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學術誠信對科技期刊的重要性,闡述國外高影響因子科技期刊的學術誠信現狀,并總結我國護理科技期刊編校中的常見學術誠信問題,通過對標國外高影響因子科技期刊提出相應的學術誠信提升策略,為提升我國護理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編輯;編校;出版倫理;學術誠信;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承載著人類的智慧結晶,匯聚科學領域的重要發現,有助于推動科技的進步,不僅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直觀展示,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2019年,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科學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為科技強國建設做出實質性貢獻”[1]的建設目標。護理科技期刊作為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護理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2],加快一流期刊建設對助力我國科技強國發展,展示我國護理科研成果,提升我國護理研究在國際中的學術話語權,提高護理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學術誠信是學者對待科研和學術研究時表現出的行為與態度的誠實性[3],是科技發展和創新的基石,關乎期刊質量的生命線[4]。科技期刊編輯作為科技期刊學術誠信的把關人,發揮著發現和處理學術誠信問題的重要作用[4],尤其是護理科技期刊編輯對編校論文內容中利益沖突、倫理性和可重復性的把控責任更大,文章對護理科技期刊編校中的常見學術誠信問題進行總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對策,為提升護理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提供參考。
一、學術誠信對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學術誠信要求科技期刊嚴格遵循科學的價值準則、科學精神及科學活動行為規范,杜絕一切形式的虛假行為,這作為維系學術公信力與學術生態健康發展的基礎,可增強學術權威性。任艷青等對中文科技期刊學術誠信現狀進行分析,51%網絡出版狀態變更的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其中以醫藥學為主[5]。李丹等研究認為,科技期刊若放任數據篡改、剽竊等行為發生,則將導致學術交流的信任危機[6]。《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學術期刊應充分發揮在科研誠信建設中的作用,切實提高審稿質量,加強對學術論文的審核把關”[7]。2022年,科技部等印發的《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旨在建立標準化的程序以調查和處理科研失信行為,將配合開展學術誠信調查作為論文所刊載的期刊以及出版單位的義務之一,要求期刊以及出版單位主動對論文的科研誠信情況進行調查[8]。可見,學術誠信不僅是科技期刊保障科學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科技期刊的社會責任。
二、國外高影響因子科技期刊的學術誠信現狀
國外高影響因子科技期刊對學術不端“零容忍”,形成果斷和透明的處理機制,甚至會設立相關部門,解決學術不端問題。例如:《科學》《自然》等均設立學術誠信相關部門,監督論文刊載,一旦發現學術不端行為,立即發表聲明并進行撤稿等處理;《細胞》要求作者在投稿時簽署學術誠信聲明,并監測論文刊載,若發現潛在問題,則進行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做出說明、撤稿等相應處理[9]。
(一)保證倫理性與合規性
科技期刊要求刊載的論文不僅在科學上具有創新性和指導價值,還在道德和倫理層面符合規定。近年來,國外高影響因子科技期刊對論文的倫理合規性審查越來越嚴格。例如:《細胞》要求涉及人類受試者的研究必須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并明確提供受試者性別、年齡、發育階段等信息和受試者知情同意聲明;要求動物實驗依據國家法規和相關機構指南實施且出具包含批準實驗和確認所有實驗符合相關監管標準的聲明;要求臨床試驗、人類胚胎和胚胎模型或配子和干細胞等研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注冊或出具相關道德聲明[9]。又例如:《科學》要求作者在投稿時提供相關聲明,包括表明已告知受試者所參與研究的研究性質、接受的干預措施可能產生的后果等,且受試者表示知情同意;聲明已依據有關規定對被實驗動物的基本權益進行妥善保護等[10]。
(二)避免利益沖突
科技期刊的利益沖突主要源自作者、審稿專家及科技期刊編輯由于某種經濟或非經濟利益驅使,可能在學術成果出版環節產生不恰當的選擇和評價[11-12]。國外高影響因子科技期刊為避免利益沖突,要求作者明確各自貢獻情況。例如:《細胞》為使作者貢獻透明化,使用CRediT分類法對作者的貢獻進行標準化描述,并對通信作者和主要聯系者的責任予以明確,暫停審核存在作者身份爭議的論文[9];《自然》為確保公平性,對論文作者身份、通信作者責任、聯合作者情況等進行詳細說明[13],并制訂作者申請、推薦人申請以及外部編輯、客座編輯和編委會成員申請等制度[14],為學術內容審查和期刊發展指導提供參考。
(三)重視數據真實性及研究透明度
為了提高數據真實性及研究透明度,國外高影響因子科技期刊要求作者開放共享相關數據,以提高學術成果的可驗證性。例如:《自然》要求作者提供相關數據的取得位置(如Dryad或Figshare),以便他人對論文進行解讀或研究,若存在涉及隱私權或第三方限制等特殊情況,須在數據聲明中予以說明[15];《細胞》在投稿指南中對數據和代碼可用性進行聲明,除了法律或道德禁止情況,要求作者分享論文中報告的所有數據和原始代碼,強烈建議將論文報告的所有未處理數據和源代碼存儲至在線數據庫,并提出若存在數據無法生成的問題則可能面臨撤稿[9];《柳葉刀》要求作者在投稿時提交數據共享聲明,詳細說明共享數據以及時間,并將數據共享聲明作為評價指標之一[16]。
三、我國護理科技期刊編校中的常見學術誠信問題
(一)倫理審查不嚴格
1947年,《紐倫堡法典》確立了人體實驗的基本倫理原則。2016年,我國公布了《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成為各科研機構開展與人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的倫理審查工作指導性文件,促進了醫學研究的倫理規范化[17]。此后,我國護理領域學者對科研倫理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有學者對護理科技期刊刊載論文的知情同意和倫理委員會審查標注情況進行統計,發現二者標注的占比呈增加趨勢[18],但從整體來看,作者能夠切實履行知情同意和科研倫理委員會審查主要程序的比例較低[19],也有部分作者未能充分遵守倫理審查要求,甚至忽視倫理委員會的審批程序,未在稿件中提及試驗是否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且部分作者雖聲稱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但缺乏必要的文件支持或詳細說明。此外,知情同意書的獲取和處理也常存在問題,如作者未標注知情同意情況或研究過程未妥善處理敏感信息、無法提供知情同意相關文件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研究的可信度,還可能導致倫理爭議和社會問題。
(二)作者署名爭議
論文署名作者中包含無實質貢獻者[20]或作者排序不當[21]均可能影響公正性,引發作者爭議,進而導致論文被撤稿。在護理科技期刊論文編校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作者為提高論文的影響力或獲得資源、資金支持,可能會將未實質參與研究的人員(如導師、部門負責人等)列為作者,存在引發知識產權糾紛的風險;部分作者未能明確各作者的具體貢獻,在未充分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投稿,導致作者順序存在爭議;部分作者在編校過程中修改作者順序,這不僅容易導致作者信息標注錯誤,還可能造成科研資源分配不公平,尤其若青年學者的貢獻得不到應有認可,可能造成其科研積極性不足,進而影響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質量[21]。
(三)數據造假與篡改
數據真實性是科技期刊學術誠信的核心要素,但受科研設計科學性不強、研究實施過程不嚴謹、研究對象異質性較大等因素影響,論文數據會出現與預期不一致或者相背離的情況,甚至數據造假或篡改數據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數據造假指研究人員編造試驗數據以支持其假設或結論,數據篡改則指在原始數據基礎上進行修改,以達到更理想的研究結果。Kwee等基于影響因子較高的放射學期刊對2021年刊載論文的通信作者進行調查發現,5.9%的通信作者存在學術造假,13.6%的通信作者存在數據造假[22]。在護理科技期刊論文編校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作者對數據處理的倫理規范認識不足,可能會選擇性報告數據或修改結果不理想的重要數據、操縱統計方法或篡改圖像數據,甚至未經許可抄襲他人數據等。其中,論文數據前后不一致的情況發生較多,如方法與結果數據不一致、圖表與正文數據不一致、不同部分間的數據矛盾、結果與結論描述不符等,究其原因,既可能為計算錯誤或謄寫錯誤,也可能是人為修改、編造數據。同時,部分作者為使研究數據符合預期結果,也會采用不合理的統計學方法,如將定量資料轉換為定性資料后進行分析、偏態分布資料采用僅適用于正態分布資料的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將等級資料作為非等級資料進行分析、重復測量數據未正確使用甚至是未使用重復測量統計方法等。數據抄襲是嚴重的造假問題,常見的抄襲往往存在于不同語種論文間,這嚴重違背了學術道德,不僅會損害個人及期刊聲譽,還會對學術界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四、我國護理科技期刊編校中的學術誠信提升策略
(一)加強編輯學習,提高學術誠信把關能力
科技期刊編輯在學術傳播中的主體性質決定了其在學術生態圈構建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23],作為期刊論文的一線審查人員[24],其個人的學術誠信意識和道德素養直接關系到期刊的整體質量和學術聲譽。為了有效履行編輯職責,提高對論文的科研誠信把關能力,護理科技期刊編輯應積極參與學術倫理專題研討,通過深度解析抄襲、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了解國內外期刊撤稿現狀及學術不端通報等,提高學術誠信把關的責任意識,并接受系統的學術誠信培訓,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學術規范和倫理要求,增強識別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能力。護理科技期刊編輯也應增強信息獲取意識,不斷更新自身的數據核查知識以及學術不端行為識別方法,如掌握最新的抄襲檢測方法、數據核查工具、統計結果檢驗方法及軟件等,以提高對論文原創性和真實性的判斷能力。
(二)遵循編校流程,保證學術誠信把關質量
編輯加工、校對是審稿結束后進一步提高稿件質量,有效傳播科研成果及相關信息的關鍵步驟[25]。在編輯加工和校對過程中,護理科技期刊編輯應仔細研讀科研設計內容,保證統計分析過程透明且可重復,及時與作者溝通有疑問的內容,要求作者提供詳細的解釋或補充材料;核查論文引用內容尤其是專業名詞及數據,注意數據限定情境,必要時核查原始文獻;注意全文核對及核算結果數據,保證數據符合臨床實際、全文數據具有一致性、數據表達及計算正確,倡導作者進行臨床試驗注冊,將試驗獲取的原始數據上傳至公共平臺以提高試驗數據的真實性與可信度;注意統計方法使用是否符合規定,如注意區分定量資料與定性資料統計方法、正態分布資料與非正態分布資料的統計方法、等級資料與非等級資料的統計方法、重復測量數據與非重復測量數據的統計方法;注意較復雜統計方法中重要項目的表達等,確保圖表符合期刊出版要求和學術規范,禁止作者隨意修改圖片及圖表數據。
(三)構建跨學科協同機制,增強學術誠信驗證科學性
當前,護理領域研究呈現專科化程度較高、選題多樣、研究設計嚴謹等趨勢,研究內容常涉及心理學、社會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等領域,護理科技期刊編輯應理解這些領域的基礎知識,全面地評估論文的質量和科學性,并及時掌握各類統計方法的基本應用條件,提升自身統計知識的全面性和專業性。護理科技期刊編輯也應增強跨學科交流意識,主動獲取專業意見和支持。例如:在評估護理領域新型設備的介紹時,護理科技期刊編輯可以咨詢信息工程科研領域的專家;在使用罕見心理學測量指標或工具進行研究對象評價時,護理科技期刊編輯可以咨詢心理學領域專家等。此外,護理科技期刊編輯部還應構建和定期更新多學科專家庫,聘請生物醫學、心理學、統計學等領域專家,以便護理科技期刊編輯隨時咨詢和求助,確保內容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四)強化利益沖突及倫理審查,筑牢學術誠信的防火墻
強制披露利益沖突聲明和倫理審查是科技期刊的重要要求,旨在確保研究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目前,盡管我國學術誠信建設已經在多個領域取得一定的進展和成效[26],但科技期刊編輯在處理論文利益沖突聲明和倫理問題時,仍存在審查不到位的情況。對此,護理科技期刊編輯應對所有編校的論文相關利益沖突進行認真核對,如:核對授權書單位名稱、作者順序、通訊作者分配等,若作者信息與原稿不一致或作者信息變動,及時與作者確認,保證信息的一致性、證明材料的合規及真實性;關注作者提供的倫理審查文件主題是否與論文研究內容一致,檢查倫理編號的真實性與標注的正確性。護理科技期刊編輯也應在投稿指南中明確規定利益沖突聲明及倫理審查要求,列出可能的利益沖突,包括經濟利益和學術競爭等、倫理審查使用范圍及豁免倫理審查的情形,明確作者不可自行決定豁免倫理審查,必須向研究倫理委員會提交豁免審查的申請及包括研究方案在內的必要材料,且申請應由研究倫理委員會的主任或其授權人員審核、批準等。
五、結語
護理科技期刊編輯是護理科技期刊論文學術誠信把關的核心主體,承擔著確保論文質量的重要職責。文章探究我國護理科技期刊編校中的常見學術誠信問題及對策,以有效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推動護理科技期刊的健康發展,提升學術公信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等.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EB/OL].[2025-02-01].https://journal.scnu.edu.cn/news/4180.
[2]陳瓊,朱瑞芳.臨床試驗注冊對醫學期刊編輯出版的學術誠信作用探討[J].護理研究,2025(01):6-10.
[3]羅梓嵐.雙向對稱溝通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研究[J].公關世界,2024(16):109-111.
[4]朱冬梅.學術期刊助力學術誠信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64-68.
[5]任艷青,韓芳,伍軍紅,等.中文科技期刊學術誠信現狀分析及改進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4(04):442-448.
[6]李丹,龍會芳,盧艷茹.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術期刊出版誠信體系構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20(05):116-121.
[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24):1-3.
[8]科技部,中央宣傳部.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J].中國期刊年鑒,2023(01):559-564.
[9]Tiger Z生信寶庫.《Cell》期刊作者提交指南[EB/OL].[2025-02-01].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851732/article/details/143901312.
[10]MedSci.《Nature》和《Science》雜志投稿要求和說明詳解[EB/OL].[2025-02-01].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0ad818e6f.
[11]ICMJE.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duct,reporting,editing and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work in medical journals[EB/OL].[2025-02-01].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
[12]王智博,王飛.國外學術期刊的利益沖突研究熱點及發展動向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03):355-363.
[13]Nature.Authorship[EB/OL].[2025-02-01].https://www.nature.com/nature-portfolio/editorial-policies/authorship.
[14]Nature.Competing interests[EB/OL].[2025-02-01].https://www.nature.com/nature-portfolio/editorial-policies/competing-interests.
[15]Nature.Initial submission[EB/OL].[2025-02-01].https://www.nature.com/nature/for-authors/initial-submission.
[16]The Editors of the Lancet Group.Learning from a retraction[J].The Lancet,2020(10257):1056.
[17]陳瓊,邵晴晴,李亞琴,等.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在冊安寧療護研究特征分析及其報告質量評價[J].護理研究,2024(13):2288-2295.
[18]曹亞男.臨床護理科研現狀及發展趨勢的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圖譜分析[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9.
[19]程金蓮,韓世范,褚銀平,等.護理人員科研倫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護理研究,2019(13):2192-2197.
[20]張麗華,曾文.無實質貢獻署名作者的識別方法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導刊,2023(06):60-69.
[21]王曉飛.幾例作者排序問題的思考[J].科技傳播,2024(22):39-42.
[22]KWEE R M,ALMAGHRABI M T,KWEE T C.Scientific integrity and fraud in radiology research[J].Eur J Radiol,2022,156:110553.
[23]邢愛敏.科技期刊編輯在學術生態圈構建中的作用與作為[J].編輯學報,2020(05):586-590.
[24]楊亞慧.科技期刊編輯在學術出版倫理與科研誠信建設中的現狀調查與啟示[J].江蘇科技信息,2024(22):127-132.
[25]劉朝陽,關中原,李在蓉,等.科技期刊編校質量清單式控制方法與實踐[J].中國傳媒科技,2024(01):141-145.
[26]高健,閆紅.醫學科技期刊學術誠信問題及對策探討[J].醫學教育管理,2021(Z1):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