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敏捷審計的定義
2019年,德勤發布的敏捷審計報告提出了敏捷審計方法,但主要側重于思維模式。在內部審計實踐中,企業基于所在行業、發展水平、組織架構等因素,對敏捷審計有不同的探索。總體來說,敏捷審計是一種快速響應、具備高度適應性的審計模式。筆者從所在保險企業內部審計實踐中,進一步總結敏捷審計具備的一些顯著特征,包括敏捷的風險感知、敏捷的需求響應、敏捷的審計作業、敏捷的成果交付、敏捷的能力提升等。
二、敏捷審計對保險公司內部審計的重要意義
(一)敏捷審計是適應行業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保險業正在經歷向高質量發展的快速轉型。一方面,傳統業務向線上業務轉移,線上渠道已成為重要的業務增長點;另一方面,市場需求的變化刺激保險產品、業務模式不斷創新,保險經營邏輯也在不斷轉變。在保險業新舊動能轉化,產品、模式、機制快速迭代升級的過程中,保險公司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更加錯綜復雜,并且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極易演變為系統性的風險隱患。內部審計在履職盡責、揭示風險隱患的過程中,面對的業務領域、風險類型呈現出多樣化、專業化、體系化的特征,對內部審計的專業性、靈活性提出了新的挑戰,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備持續監測風險、快速發現和揭示風險的能力。
(二)敏捷審計是數字化時代內審轉型的有效途徑
大數據技術為內部審計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借助審計平臺、風險模型等工具,內部審計的模式已經從現場抽樣審計演變為以大數據全范圍監測、線上分析為主,現場抽樣審計為輔。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敏捷審計因強大的審計平臺支撐,可以實現對財務業務數據的實時監控,能夠及時發現突發風險,提升揭示風險的時效性;可以實現對重點領域、重點管控節點、重點數據流的多維度比較分析,提高審計的針對性;可以通過不斷完善風險數據模型,將新業務的風險特征加入審計分析列表,實現審計與業務風險相匹配。
三、敏捷審計的實踐探索
大型國有保險企業的內審部門長期面臨任務繁重、業務類型繁雜、審計人員不足、臨時項目多等復雜情況,但同時也具備業務數字化程度高、IT支持技術成熟等優勢條件。為了更好推進內部審計提質增效,為組織高質量發展貢獻內審力量,內審部門可以從技術保障、組織體系、流程控制、質量控制、團隊建設等方面入手,構建起具備快速感知風險、快速響應需求、快速推進作業、快速交付成果、快速提升能力等特點的敏捷審計體系。
(一)以風險預警實現敏銳的風險感知
基于數據平臺的自動分析判斷,為內審部門提供實時風險預警,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比照監管規定、報備條款規定、協議約定等標準值進行業務風險自動分析,向內審部門推送不符合設定條件的業務清單,再由審計人員針對性復核測試,確認或排除風險;另一方面是建立重點指標監測集,針對經營單位重點指標進行橫向(同級單位之間)、縱向(歷史數據指標)分析,對偏離正常趨勢的指標,按照指標重要程度和偏離程度,分別進行黃色和紅色預警,為內審部門提供風險指引。
(二)以持續監測實現快速的需求響應
通過持續監測對單位的經營管理情況進行不間斷畫像,實現對審計需求的快速響應。持續監測由經營指標及行業對標情況、內外部檢查及責任追究情況、戰略企劃推進落實情況、重要業務風險分析等內容組成,根據持續監測的結果形成對經營單位的日常審計畫像(如圖1所示)。審計任務下達后,內審部門只需調取近期的持續監測報告,即可在第一時間掌握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縮短審前調查分析的時間,從而達到快速響應需求、快速實施審計項目的效果。
(三)以流程優化保障高效的審計作業
流程優化的目的是使審計組聚焦核心任務,確保在程序規范的前提下,規避審計風險,提升工作效率。非現場階段審計流程優化圍繞提升工作效率、全面覆蓋風險來進行,實現對主要風險的梳理排查;現場階段審計流程優化圍繞查深查透、充分交流溝通進行,完成對重點線索的突破核實。組建非現場審計支持小組是推動審計流程優化的舉措之一,在審計項目啟動后,支持小組立即按照標準的分析方式,對常規、普遍性的風險領域進行分析,由于這部分分析標準化程度高,支持小組工作可以快速提交分析結論供審計組參考,支持審計組快速鎖定目標,將更多精力投入其他重要、復雜的風險領域,實現高效的審計作業。
(四)以過程管控保障優質的成果交付
審計項目過程管控的目的是保障審計項目按照計劃的時間推進,同時確保不出現重要風險遺漏,降低審計風險。審前管控的重點是專項培訓和方案研討;審中管控的重點是風險核實和時效控制;審后管控的重點是整改跟蹤和復盤總結(如圖2所示)。建立審計任務清單,精確到每一個重要的流程節點和每一名審計人員,以審計會議的方式,督辦任務進度、研討審計線索和核查方法,并根據各板塊任務推進進度及新發現的審計線索情況,靈活調整審計力量,從而迅速、精準地達成審計目標。
(五)以學習型組織建設帶動團隊能力的持續提升
持續建設學習型組織,日常化開展審計復盤分析、業務學習交流、審計研究等,帶動審計團隊能力的持續提升。通過審計復盤分析,歸納總結風險發展趨勢,研究對應的審計方法,提高審計發現問題和提出建議的能力;通過業務學習交流,針對新業務、新模式進行系統學習,了解掌握最新發展趨勢,保證審計隊伍的知識體系、專業技能與所在組織業務發展情況保持同步;通過審計研究,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再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保證審計團隊的履職能力始終與管理層對內部審計的要求相匹配。
四、敏捷審計實施取得成效的案例
敏捷審計以獨特、鮮明的特征,幫助組織完善內部治理,更加有效地發揮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活動中的作用,為更好實現組織目標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高效組織調度專業力量,有力應對形勢變化
保險業經營的復雜性帶來風險的快速變化,要求內部審計不僅能夠完成常規年度審計任務,還能應對突發情況。審計的快速介入,使得內部審計的功能從“事后監督”延伸到“事中監督”,在更好發揮審計價值的同時,也對內部審計的組織力和執行力提出重大考驗。
1.快速響應,聚焦管理需求。
2024年第一季度,受極寒天氣影響,多個省份發生冰雪災害,造成重大經濟損失,A省保險公司接到的報案數量及估損金額均超過上年同期的4倍,為摸清受災底數,準確評估災害的損失情況,管理層安排啟動專項審計。審計部門迅速反應,面對項目時間緊、專業性強等情況,第一時間抽調對口專業人員組成審計組,開展審前調查。在對即將開展審計的分公司經營指標數據進行詳細分析的同時,審計組對災害期間的各地新聞、氣象預報、救災情況等資料進行了全面收集分析,研判區域受災差異、城鄉受災差異、道路與非道路差異等,對當地受災情況進行初步摸底。
2.快速組織,提升專業能力。
凍災理賠專業性強,涉及情況復雜,本次審計組由具有長期理賠實戰經驗的人員構成;同時,審計部門在審前階段聘請具備凍災理賠經驗的專業人員,針對出險報案數量和估損金額較大的車險、工程險、財產險、種植險、林木險等險種的出險特征、理賠關注重點、最新政策制度等開展專題培訓,使審計組在短時間內提升大災理賠審計能力,為高效開展審計項目打下堅實基礎。
3.快速感知,鎖定審計重點。
開展理賠專業培訓后,審計組結合審計任務目標,鎖定審計關注的重點范圍,據此建立個性化的風險數據模型,篩查提取相關業務疑點案件清單,并在線進行抽樣復核確認。結合審前分析和抽樣復核的結果,審計組初步甄別出一批大災出險特征不明顯的理賠案,將其確定為審計重點。
4.有的放矢,推進審計作業。
在現場審計階段,審計組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開展現場走訪和人員訪談,充分收集證據資料,對非現場分析的情況進行實地調查驗證,以實際案例有力支撐審計結論。綜合非現場分析和現場調查結論,與被審計單位進行溝通后,被審計單位立即安排糾正數據、調整政策,開展審計整改。
5.快速交付成果,實現從事后審計向事中審計轉變。
審計組與被審計單位緊密溝通,邊審計檢查,邊溝通意見,邊推動整改,審計檢查結束時,被審計單位已經及時對錯誤的數據進行了修正。審計報告撰寫過程中,審計組與被審計單位雙方對審計數據實時變動情況、審計整改推進情況進行持續溝通,出具審計報告時,本次大災理賠還在持續進程中。本次審計項目既糾正了前期工作存在的錯誤,也為后續工作提供了參考意見。敏捷審計快速反應,及時指出問題,糾正錯誤數據,實現“事中審計”;本次審計提升了大災理賠信息的準確性,進而構成了公司災害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得到了管理層的高度肯定。
(二)貫通全流程揭示風險,提高審計質效
敏捷審計作業過程中,內審部門依托審計支持平臺,持續優化分工方式,提升審計人員前后貫通、一體發現和揭示業務風險的能力。傳統保險公司的內部審計,按照承保、理賠、財務管理等專業板塊分工進行風險核查。審計支持平臺使審計人員擁有更加寬廣的視野,為跨部門進行異常數據追索打下基礎。為此,內審部門積極探索培養條線審計人才,改變傳統的分工協作方式,打造從銷售端到理賠端,涵蓋中間業務管理和財務資源的全業務流程審計方法,在任何環節發現的問題線索都可以立即溯源跟蹤,實現快速交付審計成果。
審計組在對某市分公司開展持續監測的過程中,通過風險數據篩查,發現其隨車行李保險賠付數據存在異常,抽樣顯示,部分理賠案賠付了不屬于該險種保險責任的汽車玻璃損失。審計人員調取其他同級機構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均存在相同問題,于是審計人員判斷這個問題源于該省分公司統一的理賠政策,而該政策超出了條款規定的保障范圍。隨即將該風險推送給正在當地開展項目的審計組,現場審計人員向該分公司展示推送數據后,分公司確認,業務部門為了增加產品吸引力出臺相關政策,擴大了條款保障范圍,并要求理賠部門按照該政策進行理賠。由理賠異常數據出發,通過貫穿前后端的業務流程分析,快速核實銷售端的問題,打破以往內部審計中“承保理賠各管一段”的限制,審計效能明顯提升。
五、敏捷審計的實施保障
(一)思想轉變是敏捷審計的前提
敏捷審計的出現,是高質量內部審計的內在要求。內審部門首先需要從思想認識上轉變定位,從“被動式審計”,即按照上級內審部門下達的任務實施審計項目,轉變到“主動履職盡責”,即在職責權限內,對所轄區域風險進行主動監督跟蹤,及時發現和提示風險,在發現問題、揭示風險、督促整改等方面化被動為主動,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服務職責。
(二)技術支持是敏捷審計的基礎
完善的平臺技術支持為內部審計人員實施持續監測、風險篩查、快速審計畫像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敏捷審計依賴于完善的審計數據支持平臺,該平臺要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做到與主要業務系統、管理系統數據的對接、對重要領域重點風險指標進行提示預警,并具備支持內部審計人員開展關聯風險分析、風險模型編輯等功能。
(三)流程標準是敏捷審計的關鍵
要實現快速且精準的審計,標準化流程是確保審計成果的關鍵。內審部門需要從審計操作、工作標準方面形成嚴密的流程標準。一是通過標準化流程落實審計項目各階段規定動作,確保審計操作的規范性、嚴謹性。二是通過標準化操作確保審計關注的全部風險事項接受專業的審計核查評估,避免重大遺漏。三是通過標準化流程設置任務節點,進行項目進度管理,保證任務時效。四是通過標準化流程落實任務跟蹤,保證審計內容、審計程序、審計方法可追溯。
(四)團隊協作是敏捷審計的保障
敏捷審計對審計團隊內外部信息共享有較高的需求。審計團隊要具備良好的內外部溝通和多專業多方向的審計能力,從分散作戰、各管一片,提升到整體協同、統籌推進,能夠根據風險導向靈活調配審計資源,在保證時效的同時聚焦審計力量,保證審計項目快速、專業、精準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