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崇左市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主要實施途徑,聚焦本地的紅色文化、邊疆資源、非遺文化等資源,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加強頂層設計、創新思政育人體系,梳理區域資源、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創新活動載體、多維激發課程活力等方面探索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特征和實現路徑。未來,教師要完善課程體系與評價機制,將社會實踐納入評價體系,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
關鍵詞:“行走的大思政課”;社會實踐活動;邊疆特色教育示范帶;紅色資源;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08-0032-05
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并明確指出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強調,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2]。以上論述凸顯了實踐性應成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特征和實現路徑。
“行走的大思政課”能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育人功能,是“大思政課”的重要實踐形式,其實質是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通過對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貫通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善用社會大課堂,善用真實的情境,切實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讓學生聽得懂、學得進、記得牢、用得上。
崇左市是廣西陸地邊境線最長、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級市,也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發動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的革命老區,既有“邊”的特色,也有“紅”的傳統,擁有得天獨厚的思政實踐教育資源,這些區域資源為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有效載體和重要條件。崇左市目前共有高中學校22所,在校生約5萬人,有壯族、漢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學生。在“大思政課”建設的背景下,崇左市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主要實施途徑,聚焦本地的紅色文化、邊疆資源、非遺文化等,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行走的大思政課”(如下頁表1所示)。
通過“行走的大思政”,崇左市思政教師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拓展思政育人的“大空間”,凝聚思政育人的“大合力”,創新思政育人體系,為深化新時代“大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提供實踐智慧和創新經驗。
一、加強頂層設計,創新思政育人體系
(一)上下聯動多方協同,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思政課”發展的教學要求。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體化發展和協同發展,需要進行頂層設計、整體謀劃、統籌推進,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育人體系。在崇左市委教育工委的領導下,崇左市成立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門研究和制定適合本市“大思政課”一體化發展的工作機制和推進方案,定期召開思政課一體化專項推進會;把“行走的思政課”建設作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成立了36個崇左市“行走的大思政課”系列主題教學實踐活動工作室,工作室主任由學校黨委書記或校長兼任、副主任由副校長兼任,工作室成員由思政課教師和班主任組成,形成“黨建引領、教研牽頭、部門協調、工作室落實”的工作機制;由各縣區教育工委書記作為本區域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主要統籌人,思政教研員布置要求、推動落實,建設全主題、全學段的大思政課程,各學段學校實施全主題、全區域的大思政課程。由此崇左市形成1區6縣7個區域、大中小學3個學段的矩陣,實現全區域、全主題、全學段覆蓋,提升思政育人的格局,充分彰顯“大思政課”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功能。
(二)依托實踐教學基地,拓展思政育人“大空間”
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明確指出,“大中小學要主動對接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開發現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3]”“行走的大思政課”要求把傳統思政課堂延伸至社會空間和生活,因此“大思政課”主題教學實踐活動需要依托一定的載體,利用現有基地(場館),分專題設立一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效銜接,讓學生在“行走”中感悟,實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使思政課“有滋更有知”。
據此,崇左市強化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市委、市政府協調宣傳部、教育局、科技局、文旅局、農業農村局、科技局、生態環境局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到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之中,將憑祥友誼關口岸、龍州起義紀念館、花山巖畫景區、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等作為主題實踐教學基地,設立九大主題的實踐教學基地,協調政府、學校、家庭等多方主體,整合校內和校外多種教學資源,通過研學實踐、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方式開展實踐教學,構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教育場域,拓寬思政實踐育人的空間。
(三)謀劃主題教學實踐,凝聚思政育人“大合力”
社會擁有豐富的育人資源和多元育人力量,為思政教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把準思政實踐“思”的本質、“政”的立場和“實踐”的導向,結合時代發展、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設計序列化的主題教學實踐活動,推動實踐教學活動實施常態化,以生為本,注重實效,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在實踐教學中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崇左市充分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生態文明資源、邊疆特色資源,謀劃“行走的大思政課”系列主題教學實踐活動,以“愛邊守邊、固邊興邊”為主線,圍繞城鄉融合發展、傳承紅色文化、民族團結進步、創新驅動興邊、文化交流互動、綠色共享發展等6個篇章,確立“立志成才,科技報國;推動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中華民族一家親,團結奮斗鑄輝煌;弘揚艱苦奮斗精神,奮斗實現夢想;堅定文化自信,書寫時代華章;傳承紅色基因,振興革命老區;擴大開放水平,促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共享綠色發展;對黨忠誠,守邊固邊”9大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推動本科、中學、小學3個學段及學校、教師、學生3個維度大思政課的全面發展,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形成實踐教學的育人合力,也為各學校按線路、分專題開展思政教育實踐奠定了基礎。學生在真“行”中收獲真“信”,在真“走”中踐行真“學”,在小故事中講大政策,在小視角中看大發展,使思政課入腦更入心。
二、梳理區域資源,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崇左市根據現有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從以下三個方面用活思政教育資源。
(一)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鮮活教材。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幼兒園挖掘“紅色地標”文化資源,結合“養德、啟智、健體、潤美、尚勞”的思政教育目標,開設紅色文化教育課程,將紅色影視、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紅色書籍等資源有機融入幼兒日常思想教育之中,創新教學方法,與家庭聯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感悟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讓思政課更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二小學通過“找點”“定點”“連線”3個步驟,挖掘、梳理、整合區域紅色資源,創建了20多個“對黨忠誠,守邊固邊”主題教育陣地,繪制了校內外紅色教育基地的打卡地圖,讓學生在陣地教育中強理論、學知識、立榜樣。大新縣萬承學校充分利用學校紅園、壯園、善園、慧園的文化陣地,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激勵學生愛國愛家、文明向善、自律擔當,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
(二)用足邊疆資源,筑牢固邊意識
崇左是中國的南大門,擁有500多公里的邊境線,是廣西邊境線陸路最長的地級市,也是中國陸路口岸最多的城市,擁有豐富的邊關文化。深耕邊境紅色資源,打造邊疆特色教育示范帶,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二小學結合學校“少年軍校”的建設,充分發揮“邊”的優勢,挖掘和整合邊疆教育資源,圍繞“對黨忠誠,守邊固邊”開展主題教學實踐活動,設置“對黨忠誠,守邊固邊”實踐校本課程群,設計了以“紅領巾邊關行”“軍容軍姿大檢閱”“走進軍營體驗”等為主題的校本課程。課程內容包含基礎知識、技能訓練、實踐活動、檢閱展示、情感培育等。學校大膽創新“大思政課”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行走式+邊關研學”“沉浸式+營地磨練”“穿插式+學科融合”“主題式+展演體驗”“陣地式+文化體驗”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研邊關、護界碑、學軍人等體驗活動,共講邊疆故事,共繪邊關山水,共演守邊精神,共立戍邊志向,使學生的政治信念“強起來”、政治理論“闊起來”、政治眼光“亮起來”,促使學生根植愛國戍邊的情懷,傳承守邊固邊的精神,踐行守邊固邊的責任擔當。
(三)用活非遺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有利于夯實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寧明縣實驗學校挖掘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的教育資源,以花山巖畫為核心,圍繞“堅定文化自信,書寫時代華章”主題教育的教學目標,開設“花山+”系列校本課程,即“花山+道德與法治”“花山+歷史”“花山+詩詞”“花山+音樂”“花山+美術”“花山+體育”“花山+勞動教育”等,將花山的獨特文化元素融入學科課程教學中,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體驗。學校還邀請文物館研究員開設專題講座,介紹花山巖畫的地理位置、發現經過及其在全球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講解巖畫圖像、巖畫的繪畫風格和繪制技法、繪畫目的等知識,帶領學生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學校還開展“探秘花山巖畫,傳承文化瑰寶”主題研學活動,帶領學生實地游覽花山巖畫,體驗花山民族傳統手工藝、彈奏天琴、制作花山紅糖、學習花山拳等非遺民俗文化活動,促使文化在保護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由此激發學生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三、創新活動載體,多維激發課程活力
崇左市在“大思政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中,從多層次、多維度開展教育活動。
(一)內外聯動,思政課堂更立體
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需要有效融合校內和校外資源,既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又要對課外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實踐教學基地,打造豐富多彩的思政教育特色課程,實現“課堂、校園、社會”的全覆蓋。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二中學不同年級設計不同的思政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如:七年級設計農業勞動體驗課程;八年級設計編程思維啟蒙課程;九年級設計家鄉生態與文化認知課程,并繪制行走的大思政特色研學路線,打造縣內、市內、市外三層研學課程體系。又如,七年級設計家鄉自然人文探索課程,八年級設計科技文化拓展課程,九年級設計紅色文化傳承課程。依托這些課程教師帶領學生從校內課堂走到校外課堂,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深、悟透、用活理論。如崇左青鳥北附實驗學校利用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教學資源,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探索實踐教學模式,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生態考察、環保項目策劃、科普宣傳等,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觀。
(二)學科融合,教育內容更豐富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學科融合有利于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深入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豐富教學內容,形成跨學科的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各學科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教學與教育相結合,構建協同育人的互聯陣地。
龍州縣高級中學開展了民族團結教育與學科深度融合優秀課例展示活動。語文科劉曉婷老師在講解課文《司馬光》過程中,不僅注重字詞的講解和文章結構的分析,而且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團結元素。數學科黃秋瑩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課例,先展示少數民族建筑的精美圖片,然后引導學生找出其中的幾何圖形,進而探究圖形的特征。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相結合,讓學生領略到少數民族建筑藝術背后的數學智慧。英語科農麗霜老師以介紹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特色美食等為教學素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而且增進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從而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音樂科鄭凌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講解歌曲中民族特色元素,如歌詞的含義、旋律的特點等,同時還組織學生用少數民族樂器演奏簡單的樂曲,讓學生親身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巧妙融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三)知行合一,學習教育更實效
“行走的大思政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進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互融互通,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在真實的情境中感悟真理,觸動心靈,使思政課更加富有活力、保持張力、充滿魅力,從而彰顯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和實效性。
龍州縣高級中學結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經濟與社會》中鄉村振興的有關知識,開設“推動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龍州縣特色產業研學與直播帶貨”實踐課程,組織學生實地考察龍州縣的特色產業,走進甘蔗生產基地,了解制糖產業發展優勢、挑戰及未來趨勢,了解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模擬直播帶貨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教師結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義務、必修四《哲學與文化》中弘揚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對人的影響等知識點,以重走紅軍路教學活動為指引,開展“重走紅軍古道之天琴壯寨行”研學活動,學校選擇地形復雜、具有挑戰性的戶外場地,模擬“雪山”“草地”“河流”等場景,讓學生背負一定重量的背包扮演紅軍戰士角色,讓學生親身體驗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并在實踐中錘煉意志品質,增強愛國主義情懷與社會責任感,使學生通過研學深刻領悟長征精神,激勵學生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四、思考與展望
“行走的大思政課”作為崇左市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的重要探索,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首先,部分學校和工作室在思想上認識不足,僅將其視為一項普通的教學任務。其次,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缺乏長遠課程規劃和有效引導,導致教學內容單一。再次,工作激勵機制不完善,教師在職稱評聘、表彰獎勵等方面缺乏政策傾斜,影響其參與積極性。最后,部分學校和工作室未能將活動與育人有機結合,導致實踐與教育脫節。
未來,崇左市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行走的大思政課”改革創新。一是加強資源整合與協同育人,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格局,與地方政府、企業、紅色教育基地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形成穩定的實踐基地網絡。二是推動技術創新與數字化融合,利用AI技術、大數據、虛擬現實(VR)技術等提升教學效果,建設智慧教育平臺,整合更多資源。三是完善課程體系與評價機制,將社會實踐納入評價體系,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形成長效機制。四是拓展國際化視野,結合“一帶一路”倡議,組織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或調研,培養全球視野。五是深化實踐教學,開發多樣化實踐形式,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設計定制化項目,提升課程的參與感和實用性。同時,還需應對一些挑戰,如保障實踐活動的安全性和資源投入的可持續性,避免形式主義,確保實踐效果。對此,需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和評估體系,確保活動質量。通過以上措施提升“行走的大思政課”的教育吸引力,推動思政課“實”起來、“動”起來、“活”起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號)[A/OL].(2022-07-25)[2024-01-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責編 周偉琳)
作者簡介:林紹強,1980年生,廣西恭城人,本科,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冼少秋,1989年生,廣西橫州人,本科,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