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教學是“三新”改革中的熱點議題。深度教學能促進高中化學教學改革,為學生提供深度研究宏觀與微觀世界的平臺,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強化高中化學課堂的育人價值。分析了在高中化學課堂中開展深度教學的必要性,具體闡述了“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深度教學實施的要點及策略,旨在構建有深度、高質量、實用型的化學課堂,推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提升,發揮課堂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三新”;高中化學;深度教學
作者簡介:金三勝(1975—),男,山東省安丘市第二中學。
劉 娟(1978—),女,山東省安丘市第二中學。
“三新”改革給高中化學課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中化學教師需要深度剖析“三新”的要求,轉變傳統的化學教學理念,聚焦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提升,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布置循序漸進的化學探究任務群,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有深度的化學探究體驗;鼓勵學生自主發現與提出化學問題,分析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深度學習中科學認知物質的組成、性質、變化和規律;掌握化學知識的創新應用,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深度學習中提升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形成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一、在高中化學課堂中開展深度教學的必要性
新課標指出,高中化學課堂應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主旨,為學生提供深刻的學習體驗,增強其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充分發揮化學課堂的育人功能。秉承這一理念,新教材的改革聚焦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設置了“聯想·質疑”“觀察·思考”“活動·探究”“交流·研討”“遷移·應用”等活動欄目,旨在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達成素養型課堂目標。與此同時,新高考改革逐步從傳統的學科知識考查轉向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查,強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與創新應用,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1]。這三項改革共同指向了高中化學課堂的深度教學,凸顯了其必要性。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結合當前教學現狀,探索深度教學的有效實施路徑,推動“三新”改革落地落實。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深度教學的實施要點
(一)以學生為主體
“三新”改革始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化學深度教學中,教師應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注重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主動探究意識。教師要明確高中化學課程體系的五個主題、三個模塊和三個系列的特點,選擇與之契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培養其自主探究能力。同時,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從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角度,對課堂問題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探究,指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理論分析、化學實驗及實踐操作等主動性學習方法,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質、變化及其內在規律,掌握運用科學思維與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深度學習。
(二)以任務為驅動
任務驅動教學是新課標重點倡導的教學方法,是落實新教材改革思想的有效途徑,契合新高考的命題趨勢。在“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應以任務為驅動,通過精心設計的任務引導學生深度探究化學課程體系。教師需整合課程資源,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原則,布置階梯式學習任務,逐步引導學生從認知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到探究不同物質之間的聯系,最終掌握化學概念、原理和規律,并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引導其科學探究行為,幫助學生在化學學習中觸及學科本質,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以評價為保障
新課標特別強調教學評價的重要性,提倡圍繞素養目標構建以過程為主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發揮教學評價對化學教學的促進作用。在深度教學中,教師應以教學評價為保障,對學生的化學探究過程進行全面監督與評價,確保教學在廣度與深度上的拓展延伸。教師應貫徹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化學問題的同時,參與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從學習態度、思維方式、探究方向、實踐操作等多方面進行反思,及時發現自身不足。教師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確保學生始終沿著深度教學的方向內化知識,完成對新知的創新應用,從而保障深度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三、“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的深度教學策略
(一)搭建知識框架,深化教學內容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的深度教學首先體現在教學內容方面。在深度教學實施過程中,化學教師應突破教材的限制,聚焦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化學主題搜集、篩選豐富的教學資源,搭建系統化的知識框架,構建完整的化學課程體系,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搭建知識框架時,教師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將知識拓展延伸至課外,建立不同化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多角度詮釋化學主題,拓展課程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為深度教學提供扎實的課程內容支撐[3]。
以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中的“元素與物質分類”為例。通過學情分析,可以發現高一學生通常從單一物質的角度認識物質性質,而較少從一類物質的角度進行整體認知,也難以建立元素與物質之間的聯系。因此,教師需加深學生對元素與物質的探究深度,引導學生從元素的角度認識物質,并依據不同標準對物質進行分類,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分類觀念。在整合課程內容與課外資源后,教師可搭建如下知識框架:(1)物質由元素組成;(2)依據元素組成對物質進行分類;(3)純凈物的分類(單質與化合物);(4)元素在物質中的化合價;(5)不同類別物質在生產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及應用;(6)單質、氧化物、酸、堿和鹽之間的化學反應關系及應用;(7)不同類別物質的轉化關系;(8)分散系與膠體的概念;(9)膠體的性質與丁達爾現象;(10)膠體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搭建完整的知識框架,教師能構建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為深度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創新教學方法,深化教學方式
在“三新”背景下,創新教學方法是高中化學課堂落實深度教學的關鍵。在深度教學中,化學教師需摒棄單一的串講式教學法,抓住課程內容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化學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生成過程,深化學生對物質性質、變化及其關系的探究與應用,提升其化學學習體驗。高中化學課堂中,教師可依據新課標提倡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深層次探究活動,引導其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主動學習行為,觸及化學學科的本質,實現深度學習。
以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中的“硫的轉化”為例。教師可在課前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搜集相關資料,初步了解硫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存在狀態,為后續深入學習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探究不同價態硫元素之間的轉化奠定基礎。在深入剖析硫單質的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布置探究型任務,如“歸納硫元素常見的化合價并根據化合價分析硫的化學性質”“觀察硫的熔化、硫粉與鐵粉的反應、硫在氧氣中燃燒等實驗,根據實驗現象推斷硫單質的化學性質”。以任務引導學生對化學課程內容展開深度交流與分析,共同探究化學知識的本質,促進深度學習,從而實現化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深化與升級。
(三)組織議題探究,深化互動交流
組織互動交流是落實高中化學課堂深度教學的有效手段。在“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應深化課堂互動,為學生提供討論問題的機會,引發認知沖突,促進思維碰撞,使學生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建構新的化學認知,從而深化對化學主題的探究[4]。在深度教學中,教師可圍繞課程重點,建立化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將生活化議題引入課堂,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分析議題本質,在深度交流中加深對議題的理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深度。
以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中的“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展開討論,分析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具體表現。在議題討論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銅鋅原電池的工作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并交流實驗現象,如銅片上有氣泡產生、鋅片逐漸溶解等。通過互動交流,學生能夠全面總結電池運轉時的現象。隨后,教師提出問題:“鋅片為什么會逐漸溶解?”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學生在討論中可總結出鋅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為Zn2+進入溶液的反應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深度交流逐步得出結論:“導線中有電子通過,化學反應中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透過生活現象剖析化學原理,實現深度學習。
(四)開展自主實驗,深化認知過程
“三新”改革強調了實驗教學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重要性。在“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應轉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實驗,引導其在實驗設計、操作、現象分析和成果總結等環節中深化對化學知識的認識,促進深度教學[5]。在自主實驗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與假設,并基于此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步驟。學生需詳細記錄實驗現象,對化學變化進行思考與分析,理解實驗中物質的變化規律,并通過實驗操作驗證理論,體驗化學理論的歸納與形成過程。
以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中的“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實驗,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實驗開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預測可能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如反應物濃度、溫度、接觸面積、催化劑等。在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通過調節變量逐步驗證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夠直觀觀察到反應物濃度、溫度、接觸面積、催化劑等因素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并利用實驗數據分析驗證猜想。這種自主實驗的方式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知,也為化學課堂的深度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落實多元評價,深化評價功能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展開多元化的評價,深化教學評價的功能。教師要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化學課堂評價,以自評、互評、教師評價、智能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化學理論理解程度、實驗操作技能、科學思維方式以及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進行全面評估,及時發現學生在化學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確保化學課堂深度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以魯科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1中的“金屬的腐蝕與防護”為例。理解金屬電化學腐蝕的原理是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研究金屬腐蝕防護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圖示,采用提問與講解相結合的方式,詳細解釋銅板上鐵鉚釘的腐蝕原理,并通過穿插經典習題,幫助學生詳細理解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的概念。重點講解結束后,教師可布置幾道相關的高考真題,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隨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錯題,共同探究正確答案,指導學生以自評、互評的方式,發現和改正自身在學習中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結語
總而言之,“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聚焦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創新化學課堂教學方式,豐富與深化學生的化學探究體驗,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實施高中化學課堂深度教學。
[參考文獻]
王明航.基于深度學習技術開展高中化學教學的策略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4(29):102-104.
廖榮滔.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化學項目式學習設計探究:以“探秘嬰兒紙尿褲”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4(10):60-64.
左金鑫,劉然.促進深度學習的高三化學試題教學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4(增刊1):111-114.
艾丹.“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3(24):91-94.
桂小金.“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學高效教學策略研究[C]//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教育與創新融合》研討會論文集(二).廣州: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