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存活期限,與疾病在哪個階段得到明確診斷關系密切。多數“胃早癌”患者可以長期生存,而胃癌中晚期患者可能在接受一系列治療后,在數年內離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字之差但生死之別的“胃癌”與“胃早癌”。
不同階段、不同壽命
如果患者能在“胃早癌”即早期胃癌階段被確診,并接受恰當的治療,其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但是,“胃早癌”的癥狀不明顯,胃痛、反酸等癥狀很容易被患者當作是“老胃病”而忽視。等到疾病進展至“胃癌”也就是中晚期胃癌階段,即使經過手術治療,其5年生存率仍會大幅下降——中期胃癌患者只有40%,部分晚期患者不足10%。
對于胃癌,一般人的認知呈現兩極化。有些朋友對于胃部不舒服習以為常,認為自己“以后”多養養胃就“能好”,害怕接受需要“介入”完成的胃鏡檢查,覺得“只要不檢查,就肯定沒有病”。而對于胃癌,人們則認為該病十分可怕——得病=死亡。事實上,盡早接受相關檢查,及時發現疾病并開展正規治療,能夠顯著提高胃癌早期病變的檢出率。需要提醒您的是,人不能掩耳盜鈴——不檢查就沒有病,是一個偽命題。如果身體出現問題,只有盡早“查出病”,才能在合適的時間,進行及時的治療,延長生命。
不同階段、不同癥狀
1.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癌細胞僅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層,沒有出現遠處轉移,通常是較為微小的病變。早期胃癌往往缺乏明顯的特異性癥狀,患者可能僅表現為與胃炎或潰瘍病相似的癥狀,如上腹飽脹、食欲減退、反酸、噯氣等。
2.中晚期胃癌
中晚期胃癌由早期發展而來,患者的癌細胞已經侵入胃壁的深層,并且可能存在淋巴結轉移或其他器官的轉移。隨著病情不斷加重,中期胃癌患者的癥狀逐漸明顯,包括:腹部腫塊、胃痛、惡心、嘔吐,甚至出現嘔血和黑便等明顯癥狀。晚期患者的表現更加復雜,通常伴隨顯著的體重減輕、全身乏力、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貧血、發熱、黃疸、腹水以及胃腸梗阻等癥狀。
不同階段、不同治療方案
1.早期胃癌
胃早癌發現后,一般可進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等手術治療。這兩種手術方式都是通過內鏡技術開展的微創治療方法。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是將胃腸道病變黏膜從黏膜下層剝離切除;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指內鏡下將病變黏膜完整切除。
以上兩種手術方式具有很多優點:患者的創傷小、恢復快,一般情況下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手術的安全性較高,發生出血和感染等并發癥的可能性較小;療效好,可以徹底清除異常組織,防止復發和轉移;費用低,相比于胃大部切除術和放化療,內鏡下治療的費用更少,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負擔更輕。
有些患者存在這樣的擔憂:一旦確診,就得把胃“都切了”。這樣花錢受罪,最后肯定會人財兩空。但早期胃癌病變范圍較小、侵犯深度淺,不需要進行胃全切。患者接受治療后依然可以擁有比較不錯的生命質量。
2.中晚期胃癌
中晚期胃癌腫瘤較大,常伴有淋巴結或遠處轉移,惡性程度高,多數需要聯合開展手術、化療、放療等多種治療方法。中晚期胃癌患者進行外科治療,在手術前或者手術后需要多次接受化療、放療,患者承受的痛苦很大。同時,手術的治療效果有限,很難徹底清除所有的癌細胞,病灶容易轉移和復發。
護“胃”健康,早期發現癌變苗頭
1.健康飲食
富含亞硝胺的腌制食品,含有多環芳烴等致癌物質的煙熏食品,高鹽食品,大量飲酒,都與胃癌的發生、發展有一定關系。為保護胃部健康,日常生活中應盡量少吃或不吃腌制食品、煙熏食品,控制每日的鹽分攝入量。
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對于保護胃健康具有一定作用。建議每日攝入生重500克的蔬菜和250克的水果,蔬果的顏色應盡量豐富,品種應每日更換,保證機體攝入充足的水分、維生素和抗氧化物質。多攝入全谷物、豆類和新鮮的水果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于促進胃腸道健康。此外,適量運動、作息規律,主動給自己減壓,都有助于改善胃部健康。
2.及時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
學術研究和臨床數據均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在我國,幽門螺桿菌較為普遍。長期在食堂、餐館就餐;常吃外賣的人群;有反酸、胃脹氣、噯氣、口氣不佳等不適癥狀的人群,可以到醫院消化科就診,通過碳十三、碳十四呼氣試驗檢查明確是否患病。如患病,應及時進行規范治療。有些年輕人認為“胃病”是上了年紀的人才需要擔心的。但是數據顯示,胃病的發病群體有年輕化趨勢。同時,由于飲食方式的改變,年輕人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可能性較高。因此,年輕人也不應該放松警惕,應及時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
3.定期進行相關檢查
早期胃癌沒有癥狀或癥狀不明顯。部分胃部不適人群會自行服用多潘立酮片(嗎丁啉)等藥物。但這樣做很可能導致早期胃癌被拖成中期、晚期。早期胃癌通過胃鏡、活檢等的檢出率很高,以下人群建議1~2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1)有家族病史者,即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有胃癌病史;(2)有胃癌高風險因素人群,如長期感染幽門螺桿菌、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的患者。同時,年齡在45歲以上的人群也應考慮定期篩查胃鏡。
有需要的人群在檢查前,應向醫師明確說明自己的病史、癥狀和檢查意圖,方便醫師完善檢查項目,全面評估胃癌風險。同時,一旦出現食欲減退、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適、體重顯著下降、吞咽困難、黏膜出血(如嘔血、黑便)等癥狀,應立即就診。就診時,患者應盡量回憶癥狀的發生時間、頻率和變化,以幫助醫師進行診斷。
4.重視情緒保健
愉悅的情緒可以促進胃液的分泌,從而有助于食物消化。情緒波動過大則可能導致胃酸分泌失衡,增加胃部不適的發生風險。因此,建議您盡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穩定的情緒,以維護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