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聚焦
2024年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規劃部署了我國在空間科學研究領域擬突破的五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五大科學主題包括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主題、17個優先發展方向看似各有不同,實則本質上互相關聯、滲透和影響,都旨在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突破,促進空間應用升級換代,推動我國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成為空間科學強國。
我國空間科學已邁入發展“快車道”,原創性成果不斷涌現。“悟空”追尋暗物質粒子,“墨子”開展空間尺度的量子科學實驗,空間X射線天文望遠鏡“慧眼”洞悉宇宙奧秘,“羲和”“夸父”競相逐日,“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背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新紀元……這些成就推動我國科學研究走向更廣更深的領域。
縱深剖析
1.空間科學研究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空間科學研究各項任務的實施,推動了中國科學家在暗物質粒子探測、量子力學檢驗、高能天體物理實驗、太陽“一磁兩暴”觀測、高能時域天文觀測、月球形成與演化、火星環境與地質構造、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和生命活動規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研究進展和成果,深化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標志著中國正在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臺的中央。
2.攜手國際合作研究彰顯大國擔當
在空間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的身影日益增多。比如交付使用的“天關”衛星,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導,歐洲空間局、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參與研制的,各方還將在科學研究方面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中國在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始終堅持不懈,引領發展,共享成果,為未來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任務驅動
素材積累1:空間應用系統已開展百余項研究
2024年11月15日,天舟八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隨天舟八號向空間站上行了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及空間應用新技術試驗等領域的36項空間科學實驗項目。自中國空間站建造以來,空間應用系統已開展百余項實驗/試驗,階段性研究成果持續產出。空間應用系統將持續發揮空間站豐富的科學應用資源和完備的實驗/試驗支持能力,聚焦關鍵核心問題,為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解讀
空間科學研究是推動我國科學進一步向前發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國空間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進一步深化研究,拓寬領域,能夠有力支撐科技強國戰略。
素材積累2:載人航天與空間科學“雙向奔赴”
我國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已啟動實施,中國人的登月夢一步一個腳印;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于2024年10月30日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實現了又一次的“太空交接”……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新收獲與新進展令人矚目。載人航天工程和空間科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有力支撐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建設。例如,國內首次實施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對象的在軌水生生態研究,為未來探索地外星球密閉生態系統構建奠定基礎;首次在軌實現全光阱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制備,建成了國際上首個空間光晶格量子模擬實驗平臺,這些成果為人類認知邁上新臺階貢獻了中國智慧。
解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航天是空間發展的“軌道”,航天的發展讓空間科學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
多方觀點
在探索宇宙中賡續創新基因
董 陽
1970年4月,“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成為我國空間科學的起點;本世紀初,我國成功實施由“探測一號”“探測二號”組成的“雙星計劃”,實現了我國空間科學專用衛星“從0到1”的突破;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協同推進,助力我們更好地解釋宇宙現象與規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進入新時代,在新型舉國體制的保障下,“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夸父”逐日、“天問”問天、“祝融”落火、“鵲橋”聯星、“悟空”探微、“墨子”測時……一個個飽含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與文化傳承的大國重器和科技成就接連涌現,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基因凝結于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之中,勾勒出中華文明在賡續中變革、在傳承中創新的宏大意象,也借迢迢星河將中華文化傳遞至更遠的地方。中華民族的創新基因和復興夢想在“宇宙”二字上得到了無限延伸,并將始終伴隨我們對空間科學的無止境探索。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4年11月4日)
勇攀空間科學高峰,向星辰大海更深更遠處進發
劉 鑫
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弱到強,一次次攻堅克難、一次次突破進取、一次次矢志攀登,這背后離不開眾多領域科研人員、工程人員的接續奮斗。實踐證明:中國人民有志氣、有骨氣、更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動科技發展的戰略主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太空已成為大國博弈的關鍵領域,只有繼續勇攀科技高峰,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方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放眼未來,我們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既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向著航天強國目標勇毅前行,定能為空間科學發展、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再立新功。
(摘編自“荔枝網評”202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