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學術生態重構邏輯入手,通過分析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學科建設與學報協同發展的困境發現,存在學科與學報協同斷裂的深層矛盾,技術代差引發的服務斷層等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學科建設與學報協同發展的探索路徑,即“學報技術升級構建協同創新生態閉環”“區塊鏈技術革新學報信任體系與價值分配機制”,旨在為高校綜合學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校綜合學報;學術生態
隨著新質生產力不斷演進,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綠色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體系。新質生產力憑借數據要素化、智能技術集群化、綠色發展制度化這三大核心特征,不僅重塑了產業經濟的格局,更對高等教育生態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高校的學科建設與高校綜合學報的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1]。
在傳統傳播模式下,學科建設主要聚焦科研突破與人才培養[2],而高校綜合學報具有記錄與傳播學科成果的功能,二者之間呈現一種單向的服務關系。然而,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這種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松散耦合”逐漸演變為“深度協同”。具體來說,數據智能技術的發展正推動學科研究模式的轉變,開放科學運動的興起重構了學術傳播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倒逼評價體系的革新。這種變革要求高校綜合學報突破傳統角色邊界,轉變為連接學科前沿、知識傳播與產業轉化的核心樞紐。文章將從生態重構與協同發展的雙重視角出發,著重探討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高校綜合學報功能重塑、以及學科與學報間存在的技術差距等現實問題,旨在為高校綜合學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一、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學術生態重構邏輯
(一)新質生產力下學術生態重構的理論內核
新質生產力的崛起標志著人類文明從工業模式向智能模式的歷史性躍遷,其本質在于技術革命與制度創新的深度融合,以此重構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與價值創造邏輯。該生產力形態的核心特征表現為數據要素化、智能技術集群化以及綠色發展制度化[3],這些特征不僅催生了新型研究模式與方法論,還對高校學術生態的基礎運行規則提出了系統性的變革需求。
第一,數據要素化促使知識生產從假設驅動轉變為數據驅動。隨著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的發展,其能最大限度發掘知識間的隱性關聯。這一轉變改變了知識生產的組織形式與價值邏輯,讓知識創造從封閉的實驗室環境延伸至開放協同的網絡空間。機器學習算法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能夠整合并分析異構數據,這有力地促進了科研活動從傳統的經驗歸納方法向模型演繹方法的轉變,開創了數據密集型科學探索的新范式。這一變革讓學術共同體重新考量知識產權的邊界以及學術成果共享機制,進而在開放科學與知識私有化之間尋求平衡。同時,數據要素化導致學術生態的全球化競爭變得更為激烈,在此背景下,高校只有重構數據治理體系,才能掌握知識生產鏈的主導權。第二,智能技術集群化促使學術研究的模式從單點突破轉變為系統重構。量子計算、區塊鏈這些技術的相互交叉融合不但給學術研究帶來了新工具和新方法論,而且從深層次上改變了學術問題提出與解決的路徑。例如,具有去中心化信任機制的區塊鏈技術,可為開放科學時代的學術研究提供制度保障。這種技術集群的協同發力打破了高校傳統學科的固化邊界,構建起一種能夠契合創新需求的靈活組織架構。第三,綠色發展制度化是新質生產力的約束性框架,促使學術活動的價值從優先考慮效率轉為優先考慮可持續性發展。碳中和目標既有技術需求,也受制度約束,這讓環境成本核算成為學術研究的內在要求。綠色技術研發需要確立理論創新與生態友好兩大評價標準,并在評估科研成果社會效益時增加碳足跡追蹤與資源循環利用效能的分析。這種制度性規范推動學術共同體重新塑造創新倫理,將代際公平、生態正義等核心理念貫穿研究設計的整個生命周期。當前,綠色發展已不再是外界強加的環保要求,而是轉變成學術創新的根本邏輯,促使高等教育機構在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應用各個環節去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二)高校綜合學報功能再造的三重維度
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技術革命與制度變革給高校學術生態系統帶來了深遠的、系統性的沖擊,推動知識生產、傳播及應用的全鏈條重構[4]。這一轉型不僅是技術工具的迭代,還深入學術組織模式、價值標準以及治理邏輯的根本變革中。基于此,高校綜合學報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以重塑其在學術生態中的功能
定位。
第一,在知識生產端,學科建制遭遇解構與重構的雙重挑戰。傳統學科分類體系越來越難以跟上日益交叉融合的研究潮流,如人工智能倫理、量子生物學等新興領域,不斷沖破已有的學術邊界。高校綜合學報要想實現知識生產的非線性擴展,就得打破欄目設置的學科界限,構建更靈活、跨領域的知識整合框架。然而,現有評價體系對學科歸屬有明確界定,這與跨學科成果本身的模糊性相沖突。這導致許多創新研究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削減了知識生產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價值。基于此,高校綜合學報需要依靠動態專題策劃與彈性審稿標準,為跨學科研究營造制度性的容納空間。第二,在知識傳播端,權力格局的重塑使學術話語權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隨著開放獲取運動的持續深化與預印本平臺的迅猛崛起,傳統期刊在學術傳播領域的壟斷地位被徹底打破,部分商業出版集團借助轉換協議,在開放獲取內容市場中占據一定份額,從而構建了新的資源壁壘。當前,不少高校綜合學報由于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導致傳播效能持續減弱、進而陷入發展困境。在面對這一變革時,高校綜合學報需要轉變傳統單一論文發布的模式,通過不斷構建智能推薦系統、增強現實出版技術應用,為學者提供全流程的知識服務,進而突破傳統文本載體的束縛,明晰在開放科學生態中所具備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第三,在知識應用端,價值實現路徑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新質生產力強調學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高效轉化,但是傳統高校綜合學報的“重理論輕應用”導向使得大量研究成果僅停留在論文發表階段。專利轉化水平較低以及產學研協同效能不足,暴露出學術價值鏈在應用環節存在斷裂的弊病。因此,高校綜合學報需要增設技術驗證報告、產業案例研究等新型內容板塊,構建“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應用”的傳播閉環,以促進學術研究成果有效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三)高校綜合學報的戰略定位升級與功能躍遷
在新興生產力驅動下,高校綜合學報通過優化學術資源配置、重構知識生產網絡等措施,實現了向創新驅動核心的功能轉變。這一雙重變革使學報轉變為知識生產、傳播與應用的超級樞紐,促進了學術價值鏈的深度融合與效能的最大化釋放。
第一,優化學術配置。在傳統傳播模式下,高校綜合學報主要承擔記錄與傳播研究成果的職能,其內容組織往往滯后于學術前沿,呈現被動性。然而,在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下,高校綜合學報的核心功能正逐漸從成果記錄轉向議程設置。基于此,高校綜合學報需要借助前瞻性專題策劃、跨學科研究引導等方式,深度介入學術創新的方向,挖掘新興領域的創新理論,主動發起并引導學術共同體關注核心議題,進而使其從學術活動的“旁觀者”轉變為“策劃者”,成為學科交叉融合與模式革新的重要推動力。第二,重構知生產網絡。隨著開放科學時代的到來,高校綜合學報的生態價值正在向更廣的知識服務領域延伸,僅靠單一的出版功能已無法滿足多元化的學術需求。因此,高校綜合學報需要整合數據存儲、智能分析和成果應用等服務,構建一個支持學術全生命周期的體系。
二、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學科建設與學報協同發展的困境解析
(一)學科與學報協同斷裂的深層矛盾
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革命正對學術生產與傳播提出系統性重構的迫切需求。然而,高校學科建設與高校綜合學報的協同機制卻仍受限于傳統學術生態,凸顯了知識生產與傳播鏈條中存在的深層斷裂問題[5]。究其原因,技術工具應用的代際差異使得學科前沿的突破性成果難以借助高校綜合學報有效轉化為學術影響力,嚴重制約了知識生態整體效能的發揮。
第一,在新技術的強勁驅動下,學科建設正加速向交叉融合的方向演進,人工智能、量子科學等新興領域不斷突破傳統學科的邊界,展現蓬勃的發展態勢。然而,高校綜合學報的欄目設置、審稿標準與出版流程卻仍受限于既定的學科分類框架,呈現一種固化特征。這種制度性的遲滯使得大量跨學科的研究成果被迫拆解為傳統學科語境下的碎片化表達,進而導致知識創新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價值在傳播過程中被大幅削減。由此可見,高校綜合學報作為學術成果的“翻譯器”與“整合器”,其應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展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推動學科模式革新方面的引導作用。第二,技術應用方面存在的代際差距,進一步加重了協同失效這一問題。盡管機器學習、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在學科實驗室中的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知識生產的效率,顛覆了傳統的研究模式,但是高校綜合學報在數字化轉型的應對上尚顯不足,缺乏智能審稿系統、知識圖譜、開放科學平臺等基礎設施。這導致高校綜合學報難以迅速應對學科前沿的復雜知識,無法為學科提供智能數據支持,亦難以有效傳播新技術引發的倫理挑戰及算法管理等跨學科議題。隨著在學術價值鏈中的位置逐漸邊緣化,高校綜合學報最終失去了應有的學術導向和傳播功能。
(二)技術代差引發的服務斷層
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技術革命已經深刻改變了傳統學術研究模式,然而,高校綜合學報在智能化轉型方面未能跟上步伐。這導致高校綜合學報的服務能力與當前學科發展的迫切需求之間產生了顯著的差距。這種技術上的脫節不僅是工具層面的功能缺失,更表明原有學術傳播體系對新研究模式的適應性不足,阻礙了知識生產和傳播效率。
第一,在學科實驗室中,前沿的先進技術已被普遍應用于重構研究流程,構建起了數據引領、模型持續優化的智能化研究模式。例如,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快速解析海量文獻和實驗數據,找出隱性知識的關聯,幫助研究者確定方向;知識圖譜技術能促進數據聯通,推進知識推理與知識共享;區塊鏈技術確保了研究過程的可信溯源,有助于保護知識產權與研究成果。然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眾多高校綜合學報仍沿用傳統審稿流程與紙質出版方式,對智能推薦、語義分析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較為不足,難以適應新型知識形態。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導致高校綜合學報不能及時為學科研究提供數據智能方面的支持,也難以憑借技術反哺優化學術傳播效能。第二,學術傳播數字化轉型存在滯后性,這進一步加劇了服務斷層的問題。一方面,隨著開放科學運動興起,學術成果的即時共享與動態交互成為常態。然而,鑒于高校綜合學報難以提供預印本發布、數據倉儲等開放獲取的功能,學科團隊只能選擇國際預印本平臺發布其前沿成果。這進一步削弱了高校綜合學報對學術熱點即時響應的能力。另一方面,傳統出版周期與新興技術快速迭代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匹配現象,這使得高校綜合學報中的論文在發表之時,部分學術創新點已然陳舊,甚至已經被更為前沿的解決方案所替代。由此可見,數字化轉型的滯后性嚴重削弱了高校綜合學報學術傳播的時效性,使得學報在知識價值傳播鏈中逐漸被邊緣化,很難發揮學科成果轉化的樞紐作用。第三,技術代差實質就是學術生產與傳播鏈條之間出現協同斷裂的情況。學科實驗室可以隨時利用先進技術提高知識創造的效率,而高校綜合學報受限于傳統出版制度,很難在新技術應用上實現快速轉型。這種技術代差使得二者在基礎設施、數據標準、服務邏輯等方面缺乏系統性的對接與融合。例如,實驗室里的智能數據分析工具和高校綜合學報語義審稿系統的數據相互不兼容,這使得學科研究成果在發表前必須轉換格式,進而導致其信息價值在傳播過程中被無形損耗。由此可見,這種協同斷裂現象不僅拖慢了學術生態整體的運行效率,還妨礙了跨學科知識的融合與創新。
三、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學科建設與學報協同發展的探索路徑
在數字技術重構學術生態的背景下,高校綜合學報需要構建智能化的技術基礎設施與區塊鏈信任體系,并推動二者的深度融合。這種復合式技術路徑不僅能夠彌合知識生產與傳播鏈條間的技術鴻溝,還能促進高校綜合學報實現向“智慧樞紐”的功能性轉變與提升。
(一)學報技術升級構建協同創新生態閉環
高校綜合學報技術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是構建公平、開放、可持續的協同創新網絡的關鍵步驟。隨著新質生產力迅猛發展,學科實驗室已逐步邁向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研究道路,而大多數高校綜合學報還拘泥于傳統的圖文出版模式,這導致兩者間產生了顯著的技術鴻溝,割裂了知識生產與傳播這一鏈條。對此,高校綜合學報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現有技術基礎設施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第一,構建智能化學術平臺。高校綜合學報應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構建等先進技術,自動化解析學報的學術資源,通過采用可信化的本地存儲,實現最新研究成果的快速、準確發布。第二,搭建開放科學服務平臺。該平臺可實現預印本發布、數據動態更新與多模態內容生產,打破了傳統高校綜合學報出版流程的時間和地域限制。第三,建立技術應用效能追蹤系統。為了提升學報技術基礎設施的穩定性,該追蹤系統能實時監控最新技術的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并解決技術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為新技術持續優化與應用打造安全可靠的技術底座,從而確保高校綜合學報與學科實驗室在新技術迭代中同步發展。綜上所述,在新技術加持下,高校綜合學報的技術基礎設施不僅顯著提升了學術成果的傳播能力,還為學科實驗室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元化的學術資源,進而形成了雙向反哺的“學報—學科實驗室”技術迭代閉環。
(二)區塊鏈技術革新學報信任體系與價值分配機制
區塊鏈技術重塑了學術信任的生成邏輯與價值分配機制[6],為高校綜合學報學術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賦能。第一,區塊鏈技術可通過哈希算法與時間戳機制,為學術成果構建穩固的數學信任框架。區塊鏈技術為高校綜合學報中的每篇論文都生成了一個無法被篡改的“身份證”,記錄了每一篇論文的數據生成、同行評審以及成果傳播路徑。這使得學術成果發布的時間順序和權屬問題變得清晰明了,大大提升了高校綜合學報的學術權威性。第二,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學報存儲的更高程度去中心化。這一技術原理可以理解為,借助工作量證明或者權益證明這類共識機制,學術成果能夠在更廣泛的學術共同體里獲得認可、傳播,不再需要依靠某個中心機構進行擔保,極大拓展了學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第三,智能合約的引入改變了高校綜合學報的學術生產關系。一方面,高校綜合學報將知識產權規則轉換成可執行的智能代碼,能夠使學術貢獻的確權與價值的分配變得更加簡單、透明和公正。另一方面,對論文署名權分配、多主體合作成果權益劃分等復雜場景,高校綜合學報采用智能合約構可構建無人為干預的分配新機制,進而保障學者的合法權益。第四,學術非同質化通證技術(NFT)極大地改變了學報知識資產形態。高校綜合學報通過將研究學術成果的核心要素轉化為NFT,能夠促使其在不同領域流通。這一系列操作提升了學術成果的價值,既讓學術成果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可以單獨進行交易,還使得學術成果可被拆分重組以進行二次創新,這極大地拓寬了學報學術成果的傳播途徑與轉化渠道。第五,基于區塊鏈技術所構建的交易市場,能夠為高校綜合學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引擎。交易市場就像一個不需要信任擔保就能實現個體之間交換價值的網絡,集中體現了學術交流的開放性和市場化的價值發現機制,為實現高校綜合學報學術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總之,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傳統學術體系里信任不足和價值流失的難題,為高校綜合學報構建開放、高效、公平的學術生態系統奠定了堅實的正向演進的制度基礎。
數字技術與區塊鏈技術的深度融合,構建了“技術—資源”雙向賦能體系,為學科建設與高校綜合學報的協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具體來說,高校綜合學報借助智能化開放平臺可整合學科前沿,而學科實驗室利用數字信任機制可加速成果轉化。這一技術賦能強化了學科建設的創新動能,同時也讓高校綜合學報成為連接學科創新、學術傳播和社會應用的智能樞紐,最終推動高校學術生態向智能化方向的深入轉型與發展。
四、結語
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高校綜合學報正在經歷生態重構和協同發展,這是高等教育主動適應新變化的戰略決策。在此過程中,高校綜合學報不再只是被動的知識載體,而成為學術生態規則的制訂者。在新質生產力時代,高校綜合學報需要不斷創新,繼續探索學術生態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為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服務國家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諾斯,石宇杰.面向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內在邏輯、發展機遇與實踐探索[J].江蘇高教,2024(12):15-23.
[2]李良杰,齊建薈.“雙一流”高校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機制和路徑研究[J].時代教育,2024(09):145-147.
[3]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EB/OL].(2023-01-19)[2025-02-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1/19/content_5737923.htm.
[4]張埔華.ChatGPT影響下學術出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今傳媒,2024(08):71-74.
[5]吳蓉,劉帥,李振延.產學研合作創新中的知識轉移機制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1(06):13-18.
[6]李丹,龍會芳,盧艷茹.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術期刊出版誠信體系構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5):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