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可導致急性或慢性肝炎。患者治療不及時,可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必須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口服核苷(酸)類似物(一類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藥物),如恩替卡韋、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艾米替諾福韋等藥物,可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但是,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用相關藥物。一旦停藥,病毒便會“反彈”,導致肝臟損害。
干擾素是免疫系統(tǒng)產生的細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抑制細胞增殖、調節(jié)免疫等多種生物學功效。對于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科學應用干擾素,能夠實現臨床治愈即功能性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相關指標恢復正常,不需要長期服藥。不過,并非所有的乙肝患者都適合使用干擾素。?
抗病毒作用機制
對于可以應用干擾素治療的患者,一般來說標準療程為48周。如病情需要,治療時間可能適當延長至72周或更長。干擾素的具體抗病毒機制如下:
1.直接抗病毒作用
干擾素與被病毒感染細胞的細胞膜上的干擾素受體結合,激活抗病毒蛋白基因,生成抗病毒蛋白,可切斷病毒攜帶遺傳信息的“信使”核糖核酸,阻止或減少病毒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
2.免疫調節(jié)作用
干擾素可提高免疫活性細胞如殺傷性T細胞(一種白細胞)的功能,讓其能夠更加容易地識別和殺傷被肝炎病毒感染的細胞。同時,干擾素可以促進特異T細胞增殖,激活免疫活性細胞如NK細胞、K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免疫活性,從而殺傷被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細胞,清除病毒。
適用人群與禁忌人群
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患者的病毒DNA水平較高,或感染時間超過4周,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等指標仍未轉陰;患者不能耐受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核苷類似物,或使用相關藥物后療效不明顯;經過相關檢查,已經出現肝功能異常如谷丙轉氨酶持續(xù)升高的患者;合并肝硬化的乙型肝炎患者;年輕、免疫功能較好的患者;有短時間內生育需求的患者,可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干擾素進行治療。
罹患精神疾病、處在肝硬化失代償期、患有未控制的自身免疫病的患者,以及發(fā)生嚴重感染、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患者,不可采用干擾素治療。
必須在醫(yī)師指導下用藥
防控不良反應
1.流感樣癥狀
如發(fā)熱、頭痛、乏力、肌肉或關節(jié)酸痛等。這類不適通常在治療初期出現,治療期間會逐漸減輕。癥狀嚴重的患者可遵醫(yī)囑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對癥處理。
2.血常規(guī)改變
患者出現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等指標變化。醫(y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升白細胞、升血小板治療或者調整干擾素的治療劑量。如果相關指標變化幅度過大,則需要暫停使用干擾素。
3.注射部位皮疹
長期注射位置的皮膚可能發(fā)生瘙癢甚至潰爛,應避免長時間在同一部位注射。
4.其他情緒與生理變化
患者用藥后可能發(fā)生失眠、焦慮、抑郁等問題,應及時復診,由醫(yī)師嚴密監(jiān)測。必要時,可使用藥物進行調整。此外,患者可能發(fā)生脫發(fā)、體重減輕。這類不適在停藥后可緩解。
5.可能誘發(fā)自身免疫疾病
患者用藥后可能誘發(fā)甲狀腺功能紊亂、銀屑病、白斑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出現相關癥狀的患者應及時就醫(y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