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曲種之一,從書館書場到電臺廣播再到電視熒屏,深受一代又一代觀眾們的關注與追捧。評書表演藝術家們在不同地區的舞臺藝術實踐中汲取養分、取長補短,形成了風格迥異的表演特色,這是評書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活的靈魂。其中,以田連元先生為代表的本溪評書脫穎而出,其地域風格與獨特魅力成為北方評書的一道靚麗風景。
田連元先生既擅新作品的編創又擅傳統作品的革新,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的藝術火花在他的評書作品中交相輝映、熠熠閃光。傳統作品《楊家將》《水滸傳》《小八義》頗富新意,彰顯與時俱進;新編作品《新的采訪》《梁上君子》《追車回電》膾炙人口,反映時代風貌。他善于創新傳統藝術表達方式,使傳統書目蘊含時代話語,于時代評說中奠定傳統底色。因而,他錘煉的評書經典片段《楊志賣刀》《呼延慶打擂》《姑娘打擂》《獅子樓》《調寇》等如今依然活躍在電視節目與文藝晚會之中,深受群眾歡迎。
“田連元現象”是當代評書發展中的代表性演出形態,即一方面一改長篇大書的演出形式,以“歌舞晚會加一段評書”的形式呈現;另一方面是從書館書場轉向電視評書,不斷充實更為立體的評書視聽效果。這就要求藝術家對評書自身進行革新:一是錘煉經典短篇;二是濃縮長篇大書;三是說、演、評結合;四是使回目更加緊湊,以充分適應時代、技術、媒體、觀演關系的飛速發展與轉變。而于此種轉變與革新基礎上鍛造的評書作品,在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評述語言、敘述方式、拴“扣”技巧的選取上凝煉了藝術家的深刻思考,促使評書作品經典化、精致化,增強其視聽藝術性。
田連元先生歸納、整理、選編的《田連元短篇評書開場白選集》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溪評書”保護工作的重要成果,該書全面、深刻地展現了田連元評書藝術守正創新的具體實踐,凝結了田連元先生60多年舞臺生涯的藝術智慧。正如祁夏竹評價:“田連元先生這部作品集,既集結了自身多年為曲藝事業嘔心瀝血的佳作,又為當代評書愛好者和從業者鋪設了入門的臺階和學習深造的基石”。①這一“臺階”與“基石”實可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然而,筆者認為這部《選集》在體現田連元先生精妙的藝術創作手法同時,還體現著其評書表演美學在創作歷程中的淬煉與升華、在評述與演播中的開拓與創新、在中華美學與時代精神融合中的探尋與提高、在表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中的體味與超越。可以說,該著更鮮明地體現出田連元評書藝術的美學風范與時代精神。
本溪評書扎根煤鐵之城—本溪,服務人民、奉獻人民,寓藝術以城市精神所蘊之鋼鐵般意志,是中國曲藝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更是本溪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時代之聲。田連元先生在繼承傳統表演風格基礎上,汲取本溪地區人民群眾審美觀念,化用黑土藝術智慧,將熱情、豪放、曠達、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正如常祥霖先生所言:“本溪是評書藝術的重鎮,也是田連元藝術成長的沃土家園,從一定意義上說,本溪評書是田連元評書的強大堡壘,田連元是本溪評書走向外界,走向中國的名片。”②
田連元先生自1960年加入本溪曲藝團始,其藝術便在這方土地生根發芽。田連元先生一方面在本溪彩屯書場說長篇大書,根據本溪觀眾的藝術欣賞習慣不斷增強評書與其相應的美學品位,使評書在本溪觀眾心中深深扎根;另一方面,向本溪曲藝團演員學習,如評書演員李慶一為田連元先生念《大八義》的書道子,使其充分吸收本溪地域的藝術養分。因而,田連元先生在本溪數年的舞臺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與這座城市風貌相映的豪放曠達的藝術風格。
豪放曠達,指豪邁、遒勁、豁達、率真,有自由灑脫,亦有酣暢淋漓之感,這在田連元先生的作品中不勝枚舉。《選集》中收錄的《獅子樓斗殺西門慶》頗富這一意味。折扇在他手中猶如鋼刀,氣勢極富感染力;踢腿與出拳英武勇猛,力度真實不虛,身段瀟灑大氣、灑脫飄逸,將人物塑造得活靈活現。再如《呼延慶打擂》:“前一躥,壓泰山;左一鏟,卷狂瀾;踢一腿,開一線;卷一肘,倒一片。”從語言上便可感知田連元評書藝術的豪放曠達。
田連元先生的豪放曠達并非凌亂、過火,而是在達到藝術效果的同時收放自如、點到為止、恰到好處,既不喪失曲藝本體表演規律,又能將田氏藝術風格精彩呈現,是田先生的智慧結晶。這種豪放曠達與蘇軾之詩詞、王羲之之書法、北派之山水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田連元先生的豪放曠達取自傳統、化于時代,是在無形的藝術思想與有形的舞臺呈現中探索、在一部部經典作品的錘煉中成就的藝術境界。
田連元的評書藝術總是與時代同行,不論是短篇、長篇書目的改編創新,還是演播形式的更新發展,其評書作品一定在表演中結合多樣的表現形式營造“一人一臺戲”的藝術效果。學者們稱其為“立體藝術”,筆者以為這種“立體藝術”頗具“以形寫神”的美學意味。即在描摹、狀物基礎上,推動人物與故事情節縱深發展;簡單勾勒輪廓,凸顯最本真、最傳神之“筋骨”,使藝術表達鮮活生動、富有神韻,即田連元先生所言:“憑著一個人的表演、語言、形體動作、個人氣質、知識積累,把大家帶入規定情境,去營造藝術的真實。”③
一方面,語言運用精當細膩,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選集》所選的《調寇》是田連元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書目新演作品之一,稱之為“古書新說”。《中國評書藝術論》評:“縣官下廚房、縣官太太磨豆腐、請客只有豆腐做的菜,特別是那桌子只有三條腿,細膩入微,自然貼切。”④該著對寇準豆腐宴的描摹以“細膩入微”“自然貼切”形容便可見一斑。再如寇準“撣塵”片段:“寇準用袖子撣了撣椅子上的灰塵。這椅子年頭太多啦,釘子冒出來一個,‘刺啦——’把寇準的袖子刮了個大口子,還有一半連著。”動詞“說”“撣”“冒”“刮”“連”精當表現寇準袖口被撕毀的完整動作過程,準確、生動、鮮活。田連元先生善于捕捉生活細節,以寥寥數語的描摹與核心詞匯的提點,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在語言的講訴中營造出想象空間。
另一方面,身段表演彰顯“以形寫神”之美。評書《調寇》所含人物眾多,為鮮明區分人物,必須“一人多面”。田連元先生綜合運用形體、神態、步態等表演技巧以塑造不同人物。如開篇4位大臣分別言曰:臣才疏學淺、臣低能乏力、臣淺薄無知、臣體弱多病,田連元先生則通過4人年齡、身份、身體狀況方面的不同表現形態加以區分,用滄桑的面容、緩慢的步態、低沉的聲音,輔之以咳嗽、扶桌等小技巧,以簡單描摹與特點突出的表現方式使4位人物形象簡明、傳神。再如崔文觀寇家墻畫一處,田連元先生連續4個動作:摹畫、讀書、做針線活、觀詩,栩栩如生。這些虛擬動作源自傳統程式,蘊含中華傳統美學神韻,有著非凡的視覺觀感。
“以形寫神”承自評書傳統,新變于時代觀演方式,在一人多角、跳進跳出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引領一代代觀眾進入評書藝術,如醉如癡、念念不忘。所摹之“形”清晰簡潔,所傳之“神”惟妙惟肖,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田連元立體評書的藝術審美風范。
田連元的評書藝術涵蓋“事兒”“味兒”“趣兒”“理兒”4個層面,以小見大、層層深入,在人物、故事、韻味、趣味、思想的凝練中閃爍著民眾智慧與民間藝術的哲學光芒。田連元先生擅用精妙的表現手法,挖掘妙趣橫生的民間故事,藝術性地升華百姓生活,使得扎根人民群眾的藝術作品之思想境界有根有源、有伸有展,豐富民間藝術的經典意義。
“有事兒”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起觀眾濃厚興趣,這是曲藝作品必備的基礎條件。田連元先生注重傳統情節構思上的“新”“巧”“妙”,引領觀眾進入創設的藝術情境。傳統評書《楊家將》少以《調寇》開篇,田連元先生為適應電視評書的特點,把《調寇》提至開篇,并以寇準審“潘楊案”為線索,倒敘回溯此前情節。全篇采用正筆的敘述方法,從時間、空間的轉變推動情節發展。從時間來看,潘、楊兩家打官司以后,皇帝與八賢王查清官冊確定調寇起,太監崔文調寇路上便以時間線索展開。期間,崔文經出朝相迎、簡陋住店、寇準宴請、百姓相送的時間推移完成全過程。從空間來看,路途遙遠、場景變換豐富,有皇宮、路上、大車店、縣衙、寇家、衙門前、城門外,畫面感極強,能夠讓觀眾理解故事線索。《調寇》為全書的評說奠定扎實基礎,這不僅要憑借藝術魅力快速抓住觀眾心理,還要運用豐富技巧推進故事情節。
“有味兒”即田氏評書的韻味,是其精心錘煉、具有獨特魅力的語言風格。一方面,田連元先生在聲音處理上有獨到之處;另一方面,在語言的運用技巧上仍有特色。如對寇準的“開臉”,“長著長方臉,略顯清瘦。兩道長眉,眉梢微挑”漸慢,為觀眾留下思考的時間,后“一雙闊目,目光有神。三綹短須,五官端正”速度漸快,至“再看腳下這雙靴子”又停頓思考,有較強的連貫性與跳躍性,體現評書的語言韻味。這種韻味似說似唱、節奏鮮明,令人回味無窮。
“有趣兒”即田連元先生精心設計的包袱風趣幽默。“有理兒”即富含哲理,是“評”之思想所在。“有理兒”搭建在“事兒”“味兒”“趣兒”之上,是蘊含在笑聲與掌聲中的哲學思考,這種思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寫照,更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觸及百姓靈魂、引起群眾思想共鳴的藝術表達。正如田連元先生所說,“所謂真經都是大白話,過去一些農家婦女說的話,有的比哲學家說的還深刻”⑤,“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便是田氏評書的哲學意蘊。
有事兒、有味兒、有趣兒、有理兒四者相互關聯、不可或缺,共同促使評書作品在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中兼具民間旨趣與人生思考。這些作品源于民間、形于藝術、凝結哲思、成就經典,有著跨越時代的典范意義,是田連元評書表演高度凝練的藝術哲學。
在守正創新中展現中華美學精神的時代審美風范是田連元評書常葆生命活力的藝術精髓。田連元先生將中華美學精神融入藝術理念之中,將人民時代之聲化為藝術表達之本,創作出以中華美學精神為底蘊,反映時代、反映人民的經典藝術作品。他緊跟時代步伐,深深扎根人民群眾,善于遵循藝術規律,敢于突破舊有傳統,使古老而又極富活力的評書藝術在人民群眾中產生巨大反響。
首先,田連元的評書藝術是源于藝術傳統、緊跟時代審美的成功實踐。田連元先生有著深厚的傳統長篇大書表演功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熟練掌握曲藝本體表演規律,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元素與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創新評書表演方式。“電視評書第一人”是時代回響,而電視實景評書《星火燎原》又進一步強化電視與評書的創新實踐,尤其在《選集》中收錄的電視實景評書《話說本溪》,活潑潑地向觀眾全景式呈現本溪人文歷史風貌,讓評書在當代依然充滿活力。
其次,田連元的評書藝術是扎根人民、謳歌人民、服務人民的時代表達。他樂于在最本真的人民生活中發現藝術閃光點,用最睿智的藝術思維鍛造與升華,以評書形式呈現給廣大人民群眾。《新的采訪》《賈科長買馬》《追車回電》等作品都真實、鮮活地反映了人民群眾極不平凡的生活,這些是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的百姓故事,有著極強的感染力與影響力。
最后,田連元的評書藝術是中華美學精神在當代的高度凝練。“說、演、評、博”的評書特征是蘊含于曲藝傳統的中華美學精神的藝術總結,是極富評書傳統美學精神的具體表現,而利用這4種手法在時代語匯中詮釋中華美學精神則是田氏評書的突出貢獻。電視評書《楊家將》融中華美學精神與時代風貌為一體,遂有“空巷說楊門,威武田將軍”之美譽。值得一提的是,當下廣受歡迎的評書《話說黨史》正是在中華美學精神引領下守正創新之精品力作。
《田連元短篇評書開場白選集》為中國文藝從“高原”到“高峰”提供了成功經驗,是在守正創新中鑄造的經典之作。田連元評書的美學實踐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傳統書目厚植歷史沃土,在《楊家將》《小八義》《隋唐傳》中體現中華傳統美學意蘊;二是新編書目站穩人民立場,謳歌黨、謳歌時代、謳歌人民、謳歌英雄,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時代贊歌,反映了時代審美追求。其在中華美學精神與時代審美風范中凝練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深刻詮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涵。
(本文系2024年本溪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本溪評書的美學風范與時代精神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祁夏竹:《讀<田連元短篇評書開場白選集>有感》,《曲藝》,2023年第7期,第60—63頁。
②常祥霖:《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寫在田連元藝術生活60周年》。
③田連元:《在“本溪評書”傳承與保護暨田連元先生從藝60周年研討會上的發言》。
④汪景壽、王決、曾惠杰:《中國評書藝術論》,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第106頁。
⑤趙鳳蘭、田連元:《“說書先生”要做一輩子學生—與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對話》,《長江文藝評論》,2021年第4期,第119頁。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與曲藝學系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