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做思共生”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是數學教學與學習過程中一種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方法。在“做思共生”教學法的實施中,更強調了身心統一的認知過程,這契合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本質,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本文基于“做思共生”背景探討小學科學與數學學科的融合教學實踐,簡要分析融合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并提出融合教學策略。
〔關鍵詞〕" “做思共生”;跨學科教學;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2" " 0089-03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改變了以往教育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且強調了學科本位,優化與改進了評價方式。這為改善小學階段的各學科教學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也有助于“做思共生”教學法的有效落實。小學科學和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能幫助學生觀察與了解客觀世界,結合小學數學與科學學科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進而在幫助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一、科學與數學跨學科教學的必要性
(一)科學與數學的互通性呼喚跨學科融合
科學和數學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數學是人們認識科學的工具,科學是對數學的應用。在“做思共生”背景下,小學科學與數學學科在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融合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科之間的互通性,優化教學設計,從而讓學生體驗更多的學習方式,以提升其思維品質。
小學科學與數學學科都是相對抽象的邏輯思維學科,兩者之間又具備滲透互補的特點。因而教師在實施具體的教學工作時,就需充分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展開科學可行的教學設計,并圍繞學科知識點做延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數學中的長度、體積、密度、時間、溫度等測量單位就與小學科學有著緊密聯系,在開展一些小學科學教學實驗時,需要把握測量單位與科學學科之間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這些測量單位的知識時,需嚴格落實教學工作,并在教學了理論知識后落實實踐活動。比如,可提供軟尺幫助學生實現更為精準的測量,提升測量數據的準確性,確保實驗結論的正確性,而這與小學數學學科以及科學學科所具備的嚴密邏輯性有著直接的聯系。
(二)小學生認知的完整性需要跨學科融合
小學生認知的完整性要求他們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學習與生活對學生來說是相互交織的,二者相互促進,將學習材料與日常經驗相結合,是學習過程中最自然和最科學的方法。但是,傳統的按科目劃分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局限在了狹窄的學科領域內,人為地將原本連貫的認知世界分割開來,這與小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全面理解需求相沖突,可能會導致他們的認知混亂。
在小學科學課本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與數學緊密相關的知識點,例如度量衡、數據統計、信息整理以及速度、時間、距離的計算等;同樣,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也包含了許多與科學相關的主題,如光速、地球的質量、心跳頻率、動物體溫等。面對這些跨學科的知識點,一些教師可能由于自身專業領域的限制,選擇避開非本學科的內容,這導致原本應該連貫的學習內容被割裂。這種割裂的學習方式與小學生天生的學習方式不相符,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困惑和認知上的斷層。
因此,葉圣陶先生主張教育應當將分散的課程內容整合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李吉林老師也提倡開展“主題大單元活動”,通過主題的引導,讓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自然地相互聯系和加強,在學生的心靈世界中產生正面的影響。
二、科學與數學跨學科教學的難點分析
現階段小學科學與數學學科融合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存在忽略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以及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操作等問題。小學數學與科學學科都是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習科目,但由于小學數學是主要學科科目,因此學校領導與教師也更為注重小學數學的教學,即便當前對小學科學學科的重視度有所提升,但他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仍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主。
(一)難點一:教學理念的改變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強調理論教學,未能重視實踐教學,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對促進小學數學與科學學科的融合教學會造成阻礙,同時也將對學生的學習與促進學生長遠發展起到負面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疏于指導,僅僅重視理論教學,并沒有重視學科教學實踐,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難以提升,這也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弱,致使學生往往只會“紙上談兵”。比如在教學“統計圖、條形圖、折線圖”時,教師往往是為學生講解書本上的習題和解題方法,然后將其代入到具體的習題中答題,卻并未能結合現實案例優化教學設計。比如,折線圖就可以與科學課中“探究熱水變涼的規律”中熱水降溫的實驗相融合,利用科學實驗課統計記錄收集數據,再利用數學知識繪制折線圖,并通過突變分析實驗結論。這就形成了最基本的“統計表與折線圖”的現實案例,也能引發學生多動腦思考。
實際上,不論是小學數學學科還是小學科學學科都有著較多的實踐環節。因此,教師需注重把握實踐環節,加強實踐教學力度,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以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其數學學科與科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難點二:教學模式的改變
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分科教學通常沿用的是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即一位教師負責向全班學生傳授統一的教學內容,這種模式賦予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分配教學時間以及選擇教學方法上有較大的自由度。但是,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和跨學科融合教學模式的引入,給傳統的教學組織結構帶來了顯著變革。以小學科學和數學教學為例,這種模式要求將學生從傳統的全班統一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轉而形成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學習小組。在這樣的小組中,教師的角色也相應地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成了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在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師需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和教學風格,輪流擔任主講教師和輔導教師的角色。這種角色的轉換和協作教學模式,無疑增加了教學的復雜性和挑戰性。教師們必須共同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以確保跨學科融合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引入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他們需要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不同學科間建立聯系,促進知識的整合,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能夠獲得更加豐富和多元的學習體驗,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做思共生”背景下的科學與數學跨學科教學策略
在實施新課標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科學教師在實施教學工作時需要重視“做思共生”理念,以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自身也需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以有效落實“做思共生”理念。
(一)優化教學設計
在運用“做思共生”理念實施教學時,教師需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設計,且需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重視實踐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靈活融合實驗教學方式,深入貫徹實踐教學法,通過科學的教學引導,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小學科學學科知識與數學知識,靈活分析理論知識點,解決各項問題。
比如在小學科學《太陽和影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闡述了太陽與影子之間的關系后,需科學設計教學流程,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提升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可借助校園中的各類現實條件展開實驗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軟尺、卷尺、直尺等測量工具,要精確到厘米,以保障測量的準確性。還可讓學生借助計算器做計算,在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可有效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以此真正實現“做思共生”。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則需為學生系統講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等數學長度計量單位的知識點。這樣,也能讓學生在測量影子時充分理解長度計量單位知識點的概念,并強化其實踐應用能力,將生活中的自然現象與數學學科知識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夯實融合基礎
為確保“做思共生”理念的應用,助力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理解數學知識、科學知識。教師應立足生活實踐實施教學設計,夯實“融合基礎”。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秉持“做思共生”理念,重視實踐教學,認知實踐教學對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教師要把握數學學科與科學學科知識之間的互通性,創建合理的“融合基礎”,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比如教師在教學《使用溫度計》知識時,可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在學生獲得了一組關于熱水變涼的數據后,讓他們根據得到的具體數據制作一份折線圖。折線圖中涉及熱水的溫度、變涼的時間,這樣就可清晰、直觀地呈現出水溫變化與時間之間的關系。還可讓學生掌握水文變化的科學知識,提升其動手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科學與數學知識時,反思自身的問題,以學促思,提升學習能力。
(三)強化課外融合
在教學小學數學知識與科學知識時,教師還需重視強化課外融合,以避免教學中出現“做思不相融”的問題。教師可利用課外實踐活動實施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這也有助于學生思考數學與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比如,可以現實生活中的農作物來設計教學活動。
在教學《認識種子》課程內容時,教師可準備一把黃豆,并從顏色、大小、長度、重量等方面進行測量,為學生解剖黃豆的構造,并講解種皮、胚、胚乳等構造。然后進行黃豆發芽的實驗設計,將黃豆種子發芽的時間、生長速度、所需水分和溫度等指標加以記錄,讓學生了解到種子生長的必要條件,并探討在實驗設計過程中的數學知識,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總之,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需轉變和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設計,以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本研究基于“做思共生”理念展開分析,探討了在小學數學與科學學科融合教學中出現的忽略對學生科學思維培養、重理論教學輕操作實踐等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從優化教學設計、構建“融合基礎”、強化課外融合等方面提出教學對策。希望能助力小學數學與科學學科的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惠浩,劉國良.數學建模在小學科學探究學習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20(29):64-66.
[2]黃美華.音樂與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教師,2022(8):57-60.
[3]張小勤.打造“做思共生”的高效課堂[J].教學與管理,2019(29):23-25.
[4]姚奇.借數學文化提升數學興趣的實踐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