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一首詩貢獻兩個成語,這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完成這個創舉的是唐朝詩人孟郊,這首詩名叫《登科后》,兩個成語分別是“春風得意”和“走馬觀花”。有人或許會說,不就是登科了嗎?至于高興成這樣嘛!
至于!
我們先講講什么是登科。登科是吏部的考試,考中了才叫登科,登科后才有資格做官。這個考試可不是誰都有資格參加的,得先考中進士。你知道唐朝考中進士有多難嗎?據統計,唐朝進行了273次科舉考試,總共錄取了8455人,其中進士6692人。也就是說,每年平均錄取20多人,這可比今天考名牌大學難多了!
所以考中以后,孟郊才會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在春風的吹拂下,孟郊騎著快馬在長安城里盡情馳騁,仿佛一天之內就看遍了繁花。看花,其實是放榜之后的慶祝活動。按規定,考中的人員要齊聚曲江,然后由一位“探花郎”帶領大家賞花。
此時孟郊雖然已經46歲了,但抑制不住的喜悅讓他忘記了年齡,反而覺得自己就是英俊瀟灑的“探花郎”,在眾人的羨慕聲中飛身上馬,伴著春風策馬揚鞭。這種情態被“得意”一詞給寫活了,在姹紫嫣紅中,他仿佛已經看到了春風駘(dài)蕩、時來運轉,并要在大唐官場上一展宏圖了。
如今多么志得意滿,過往就多么不堪回首。這時,我們再回頭看看那沉甸甸的、被作者一筆帶過的第一句詩:昔日齷齪不足夸。
齷齪,原意是骯臟,這里指不如意的處境;不足夸是不值得提起。那到底都有哪些不值得提起的往事呢?
孟郊自幼喪父,母親含辛茹苦地將他和兩個弟弟拉扯長大,還不忘時時教導他們讀書。由于家境貧寒,孟郊很少與人往來,青年時代便隱居于河南嵩山。直到41歲,才受到鄉里推薦,獲得進京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資格。
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孟郊信心滿滿,但遺憾失敗了。于是他寫下了一首《落第》,前四句是這樣說的: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盡管是生機勃勃的春天,但在他眼里就是秋風蕭瑟呀!
好在孟郊沒有放棄,第二年接著考!然而命運還是沒有眷顧他,再次落榜。這一次,孟郊萬念俱灰,寫下了《再下第》: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一夜睡不好,多次醒來長嘆,每次做夢都太短,來不及夢到回家就醒了。兩次考試失敗,我只能淚流滿面地面對長安花景。此時的孟郊估計沒有想到,若干年后,他能得意揚揚地看盡長安花呀!
按說考不中也不至于這么傷心,畢竟唐朝科舉是真的難考。那孟郊為何會如此難受呢?因為他覺得對不起母親的培養。
孟母出身河東裴氏,特別重視孩子教育。孟郊這兩次考試,也都是奉母命而為。然而名落孫山后,大孝子孟郊只得悻悻而歸。回到家后,母親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樣子,沒有多說,只是把穿破的衣服拿去重新做了縫補。
看到不知所措的孟郊,孟母停下手中的針線,緩緩說道:“我兒現在長大了,聽不進媽媽的教誨了?”母親的話猶如春雷,激發了孟郊的斗志。皇天不負有心人,46歲的孟郊終于考中進士,并且通過了吏部的考試。
放榜之日,他喜不自勝,“今朝放蕩思無涯”,才提筆寫下這首暢快淋漓的詩。當時的孟郊,肯定也會想到登科前的種種不易、堅持不懈和母愛深沉吧!
知識卡片:《游子吟》
公元801年,51歲的孟郊,又奉母命到洛陽應銓選,選為溧陽縣尉。盡管對這份工作并不滿意,但也結束了他長年的漂泊生活,于是他便將母親接來同住。孟郊仕途失意,飽嘗世態炎涼,此時更覺親情的可貴,于是寫出了這首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