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熱氣球和飛機還沒出現的時候,人類想要征服天空,除了射出的箭,還有一個神奇的東西——風箏。別看它只是輕飄飄的紙鳶,卻承載著人類古老的飛天夢想。
風箏雖然常被叫作紙鳶,可它的誕生比造紙術還要早呢!早在春秋時期,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風箏,算起來已經有 2000 多年啦。傳說墨翟花了三年時間,用木頭做出了木鳥,這就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了風箏的材質,直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民間才開始用紙做風箏,“紙鳶”這個名字也流傳開來。
風箏不僅用來娛樂,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隨著造紙業的發達,用紙裱糊的風箏使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提到風箏,自然要說山東濰坊,那里的風箏海內外聞名。而風箏的制作,也如同漫天飛舞的風箏一樣,逐漸從山東流布到全國各地。
錦州吳氏風箏,傳承于已有近兩百年歷史的山東吳氏風箏。20世紀50年代經由吳鐵鐸傳到錦州,并發展成新的制作和放飛技藝流派,其制作技藝獨特精湛,深受群眾喜愛,在民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吳鐵鐸的風箏可不一般,是個技術流。他 7 歲就開始做風箏、放風箏,后來考上了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的是飛機制造專業。在學校里,吳鐵鐸學到了“空氣動力學”“氣體力學”知識,還有飛機結構制造原理,他把這些用到祖傳的風箏制作上,讓風箏制作有了科技的力量,成為獨特的流派,他自己也被譽為“東北風箏王”。
多年來,吳鐵鐸制作了超過5000個風箏,多次在國內外賽事中獲獎,其為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制作的超大型國旗造型風箏寬 15 米、長 82 米,受風面積 12 多平方米,自重 175 公斤,曾吸引上萬名游客,令人贊不絕口。
2010年,“錦州吳氏風箏制作放飛技藝”被列入錦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氏風箏不僅是傳統手工藝品,更承載著文化傳承與創新使命,吳鐵鐸通過協會培訓會員,推動風箏從民間娛樂向競技藝術發展,促進了非遺的活態傳承。
如今,錦州已成為風箏文化的傳播地,在義縣、北鎮等地舉辦的風箏節,場面非常壯觀。風箏節專門設置了放飛體驗區,讓游客親身感受放飛大型風箏的快樂;還有風箏展攤位,舉辦風箏攝影展,和游客互動,分享風箏的制作和放飛技巧。風箏節儼然成為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和風箏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