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數字化時代給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帶來的新機遇入手,發現當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面臨課程教學滯后于行業發展、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師資力量不足等主要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教育數字化背景下融合新聞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路徑,即“重構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創新能力”“優化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提升課程教師數字素養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網絡與新媒體;融合新聞學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依托[1]。當前,各高校及學科積極落實數字化戰略,深刻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不斷推進教育數字化進程,助力教育強國建設。在數字化浪潮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亟待推進教學改革,以契合數字化發展的節奏,有力推動該專業的持續進步。基于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師需要從當前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探尋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及教師素養等多方面的改革策略,并進行實踐驗證,進而培養更多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一、教育數字化背景下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現狀
(一)數字化時代給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帶來的新機遇
當前,教育數字化正深刻改變高校的教學模式。在線教育平臺的興起、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普及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當前炙手可熱的新興學科,網絡與新媒體高度融合了多種先進技術,如人工智能、VR/AR,以及近年來興起的短視頻與直播等技術。基于此,數字化時代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帶來了獨特的機遇,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例如,在線課程、虛擬實驗室等數字化教學工具的應用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源并進行實踐操作,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一,課程教學滯后于行業發展。當前,盡管各大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不斷更新人才培養方案,但是其理論和實踐教學已難以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這使得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缺乏深度參與技術場域的機會,其在有限的機器協作過程中只能接收一些普適性較強、較為淺顯易懂的表層知識,缺少深入探究的契機[2]。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存在內容缺陷,具體表現為新媒體技術應用不足,實踐課程占比偏低且缺乏前沿課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及虛擬現實等,這導致該專業教學內容顯著滯后于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即使這些高校的培養方案符合行業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受限于教師技術能力、學校硬件設施等因素,部分高校課程教學的效果有限。第二,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當前,部分高校實踐教學資源不足,學生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實踐教學比例不足,實踐教學設置單一,主要以課程實踐、畢業實習、假期實踐為主,缺乏多樣性、層次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實踐教學設備陳舊落后,缺乏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如融媒體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等,難以滿足新媒體教學和實踐。第三,師資力量不足。新媒體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在于許多高校缺乏具有行業經驗的教師,難以滿足實踐教學需求。2012年,教育部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隨后,盡管各高校媒體類專業教學內容已從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但是多數高校的新媒體專業教師依舊畢業于傳統媒體專業,普遍缺乏新媒體實踐經驗,這難以有效滿足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教學實際需求。此外,部分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師資培養機制不完善、評價機制不健全,難以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實踐能力以及工作積極性,這也是導致師資力量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數字化背景下融合新聞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路徑
(一)重構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內容
網絡與新媒體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新興學科,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方面要突出實踐教學。融合新聞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重構課程體系。第一,打破學科壁壘,建構綜合性課程體系。除了融合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還增設了新媒體采寫、大數據分析、輿情研判分析等課程,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應結合人才培養方向和課程特點,打造專業課程群。以筆者所在的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為例,該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將以理論為主的融合新聞學課程和以實訓為主的融合新聞創作實訓課程緊密結合,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融合新聞創作思路和能力。第二,整合融合新聞學課程教學內容。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將融合新聞學課程分為基礎理論模塊、技能訓練模塊和綜合實踐模塊。其一,基礎理論模塊包括融合新聞思維策劃、敘事等原理知識。其二,技能訓練模塊包括各類融合新聞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項等實務知識。其三,在綜合實踐模塊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形式開展項目實踐,旨在全面融合新聞學理論與新媒體實踐。在整個課程體系建構過程中,融合新聞學課程教師(以下簡稱“課程教師”)注重開展思政教學、實踐教學以及創新教育。在理論教學環節,課程教師通過引入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聞媒體的黨性原則等融入課程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具體來說,在理論教學環節,圍繞教學重點知識,課程教師在主流新媒體平臺尋找新鮮重要的資訊,并將其作為教學案例引入課堂,組織學生分析案例中媒體的黨性原則和社會責任,引導學生思考媒體人的責任,提高學生責任感。在實踐教學環節,課程教師一是應以實訓課程和實踐環節為重點,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二是應鼓勵學生在校內各類新媒體平臺開展實踐活動,進而提升專業技能;三是應促進校企合作,通過讓學生進入企業或者邀請企業骨干來校指導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真實行業的工作環境,旨在切實提高融合新聞學的核心技能。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創新能力
在數字教育背景下,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習練習”的模式已無法適應全媒體時代需求,課程教師亟須以行業需求為目標導向,滲入OBE教育理念,發揮虛擬在線和線下課堂的優勢,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復合型的高素質融媒體人才[3]。第一,依托智慧樹在線課程資源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課程教師可借助線上課程資源,如教學視頻、教學案例、試題庫等,進行在線教學、答疑解惑、布置作業。同時,課程教師還可以依托多媒體教室和專業實驗室,開展現重要理論知識的學習交流和實踐項目的全流程訓練。第二,課程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其一,課程教師應采用案例體驗認知法,組織學生使用手機掃碼觀看相關教學案例,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取和理解知識。例如,在“VR沉浸式新聞”學習環節,學生可通過掃碼體驗《亞運山水間》《新中國女性第一 元宇宙人物展館》等VR作品,認識VR新聞游戲的內涵和形式[4]。其二,課程教師應在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結合新媒體傳播實際情況,設置相關情境,借助專業新媒體演播室,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再現。例如,在短視頻新聞教學中,課程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文案創作以及現場播報等活動,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其三,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小組學習法,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對重要知識議題展開交流、辯論和展示,使學生在實訓中分工協作,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三步教學。在課前,課程教師應要求學生通過在線平臺了解課程內容、學習相關案例;在課上,課程教師應深度講解新媒體實踐項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使學生熟悉相關流程;在課后,課程教師應指導項目小組圍繞實踐主題進行明確分工與合作,利用專業實驗室資源,模擬行業工作流程,旨在使其掌握融合新聞的操作技能。
(三)優化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多元化評價強調運用多種評價標準和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旨在通過多個維度和各種評價工具,全面觀察、詳細記錄并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基于此,課程教師應建立多維度、動態化的考核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和第三方評價。在課程成績方面,課程教師應采用“平時成績60%+期末項目40%”的綜合評價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其中,平時成績考核指標包括考勤、課程學習、作業、實踐活動、案例分析等,課程教師應借助在線學習平臺開展考勤管理、作業提交與評閱、案例分析及作業測試等工作,豐富考核形式;針對期末項目,課程教師應安排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完成融合新聞作品創作,對從選題策劃直至最終呈現的各個階段進行全面考量。這不僅考核學生在項目中的個人表現,還要評估其在團隊里所做出的貢獻,以此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其團隊合作能力。此外,課程教師還應引入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等多角度評價方式,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進而為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融合新聞學課程教學中,針對實踐作業,首先,課程教師應組織學生展示實踐作品并進行分享交流,同時開展作品自評活動;其次,課程教師應組織班級小組開展交叉評價打分工作,并撰寫詳細的評價意見;最后,課程教師應結合作品和過程性工作對小組和個人表現進行打分。這種評價方式不僅確保了多元化評價的公正性,同時增強了課程教學的趣味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和實踐能力
高校教師數字素養的科學內涵體現在教學意識、技術能力、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這幾個方面[5]。要想適應數字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高校必須打造一支數字素養高、實踐能力突出的師資團隊。一方面,高校應定期組織課程教師參加各類數字技術、在線教學工具和資源的培訓和交流活動,幫助課程教師解決技術問題,不斷提升課程教師的數字教學意識和能力,確保課程教師能積極利用當前最新技術更好地服務教學。例如,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為了提升課程教師的數字素養和實踐技能,組織他們參加了數據新聞、短視頻新聞、H5新聞制作技能以及AI知識圖譜搭建等培訓會議,并鼓勵他們將新技術、新方法積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課程作品和參賽成果來評估課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有效提升了課程教師的綜合素養。另一方面,高校應要求課程教師積極利用智慧樹等在線教育平臺打造網絡課程;鼓勵課程教師參與數字化教學項目和相關教學比賽,促使課程教師在實踐中提升應用能力,激發其創新熱情。例如,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每年組織課程教師參加學校教學創新比賽,不斷提升他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創新能力。同時,課程教師應積極參加企業掛職鍛煉,了解行業最新發展情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近幾年,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課程教師堅持在暑假參加企業掛職鍛煉,通過參與企業新媒體宣傳、產品運營推廣等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技能。目前,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7名課程教師都有企業掛職經歷,其中有3位成為雙師型教師。總之,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和實踐能力均需要多方協作,相關主體通過開展培訓、提供資源支持、創造實踐機會、實施政策激勵舉措等,能夠助力課程教師適應數字化教學的要求,進而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
三、結語
在教育數字化背景下,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融合新聞學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課程教師通過重構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評價體系、提升自身素養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參考文獻]
[1]鄭永和,劉士玉,王一巖.中國教育數字化的現實基礎、實然困境與改革方向[J].中國編輯,2024(06):3-12.
[2]李赫,魏佳辛,喬曉嫚.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數智化育人模式探究[J].新聞世界,2025(02):116-120.
[3]何倩,陳臻.媒體融合視域下混合式課程“融合新聞學”建設探索:以四川傳媒學院融合媒體學院教學改革實踐為例[J].傳媒教育,2023(18):81-83.
[4]劉濤.融合新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5]宮斌斌.數字化時代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高教論壇,2024(0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