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綜式旅行”、線上打卡、線下社群聚會……你聽說過“輕相親”嗎?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1339 名受訪者中,73.9%表示周圍有青年嘗試過興趣互動式的“輕相親”活動,其中62.2%的受訪者認為這種新的形式氛圍輕松,減少了尷尬。
相比傳統的相親流程,“輕相親”更注重互動性。比如,許多高校中流行的“一周CP”等線上配對打卡活動,往往需要雙方共同完成一系列任務;讀書、美食、運動等興趣交友社群本就為同好們提供了輕松自然的氛圍,碰撞出愛情的火花并不意外;部分受訪者提到自己期待旅游形式的相親,認為美景夾雜著矛盾,最能深入地了解一個人;線上的戀綜和線下的“王婆”,同樣賦予“媒人”這一角色新的含義。豐富的互動勾勒出立體鮮活的同齡人形象,即便并未走到最后,也能幫助年輕人拓寬社交范圍,培養興趣愛好,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說到底,年輕人面臨的戀愛乃至婚姻焦慮是個系統性的問題,壓力不僅源于相親試錯的成本,也有社會觀念、職場生活的影子,讓許多人不敢跨出第一步。整治“天價彩禮”“落后婚俗”等不正之風,家長尊重年輕人自己的決定,用人單位為年輕人留出“下班談戀愛”的黃金時間,落實婚姻消費券、生育補貼、普惠托育等一系列政策紅利……這些努力與“輕相親”一道,凝聚起解決年輕人“終身大事”的合力。(摘自《南方日報》4.1 默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