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在線
寓言是包含著一定寓意的小故事。寓言故事大多是為了闡述某種人生道理而虛構的。東西方的先圣們都很擅長這一手,如中國的孟子、莊子,西方的伊索、克雷洛夫。他們都秉持“形象大于思想”的觀點,所以跟人聊天時都愛先給你講個故事,讓你慢慢品味。但是,故事一經誕生,就應該允許每個讀者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要不,何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之說?(開頭冗余,并偏離主題,最好先提及《貓頭鷹與斑鳩》這則寓言,而后再來簡析寓言的特點。)
比如《貓頭鷹與斑鳩》這則寓言,其編撰者的動機一定是要借斑鳩之口,勸誡貓頭鷹一類的世人,要多一點自知之明,努力完善自我,從而贏取大眾的好感。可是,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嗎?難道面對“難調”的“眾口”時,我們就只剩下“改變自我,適應大眾”這一條路可走了嗎?(段首沒能盡快展開論證。分析時可欲擒故縱、欲揚先抑。先后退一步,從貓頭鷹的角度肯定“個人修煉”的意義,再亮出自己的觀點,強調應“尊重個性”。)
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人們贊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也不會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出同樣的芳香,所以也才有了大自然的繽紛多彩、搖曳芬芳。同理,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讓貓頭鷹必須擁有百靈鳥一樣甜美的歌喉?難道貓頭鷹“鳥生”的意義就在于改變自己,以“聲”動人?在崇尚生物多樣化的時代,是應該要求貓頭鷹改變它的叫聲,還是讓我們多一份包容?(應將馬克思的名言換作陳述“百花齊放”的意義,這樣轉入論證會顯得更加自然。)
再看人類社會,就像貓頭鷹的鄉鄰那樣,聽慣了“燕語鶯聲”,而對貓頭鷹“別具一格”的叫聲心存不滿者大有人在。難道我們不應該對各種各樣的“叫聲”多一點寬容,讓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多一點繽紛的色彩、多一點別樣的聲音、多一點獨特的個性?(這里可以補充一個引證或例證,使論證更有力。)
當世界上所有鳥兒只有一種叫聲——就算它無比悅耳動聽,我們是要贊美其整齊劃一美妙動聽,還是要感慨其單調乏味讓人審美疲勞?道理很淺顯,毋庸我贅言。(沒有展開論證,可結合社會現實,稍加引申。)
所以,貓頭鷹的“到別處看看”未必不是一個好主意,或許會有一片土地上的人們能夠接納甚至欣賞它的叫聲,那樣也好為大自然留下一種獨具個性的聲音。(貓頭鷹“到別處看看”是個好主意,但鄉鄰們多一點包容心更重要,這一點也要兼顧,以回扣主題。)
升格建議
這篇作文有很多問題:一是偏離主題,應緊扣這則寓言故事,談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左右言他;二是論據不是很充分,尤其缺少事實論據,論證缺乏力度。整體而言,作文扣題要緊,并適當加工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