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民主、實事,三個詞語,構成了甘肅省定西市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鋪了一條平整的巷道、開辦了一個安心的假期托管班、讓老人吃上一口熱乎飯……走進定西各地,群眾身邊的變化不小。
“民主,就是我們自己的事,自己說了算。”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馬營村村民曹維儒說。
“假期看孩子,雖然是小事,但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定西市隴西縣通安驛鎮通安驛村村民陳富民說。
“這項工作的開展,讓大家有難題一起解決,心里暢快!”隴西縣云田鎮三十鋪村村民李勇說。
122件實事,122份答卷。一件件“小”卻“實”的事,溫暖了大伙的心。
平日盡是土,下雨兩腳泥……在隴西縣云田鎮三十鋪村,一條長1.23公里的老街,是這幾年困擾當地群眾的難心事。
這條老街十分熱鬧,是原鎮政府所在地,全鎮集市所在地,有商住戶379戶,1375人,云田小學、云田鎮衛生院和云田供水管理站等都聚集在此,見證著地方的變遷與商業的繁榮。
時光流轉,老街日漸陳舊——巷道逼仄、坑洼起伏。“但凡能繞路,大家都不愿從這條路走。”村民朱菊琴說。
張新梅家住在三十鋪村,是一名合作社理事長,連任兩屆定西市人大代表。自從當選為人大代表,張新梅為這條路操心不少。
隨著深入了解,張新梅發現,事情很小,要解決卻有難度,沒政策、沒項目、沒資金……“你當人大代表呢,趕緊幫咱說說話,把這條路鋪一鋪呀……”每當聽到群眾這么說,她總感覺抬不起頭。
“有那個功夫,不如把路修一修。”收醫保、講政策,每當鎮村干部和群眾交流,群眾三句話不離“路”。
2023年,得益于一事一議項目的實施,老街的下水改了,路基也打好了,距離改造成功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了。大伙兒都盼著把路修好。
2024年開春,隨著“122民主實事工程”的開展,老街的改造迎來新機遇。
“群眾的事,必須讓群眾自己做主!”云田鎮黨委書記宋玉祥說,在民主實事項目征集和初定階段,云田鎮人大主席團堅持問需于民。

人大代表入戶走訪、選民接待、群眾走進人大代表聯絡站、召開群眾座談會、“有事碼上說”……線上線下多種方式齊頭并進,廣泛征集意見建議50余條,梳理分類出路肩拓寬、路面修整、上下水管網鋪設、亮化綠化等亟待解決的問題20余個。
綜合群眾呼聲,云田鎮把民主實事項目定為:改造老街。
怎么改造?云田鎮人大主席團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
2024年3月,張新梅等59名市縣鄉人大代表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入戶走訪。
鋪不鋪路,大家定;鋪路的費用,大家籌;鋪路的活,大家干……一時間,凝聚起強大的力量。
張新梅帶頭捐款5000元,商戶李勇捐款4000元,村民朱菊琴捐款2000元……轄區內的砂場捐水泥沙子,家家戶戶有人力的出人工,細心的村民做監督。
3個月時間,老街面目煥然一新。大家緊鎖的眉頭,化成會心的笑容。
以開展“122民主實事工程”為契機,定西市人大常委會積極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促進“平臺搭建”和“民意吸納”有機融合。
“定西全過程人民民主綜合實踐基地”、60余個“民主議事廳”“小院議事廳”、300多個微信“議事群”、800多場次民情“懇談會”“板凳會”……
一場吸納民意的行動在定西市廣泛開展。
秋收季節,通渭縣馬營鎮馬營村的村民個個干勁十足。
“咱自己能說了算,凡事商量著來,肯定發展得越來越好!”提及2024年圍繞產業發展的民主實事,67歲的通渭縣馬營鎮馬營村村民曹維儒說。
通渭縣馬營鎮馬營村,多年來素有種植蠶豆的傳統,但未能形成規模。
2023年蠶豆價格一路上漲。“今年咱能不能也多種點蠶豆啊?”2024年春季,鎮里布局新一年的產業重點,征求群眾意見時不少人這樣說。
“當時,我們規模化種植首選的是地膜玉米和黃芪,但種蠶豆的呼聲很高。”通渭縣馬營鎮人大主席權鈺龍說。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馬營鎮把蠶豆標準化種植作為民主實事項目,在長川、馬營、東關、西堡4村打造蠶豆產業標準化示范種植基地,通過“產業獎補+單位幫扶+社會資助”相結合的方式給予種植戶支持。
提供旋耕覆膜服務、補貼地膜化肥農藥、開展農技指導……這個春季,大伙都分外賣力。
“種蠶豆,管理容易,政府還有這么多支持……”曹維儒笑著說,還有更多收獲,“我以前不愛和鄉鎮干部們打交道,通過這件事發現,大家都是一心為了老百姓好。”

2024年初秋,馬營鎮蠶豆喜獲豐收。全鎮蠶豆產量達4800噸,產值達2400萬元,涉及農戶人均種植蠶豆5.8畝,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這項工作的開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工作思路:多征求群眾意見,多問問群眾應該怎么做。”馬營鎮馬營村黨支部書記王銘深有感觸地說,這件實事,不知不覺拉近了干群關系。
以“民聲”定“民生”。定西市人大常委會對群眾愿望和訴求依據集中度進行“倒排序”,建立涉及民意表達、代表履職、依法監督、基層治理、區域特色“五大類”民主實事工程支撐體系,將最突出、最迫切、最受益的問題納入年度民主實事工程預選項目。
2024年,定西市共科學謀劃民意表達項目45件、代表履職項目26件、依法監督項目6件、基層治理項目22件、區域特色項目23件。
臨近中午,隴西縣柯寨鎮張家灣村互助幸福院飄出陣陣飯香。午飯時間,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燴菜端上餐桌,村里近20位老人圍成兩桌,陸續開始用餐。
“大爺,今天的飯菜咋樣?咸淡還行吧?”張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李小云一邊分發飯菜一邊詢問老人。
85歲的李俊川老兩口,孩子已出嫁多年,兩人經常“湊合”著吃飯。自從幸福院提供愛心午餐,兩人再也不愁吃飯問題。
“這食堂環境好,離家近,飯菜合口,還免費。吃完飯還能打打牌、說說話,平時這里還會辦一些活動,特別好。”李俊川笑著說。
張家灣村60歲以上特困空巢獨居老人有165名,讓每位老人都吃得上熱乎飯是個難題。
“一次走訪的時候,我發現一位老人吃了發霉的食物,就緊急把他送到了醫院。”李小云說起來,至今心有余悸。
針對這一實際,柯寨鎮人大堅持從“一碗熱乎飯”這一小切口入手,推行“鄉村夜話”議事會,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征求群眾意見。
經過充分調研和民主票決,最終將群眾呼聲高、急需解決的互助幸福院改造提升、擴大服務范圍確定為2024年民主實事項目。
整合民政部門“互助幸福院”項目,利用村內閑置場地,建成“愛心之家”,并配建“愛心發屋”“洗衣房”等10個功能服務室。聘用3名村級公益性崗位人員,每天為村里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務。
“鎮里經常把我們叫到互助幸福院,有意見或者不滿意的地方可以現場提。”張家灣村民郭俊義說。
柯寨鎮人大主席團通過開展視察調研、滿意度測評等方式開展社情民意量化測算,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客觀反映群眾對民主實施項目的主觀評價和感受,讓人民群眾評判項目實施效果。
民主之花在隴中大地競相綻放,讓滿意留在群眾心間。在“122民主實事工程”實施過程中,定西市人大常委會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落到實處。
122件實事,傳遞著民生溫暖,描繪出一座城市的溫情畫卷,也將“人民至上”理念深深鐫刻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進程中,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老百姓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自《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