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溪市明山區東勝小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蓬勃開展,學生們在此過程中受益良多。
新學期的一堂校外實踐課,六年十四班的孩子們走進本溪市博物館,沉浸在制作掐絲琺瑯的瑰麗世界。“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 是一種將銅與琺瑯結合,經過多道工序燒制而成的工藝品,有絢麗的色彩、寶石般的光澤,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巔峰?!卑殡S著細致的講述,孩子們了解了掐絲琺瑯的歷史和制作工藝,并通過繪圖、掐絲、點藍、上膠、燒制等步驟,親手制作了寓意吉祥的琺瑯器作品,還將獨特的創意融入其中。
一堂以分享為主題的隊課上,孩子們紛紛講述自己假期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密接觸。
蔣欣睿和父母回到了家鄉四川省廣安華鎣(yíng)市,正好趕上大型民俗文化巡游活動——云童舞、彩蚌舞和舞龍、舞獅、腰鼓舞等節目接連不斷。蔣欣睿和一些孩子還模仿起臺上的表演,興致勃勃地跳起了舞步,唱起了小調。
劉詩艾和媽媽來到南京市博物館,一陣淡雅的香氣吸引著她們來到一個特別的展臺前:那里有粉色的牡丹、潔白的茉莉還有金黃的菊花?!靶∨笥眩@是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絨花?!苯庹f員阿姨告訴劉詩艾,制作一朵絨花需要經過染色、軟化、剪裁等十幾道繁復的工序,每一片花瓣都要精心修剪,每一根銅絲都需巧妙地變形,才能呈現栩栩如生的效果。將要離開博物館時,劉詩艾懷著對傳統技藝的崇敬之情,購買了一朵精致的絨花。
為了觀看開封極具代表性的打鐵花表演,張梓涵特意提前一個小時去排隊。打鐵花,源自古代匠人們在鑄造器物時偶然發現的技藝,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當夜幕降臨,1600度的鐵水在空中飛舞,轉瞬間化作漫天的“星光”,那一刻的璀璨奪目,震撼了所有觀眾。
黃一航和父母來到了三亞崖州的保平村。保平村仍保留部分傳統的船形屋,它采用竹木結構,屋頂形似船篷,具有防風、防潮的功能。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崖州民歌很有特色,它以獨特的方言演唱,內容涵蓋歷史故事、生活習俗、愛情婚姻等,曲調悠揚婉轉。崖州木雕是保平村的瑰寶,工匠們用刻刀在木頭上輕輕雕琢,無論文字、花鳥、魚蟲,都精美絕倫。黃一航還和父母尋訪了村里的老人,了解了很多非遺傳承背后的故事。
東勝小學為孩子們精心設置了豐富多彩的非遺課程,包括皮影戲、蛋雕藝術、剪紙及戲曲表演等。學校堅信,這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能夠拓展學生們的文化視野,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讓文化自信成為指引他們成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