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還是一片荒蕪,如今這個總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的硬科技產業園,正以“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姿態,重構人們對科技園區的想象。
從北清路駛向永豐路交叉口,一片錯落有致的建筑群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沒有傳統產業園的冰冷感,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未來感的玻璃幕墻、躍動的音樂噴泉和綠意盎然的中央公園。
中關村壹號——這個總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的硬科技產業園,正以“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姿態,重構人們對科技園區的想象。作為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的地標,它不僅是海淀北部的“新晉網紅打卡地”,更是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支點。
從“1號地”到創新極核
七年前,這片被寄予厚望的“1號地”還是一片荒蕪。2018年拔地而起的建筑群,承載著海淀區突破南北發展失衡、再造科技創新增長極的雄心。如今,中關村壹號園區以“硬科技”為主導產業方向,集合了人工智能、商業航天、金融科技等領域的150余家高科技企業、1萬多名員工。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70%,獨角獸企業占比5%,專精特新企業占比約20%,上市企業約7%,園區企業知識產權數量近萬件,園區總產值達到220多億元,致力于打造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創新中心。2022年入圍北京高品質科技園區首批資金支持項目,2024年斬獲“中關村特色產業園”“北京市工業旅游示范點”等殊榮,印證著這片土地的蛻變。
走進園區,硬科技企業的創新脈動觸手可及: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車隊累計行駛超3500萬公里,微納星空25顆衛星在軌運行的航天傳奇,百望云服務的2000萬家企業財稅數字化轉型……這些企業共同繪制出人工智能、商業航天、金融科技的三足鼎立格局。
構建硬科技產業生態高地
在全球高新技術變革浪潮中,海淀區中關村壹號正以"“全球硬科技創新中心”的勢能,構建硬科技產業生態高地。這里集聚了小馬智行等15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人工智能、商業航天、金融科技、數字電競等全領域的創新集群。
作為園區標桿企業,自創立以來,小馬智行以“虛擬司機”技術為主干,搭建起三大核心業務: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自動駕駛卡車、乘用車智能駕駛業務。在復雜的城區公開道路中,截至2024年8月,小馬智行已累計行駛超3500萬公里的自動駕駛路測里程,其中全無人駕駛路測里程達350萬公里,自動駕駛卡車測試里程近650萬公里,物流商業運營里程超220萬公里,貨運總重近3200萬噸公里。
小馬智行已獲得多地自動駕駛測試、運營資質與牌照,涵蓋各類級別和形式。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大一線城市部署了無人化自動駕駛車隊,并在北京、廣州、深圳三地啟動了無人化商業收費服務。近日,小馬智行正式開啟北京南站自動駕駛路線測試,成為首批在北京開啟經開區往返北京南站自動駕駛測試的企業。這也是北京市首次將自動駕駛測試從五環外推進至核心城區,對于推動城市級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具有深遠意義。
除技術深耕外,小馬智行持續推動公眾科普教育,通過40余場沉浸式體驗活動,向不同群體展示自動駕駛技術對城市交通效率提升的價值——據測算,其技術可降低90%以上的人為事故率,減少25%的城市通勤時間。正如企業負責人所言:“無人駕駛不僅是交通方式的革命,更是新質生產力的具象化表達。”
優質企業聚集且發展態勢強勁
坐落于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中關村壹號是北清路前沿科創發展軸的地標。2024年,中關村壹號園區成功引入了榮耀智能終端,商業航天創新中心在中關村壹號F1樓成功落成。同時,2024年還新簽約了科微量子、星辰未來研究院、穿越者等極具潛力的硬科技企業。
作為海淀首個全場景智慧園區,中關村壹號重新定義科技辦公場景。“數智ONE”平臺構建的智慧物業管理系統,讓訪客預約、會議室預定、能耗監控等流程全部線上化。聲智科技的AI電梯實現全程語音操控,偉景智能的工業視覺系統5秒完成200根鋼筋計數……這些來自園區企業的技術方案,正在將科幻場景變為日常。
微納星空的無錫衛星基地即將實現年產150顆衛星的產能,這個從海淀沃土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用“一箭五星”填補國內商業衛星多項空白。在洞庭湖決堤、四川泥石流等搶險現場,其泰景系列衛星的快速響應,證明商業航天不僅是星辰大海的浪漫,更是守護生命的重器。創始人高恩宇的創業軌跡,恰是中國航天“國家隊+民營隊”雙輪驅動的縮影。
百望云的電子票據系統服務全國80%大型企業,這個從園區走出的“隱形冠軍”,正在重構商業社會的信任機制。其構建的從采購優化到支付融資的數字閉環,讓企業財務效率提升60%以上。當人們掃碼開具電子發票時,可能不會想到,這場靜默的財稅革命正是源于中關村壹號的某個實驗室。
園區運營方實創億達的招商手冊里,藏著獨特的價值判斷:“我們不追逐短期稅收,更關注技術的原創性和產業協同性。”這種長線思維下,平方和獲得數億元B輪融資,國科天成登陸科創板,9家上市企業的集群正形成創新“核聚變”。正如運營負責人所說:“我們要做的是讓‘硬科技’成為‘暖經濟’。”
中關村壹號的創新生態進化啟示
中關村壹號的進化史,折射出中國科技園區的范式變革:7萬平方米商業配套打破產城割裂,壹美美術館的科技藝術展消融技術冰冷感,40多個品牌的商業街飄散著咖啡香與創想。這種“工作+生活+文化”的生態融合,吸引榮耀終端、滴滴自動駕駛等巨頭入駐,更讓園區成為乍得、西班牙等20余國考察團的取經之地。
園區運營者深諳創新需要碰撞的道理。“邊界匯”品牌全年舉辦百余場產業沙龍,“后浪社區”則用草坪音樂節、AI編程馬拉松、科技跨界藝術展,讓1萬多名科技工作者在代碼與咖啡香中找到歸屬。2024年的海淀馬拉松選擇這里作為起終點,正是對園區“硬科技+軟生態”的最佳注解。
在中關村壹號,既有政府“搭建舞臺”的頂層設計,也有企業“唱好大戲”的市場活力;既保持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強勁投入,又有科技園區“圍著企業轉”的服務基因。這種政府與市場、技術與人文、全球視野與本土創新的辯證統一,或許正是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密鑰。
夜幕降臨,中關村壹號的樓體燈光秀點亮海淀北部的夜空。流動的光影中,自動駕駛車輛穿梭如織,衛星數據在云端交會,智能機器人巡視園區……這些場景構成的,不僅是一個產業園區的現在進行時,更是中國科技走向未來的進行時。當硬科技在這里找到生長的沃土,當創新要素在這里形成生態閉環,中關村壹號的坐標意義已然清晰:這里不僅是海淀北部的新地標,更是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新基點。在這片50萬平方米的空間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當下中國科技創新的高度,更是一個民族向科技巔峰攀登的力度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