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宏大敘事里,曲藝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文化的基因與百姓的情感。它是街頭巷尾的熱鬧景致,是茶館書場里的聲聲喝彩,是人們勞作之余的精神慰藉。然而,在當下多元文化的沖擊與快節奏生活的裹挾下,曲藝面臨著發展的嚴峻挑戰,如何讓曲藝“活”下去,“火”起來,成為我們亟待思考與踐行的命題。
曲藝,是一門古老而質樸的藝術。它起源于民間,是民眾在生活中自然生長出的表達形式。從先秦的俳優,到唐代的參軍戲,再到宋元時期的雜劇、諸宮調,直至明清時期各類說唱藝術的蓬勃發展,曲藝的脈絡貫穿了歷史的長河。它以口頭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段,融合了說唱、表演、音樂等多種元素,講述著世間百態、人生故事。無論是北方激昂豪邁的大鼓書,還是南方婉轉細膩的蘇州評彈;無論是幽默風趣的相聲,還是生動活潑的二人轉,每一種曲藝形式都扎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是當地風土人情、民俗習慣的生動寫照。它曾在漫長歲月里,凝聚著一方百姓的向心力,傳承著地域文化的火種。
可如今,曲藝的生存空間卻日益逼仄。隨著現代娛樂方式的興起,電影、電視、網絡綜藝等如潮水般涌來,吸引了大量受眾。人們獲取娛樂的途徑變得便捷而多樣,傳統曲藝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似乎成了一種“慢”藝術,難以迅速抓住觀眾的眼球。同時,傳承人才的斷層也成為曲藝發展的一大瓶頸。學習曲藝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過程艱苦,回報周期長,這使得年輕人望而卻步。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曲藝的傳承便后繼無人,一些珍貴的曲目和表演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但我們絕不能任由曲藝在時代的浪潮中逐漸式微。作為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藝術,曲藝現存500多個曲種,是中國文化豐富性和地域多元性的重要體現,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相聲里的幽默諷刺、評書里的跌宕情節、鼓曲里的韻味悠長……給予我們獨特的審美體驗,滋養著大眾的精神世界。每一種曲藝形式都蘊含著獨特的藝術價值,是不可復制的文化財富。曲藝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表演,傳遞著真善美的價值觀,在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讓曲藝“活”下去,是對先輩智慧與創造力的尊重,更是對民族文化根脈的堅守。要讓曲藝活下去,就需要從多個維度發力。要重視對傳統曲目的挖掘與整理,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重新梳理、記錄下來;積極繁榮曲藝市場,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持續探索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為青年人成長成才搭建廣闊平臺;竭力吸引并不斷擴大年輕的觀眾隊伍,提高年輕人對曲藝的認知和興趣,等等。
而讓曲藝“火”起來,則離不開創新。一方面,要在內容上創新。曲藝要緊跟時代步伐,反映當下百姓的生活。曲藝家要對時代生活有著敏銳的觸覺,創作更多貼近現實、反映社會熱點的優秀作品,讓觀眾在欣賞曲藝時,產生強烈的共鳴。另一方面,在表演形式和傳播渠道等方面也要創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新技術、新工具、新平臺、新場景,拓展曲藝的創作與傳播空間。通過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等形式,讓曲藝打破地域限制,在新的媒介環境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新路徑,走向更廣闊的受眾群體。
讓曲藝“活”下去,“火”起來,是每一位曲藝工作者的使命。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曲藝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讓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在傳承與創新中續寫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