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官網公布了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全校本科生學業預警名單。學校稱,經審查決定給予全校(包括三個校區)共737 名學生學業預警,給予134 名學生學業預警并第一次降級試讀,給予81 名學生學業預警并再次降級試讀。此前,廣東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深圳技術大學等高校也公布了學業預警結果。
對表現不佳的學生進行學業預警,就像體育比賽中的“ 黃牌警告”,這不是將涉事學生“罰下場”,而是對他們進行警示、敲打,如果學生屢教不改,則可能被“紅牌罰下”。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新的機會,目的是為了督促他們認真完成學業。
一段時間里,一些高校都存在“嚴進寬出”的問題,這讓一些學生誤認為進入大學后就可以置課業于不顧,即便是“混日子”,也能大概率順利畢業。如果大學文憑、碩士學位、博士學位都能靠“混日子”輕松取得,那相對應的教育含金量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為了確保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高校需要采取“嚴進嚴出”的教育模式。學業預警機制既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防火墻,也是檢驗高校育人智慧的試金石。
對學生而言,面對學業預警機制,要能重新審視自我,調整學習狀態,加強自我約束,努力提升學業水平。從本質上講,學業預警機制不是處罰學生的手段,而是教育的“聽診器”,能夠實現對高校和學生的“ 雙向激勵”,最終實現高校與學生的“雙向提升”。
(摘自《北京青年報》戴先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