒等傳染性疾病。這是獻血不可或缺的環節。檢查結果將在幾分鐘內完成。在等待時,獻血者可以喝些血站準備的熱水、電解質飲料,也可以食用面包等食品。
二問:血液為何“內動外靜”?
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人體內的血液是不斷循環流動的。但生活中,如果發生外傷,流出體外的血液過一會兒就凝固了。這是為什么呢?
人體內血液流動的關鍵在于心臟,心臟的每一次跳動都會泵出血液,讓血管里的血液有動力流到身體各處,然后又流回到心臟。經過心臟的再次“充能”后,血液重新獲得動力。如此周而復始,血液在人體內不停地流動,維持生命活動。
當血液在人體內時,不會觸發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雙重作用下,人體內的纖維蛋白形成系統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保持動態平衡。受以上因素的影響,血液可以在血管內保持流動狀態。
當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出體外后,會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這種物質可以把凝血酶原催化為凝血酶。凝血酶則可以加速血液中纖維蛋白的形成。纖維蛋白像一張“網”兜住血細胞,限制血細胞的活動,從而使血液凝固。在25℃左右的常溫下,流出體外的血液大約在15分鐘左右從流動的液體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膠凍狀凝塊。
三問:獻血時,血袋為什么不停
“跳舞”?
既然血液流出體外后會凝固,那么,獻血抽出的血液為什么能一直保持液體狀態,不會發生凝固呢?答案就在獻血過程中一直“跳舞”的血袋上。
血站用來保存獻血者血液的采血袋不是空的——袋中裝有一定量的抗凝劑。抗凝劑是一種防止血液凝固和紅細胞被破壞的化學物質,主要成分有磷酸鹽、葡萄糖、腺嘌呤以及枸櫞酸鹽。
鈣離子能夠激活凝血因子并促使凝血酶的生成。當血液從獻血者體內流入采血袋后,抗凝劑中的枸櫞酸鹽與血液中的鈣離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枸櫞酸鈣,這可以降低血液中鈣離子的濃度,從而阻斷凝血過程。同時,葡萄糖、腺嘌呤、磷酸鹽能夠延長紅細胞的保存時間。
但是,光有抗凝劑還不夠。必須讓抗凝劑與血液充分混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抗凝效果。因此,在采血時,要將采血袋放在電子采血稱的托盤上,這個托盤會以特定的角度和頻率不停地搖擺。這樣做既可以用電子秤精準計量采集血液的重量,又能使血袋中的血液和抗凝劑充分混合,確保血袋中的血液不會發生凝固。
四問:獻血時,獻血者手里為什么
要握一個小球?
有位來獻血的年輕姑娘問筆者的同事:“大夫,獻血時,我為啥要握著“彩妝蛋”?”事實上,“彩妝蛋”是一個握力球。獻血時握著它有大作用。
1.促進血液流動
在獻血時,志愿者的手臂需要處于特定位置、保持特定姿態。時間一長,手臂很容易出現局部血液循環不暢現象,從而影響血液的采集。獻血者通過反復地握緊和松開握力球,可以讓手臂肌肉主動收縮和放松。這能夠促進血液流動,以避免采血速度過慢。除了手握小球外,有條件的血站會為獻血者準備電動沙發,讓獻血者以半躺的狀態進行獻血。這也可以進一步促進抽血的順利完成。
2.緩解緊張情緒
部分獻血者在獻血時會出現緊張情緒,過度緊張會導致身體僵硬、肌肉緊繃,減慢出血速度,加重不適感。手持握力球能幫助獻血者緩解緊張和焦慮情緒,幫助順利完成采血。
五問:獻血后,為什么不會立刻收到
用血通知?
獻血后,血液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用于治病救人;獻血者需要等到一段時間才能收到“感謝短信”,這是為什么呢?
1.進行二次血液檢查
出于安全性考慮,獻血者捐獻的血液不能直接進行臨床使用。獻血前進行的血液化驗屬于“初篩”,采集獻血者的血液后,血液中心還會對血液進行一系列嚴格的篩查。完成復篩后,合格的血液才會被送至醫院,再由醫院根據需要調配給患者使用。從采集到檢測,再到成分制備、入庫、發放,整個過程至少需要3天。
2.新鮮血液不能立即使用
血液越新鮮越好嗎?實際上并不是。一方面,臨床用血嚴格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庫存血只要不過期都可以正常使用;另一方面,直接輸注新鮮血可能存在風險,一般不會直接使用。
(1)規避輸血反應風險
新鮮血液中的各種成分具有較強的抗原性,如果直接輸注到患者體內,有可能引起輸血反應,如高熱、寒戰、關節痛、呼吸困難等。嚴重者還會出現低血壓、休克等不良反應。
(2)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輸注血液是部分疾病的傳播途徑之一。人體感染某些病毒后,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在其血液中檢測出相應的病毒標志物。而且,新鮮血液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存活率較高。隨著血液保存時間的延長,一些致病性微生物會被滅活。因此,新鮮血液放置一段時間后再使用更加安全。
(3)提升治療效果
在實際應用中,新鮮的全血需要一定時間進行制備,被分離成多種成分血制品,如紅細胞、血小板等。醫師通常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選擇輸注全血或成分血。如此一來,各種血液成分不僅能在各自最適宜的環境下儲存,還能使有限的血液用于治療更多的患者。如果給不需要輸注全血的患者直接使用新鮮的全血,不僅會造成血液成分的浪費,還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