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以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為起點,結合媒介化社會背景下地方感消解的現實困境,指出縣級融媒體是重構基層社會情感紐帶的核心載體。研究基于費爾克拉夫的話語分析三維框架,系統論證了縣級融媒體通過內容生產、關系網絡嵌入、數字治理等手段重建地方認知圖式、強化集體記憶、賦能基層治理的路徑。研究發現,媒介技術既解構了傳統地緣關系,也為縣域社會提供了“數字地方性”重構的可能性,但須警惕算法邏輯對地方文化獨特性的消解。
[關鍵詞]地方感;縣級融媒體;差序格局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了“差序格局”這一概念,概括了傳統中國基層社會的結構格局,即“以一己為中心,社會關系層層外推”[1]。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中國基層社會結構格局不斷地被解構與重構,后差序格局時代來臨,地方認同被不斷削弱。縣級融媒體作為連接基層社會的“神經末梢”,在后差序格局時代背景下,如何重塑多維地方認同和激活基層節點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
傳統鄉土社會以“血緣-地緣”為核心的關系網絡,在第二媒介與沉浸式媒介的雙重沖擊下呈現“去中心化”特征[2]。例如,短視頻平臺使縣域居民的社會互動從祠堂、集市轉向虛擬社群,血緣關系的權威性被算法推薦的同質化內容“稀釋”。2023年《中國縣域數字生活報告》指出,縣域居民日均使用社交媒體時長(4.2小時)已超過線下社交(1.8小時),印證了梅羅維茨的“地域消失”理論。而這種去中心化所帶來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知斷裂,標準化信息流沖擊地域文化獨特性;二是情感疏離,虛擬空間中“附近性”的喪失,加劇了鮑曼所說的“液態現代性”困境。
一、縣級融媒體構建地方感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意義
數字時代,地方媒介成為重塑地方文化的關鍵力量。下文將從文本、實踐和社會三個維度,揭示地方媒介在地方發展中的獨特價值與作用。
(一)文本維度:符號系統的重建與地方文化認同
在媒介地方性的文本維度中,通過方言新聞、本土敘事等手段,地方媒介能夠重新構建符號系統,從而強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和認同感。例如,湖南瀏陽融媒體的《屋場夜話》欄目,采用當地方言解讀政策,提升了受眾對本土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記憶。通過這種方式,地方媒介不僅傳遞了信息,還重建了地方文化的符號系統。這種文本維度的實踐,不僅增強了地方文化的可見性,還通過符號的再編碼與解碼,讓地方文化在廣泛傳播中獲得新的生命力。
(二)實踐維度:數字時代的交往重構與融合創新
在實踐維度上,地方媒介通過搭建“新聞+政務+服務”平臺,重構了線上線下融合的交往場景,成為數字時代地方治理和社會互動的重要紐帶。以江蘇邳州“銀杏融媒”的智慧社區為例,該平臺整合新聞傳播、政務服務和社區服務等多項功能,通過線上線下互動,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公共服務。地方媒介在此過程中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工具,還是社會交往的橋梁,其通過技術賦能,打破了傳統社區交往的時空限制,實現了數字時代地方社會的重新連接。
(三)社會維度:數字時代的“新鄉賢”與基層治理
在社會維度上,地方媒介嵌入基層治理體系,成為數字時代的“新鄉賢”,在解決地方問題、促進地方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四川丹棱融媒體通過“大雅惠”平臺整合了400個村級微信群,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這不僅體現了地方媒介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作用,還展示了其在資源整合和問題解決中的獨特價值。在數字時代,地方媒介通過技術賦能,能夠快速響應地方需求,整合各方資源,為地方發展提供支持。這種社會維度的實踐,讓地方媒介打破了傳統的信息傳播功能的限制,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話語分析框架下的路徑驗證
(一)文本向度:地方敘事話語策略
在數字時代,地方敘事成為媒介地方性的重要體現,在地方敘事中,縣級融媒體通過符號錨定和語料庫分析等方式,能夠重構地方文化的傳播路徑。其一,符號錨定是地方敘事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黃山松、景德鎮陶瓷等地域標志被轉化為視覺IP,成為地方文化的獨特符號。縣級融媒體應用這種符號化策略不僅增強了地方文化的辨識度,還有效抵御了算法推薦中“去地域化”內容流的沖擊。通過將這些地域標志符號化,縣級融媒體能夠強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提升其吸引力。其二,語料庫分析為地方敘事提供了數據支持。通過對地方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和精準傳播,縣級融媒體能夠更好地滿足受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需求,同時也為地方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綜上所述,在文本向度中,縣級融媒體應用地方敘事話語策略,通過符號錨定和語料庫分析,不僅強化了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還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傳播力,為媒介地方性在數字時代的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話語實踐向度:參與式生產機制的構建
在媒介地方性的話語實踐向度中,構建參與式生產機制成為縣級融媒體的重要任務。用戶生成內容(UGC)的占比成為衡量縣級融媒體用戶參與度和地方感強度的重要指標。例如,福建尤溪電視臺的UGC占比超過40%,其地方感強度評測得分高出行業均值25%[3]。這一數據表明,參與式生產機制不僅提升了縣級融媒體的用戶參與度,還推進了地方感的構建。此外,縣級融媒體通過建立“百姓通訊員”制度,進一步推動了基層聲音的傳播。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參與式生產機制的構建符合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通過賦予基層民眾更多的話語權,縣級融媒體能夠更好地反映地方社會的真實需求,促進地方社會的公共討論和民主參與[4]。縣級融媒體基于參與式生產機制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傳播力,還通過引入多元話語,加快了地方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然而,參與式生產機制的構建也面臨挑戰。例如,如何確保用戶生成內容的質量和真實性,以及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都是需要縣級融媒體解決的問題。縣級融媒體需要通過應用技術手段和專業審核機制,確保內容既具有真實性,又能夠滿足地方社會的需求。綜上所述,在話語實踐向度中,縣級融媒體應用參與式生產機制能夠提升用戶參與度和基層聲音的占比,增強自身的地方感和傳播力。
(三)社會實踐向度:數字公共領域的重塑
在媒介地方性的社會實踐向度中,重塑數字公共領域成為縣級融媒體的重要使命。通過“問政平臺”,縣級融媒體能夠在縣域層面解決60%的民生問題,重構了哈貝馬斯意義上的“協商空間”。例如,廣東高州融媒體通過“問政平臺”實現高效解決民生問題,這不僅提升了地方治理的效率,還增強了地方社會的凝聚力。數字公共領域的重塑還體現在縣級融媒體對地方社會各個層面的整合能力上。通過技術賦能,縣級融媒體能夠打破傳統媒體的時空限制,將地方社會的各個層面連接起來,形成有機的數字公共領域。這不僅提升了地方社會的治理能力,還通過引入多元話語,加快了地方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然而,數字公共領域的重塑也面臨技術異化的風險。例如,算法推薦導致的“信息繭房”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地方文化的多樣性,還可能導致地方社會的分裂。因此,縣級融媒體需要通過應用技術手段和內容策略,打破“信息繭房”,提升用戶的信息素養,增強地方文化的多樣性。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數字公共領域的重塑需要平衡技術賦能和人文關懷。縣級融媒體不僅需要通過應用技術手段提升信息傳播的效率,還需要應用內容策略增強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綜上所述,在社會實踐向度中,地方融媒體通過“問政平臺”等手段重塑了數字公共領域,有效提升了民生問題的解決效率,重構了哈貝馬斯意義上的“協商空間”。然而,技術異化帶來了地域文化認知窄化的風險。因此,地方融媒體須在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之間尋求平衡,既要強化地方治理能力,又要維護文化多樣性,以實現數字公共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三、問題反思與優化路徑
當前,縣級融媒體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兩個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失衡。2024年《縣域媒體發展藍皮書》指出,62%的縣級融媒體將流量考核置于文化傳播之上,過度依賴量化指標,未能認識到文化傳播和地方文化建構的長遠意義,導致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削弱其在地方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二是數字鴻溝加劇,老年群體觸媒率不足30%,其在信息獲取和媒介使用方面面臨困境,導致地方感建構出現代際斷裂。
(一)制度設計:建立“地域文化傳播指數”考核體系
在傳播政治經濟學視域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失衡映射出資本邏輯對文化場域的侵蝕。例如,浙江長興首創“地域文化傳播指數”考核體系,通過重構媒介評價的元規則,為破解“流量霸權”提供了制度性方案。該考核體系本質上回應了哈貝馬斯“系統殖民化生活世界”的理論警示,借助量化評估模型推動傳播價值理性復歸,形成了媒介場域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動態平衡機制。考核體系的建構須遵循傳播效能的三維評估框架:覆蓋廣度、影響深度與價值向度。在覆蓋維度,采用拉斯韋爾的傳播功能理論,設置傳播到達率、用戶觸達頻次等基礎指標;在影響維度,基于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建立用戶互動率、裂變傳播系數等動態參數;在價值維度,引入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設立文化認同度、價值傳承力等質性指標。縣級融媒體通過熵值法賦權建立綜合評價模型,能夠實現傳播效果量化評估與文化價值質性評價的有機統一。
浙江長興“地域文化傳播指數”考核體系的核心在于將文化傳播效能納入媒體績效考核體系。數據顯示,該考核體系實施后縣域非遺相關報道量提升217%,傳統文化短視頻用戶停留時長從7秒增至82秒。縣級融媒體通過這種制度上的創新重構布爾迪厄所述的“場域慣習”,促使文化傳播從象征性實踐轉向制度化實踐。其價值不僅在于提升了指標體系的科學性,還在于開辟了文化治理的媒介化路徑。該創新為縣級融媒體參與文化治理提供了范式參考,不僅為其解決數字時代的文化傳播困境提供了中國方案,還為其建構兼具傳播效力與文化張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開辟了新路徑。
(二)技術適配:開發適老化交互界面
在傳播基礎設施理論框架下,數字鴻溝的實質是技術可供性與用戶主體性之間的結構性斷裂。縣級融媒體針對銀發群體的技術適配,本質上是通過重構傳播界面的人機關系,實現技術邏輯與老年用戶認知慣習的再平衡。這種適配不僅需要縣級融媒體解決操作層面的“接入鴻溝”,還要消弭文化層面的“意義鴻溝”,使技術工具真正成為老年人參與數字公共生活的“文化界面”。
在適老化設計上,縣級融媒體應遵循“雙重建構”原則:在技術維度,其須基于諾曼的可供性理論,構建符合老年用戶感知模式的操作系統,如通過語音交互的聽覺可供性彌補觸覺衰退,借助大字模式的視覺冗余設計補償認知負荷;在文化維度,其須借鑒“文化接近性”理念,將地方戲曲、民俗傳統等文化符號嵌入交互界面,形成技術使用與文化認同的耦合機制。杭州“銀齡智聯”平臺的語音導航系統融入西湖文化元素后,老年用戶使用時長提升3.2倍,文化類內容點擊率增長178%,印證了技術適配的文化增值效應。這種技術治理路徑的創新價值在于:其突破了傳統適老化改造的工具理性局限,將技術適配升維為文化治理媒介。通過構建“界面可供性-文化接近性-社會包容性”的三重傳導機制,縣級融媒體能夠實現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中的效用增值,建立布爾迪厄所述的新型文化資本積累路徑。當老年群體在數字化參與中同步完成地方文化解碼與意義再生產時,技術適配便超越了功能補償范疇,演變為數字時代文化公民權的實現
方式。
(三)跨域聯動:構建“縣域融媒體聯盟”
在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視閾下,縣域融媒體聯盟的構建本質上是縣級融媒體突破平臺資本“抽象空間”支配的具象化實踐。長三角地區通過建構“內容共享池”與“算法共治體”,形成了抵抗數字平臺空間壓制的“地方性網絡”。這種跨域聯動并非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通過重構“物理-數字-文化”三重空間關系,實現地方主體性的再生產。
縣域融媒體聯盟的運作機制遵循“差異化協同”原則:在基礎設施層,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分布式內容網絡,確保縣域文化資源的去中心化存儲與版權保護;在傳播策略層,開發“文化語義推薦算法”,將方言特征、地方符號嵌入內容分發邏輯,使本土信息在跨域傳播中保持文化純度;在意義生產層,建立“地方敘事協作體”,通過應用眾包模式集納多元縣域故事,形成對抗平臺同質化內容的“文化拼圖”。聯盟的這種運作機制暗合卡斯特“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的辯證關系:縣級融媒體通過數字技術將分散的縣域節點編織為文化意義網絡,既維系地方文化根性,又增強新型數字地方性。其制度突破在于構建了“彈性邊界機制”—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復現縣域文化場景,使地方感突破地理藩籬,在虛擬空間中實現文化慣習的跨域延展。
通過應用上述策略,縣級融媒體能夠在制度、技術和跨域合作方面不斷優化,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文化建設,彌合數字鴻溝,提升地方感建構能力。
四、結語
縣級融媒體作為數字公共領域的組織節點,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重構媒介地方性,為液態現代性中的基層社會提供文化錨定。研究揭示其三維建構路徑:文本層面通過符號系統重建實現文化基因數字化保存;實踐層面借助參與式生產重塑基層交往網絡;社會層面依托數字協商空間激活社區治理效能。媒介化社會背景下,縣級融媒體須打破工具理性桎梏,通過制度創新構建文化傳播長效機制,以技術適配彌合數字代際鴻溝,借助跨域聯動拓展地方性闡釋維度。未來實踐須在媒介考古學與未來學雙重視域下展開,既要挖掘地域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原型,也要前瞻設置元宇宙等新媒介場域的地方敘事體系。縣級融媒體唯有將媒介技術轉化為文化再生產的創造性力量,才能實現差序格局的數字化轉型,使地方認同在虛實交融的社會形態中重獲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義媒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J].國際新聞界,2017(08):115-139.
[3]趙一菲,牛靜.數字時代的新聞公共性困境及其反思:基于“結構-再現-互動”視角的探討[J].傳媒觀察,2024(12):25-32.
[4]戈德斯坦,李明潔.民間話語轉向:敘事、地方性知識和民俗學的新語境[J].民俗研究,2016(03):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