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戰略背景下,探究學術期刊國際對話賦能的機制與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學術期刊的國際對話旨在突破西方知識壟斷、構建多元共識。就賦能機制而言,學術期刊作為翻譯者、對話者與批判者,能夠通過跨文化話語轉譯實現中國經驗的國際表達,通過跨文明理論互構推動中西學術的雙向闡釋,通過原創性話語體系的批判性建構挑戰西方學術霸權。就賦能價值而言,學術期刊能夠深化理論創新與實踐互構,提升中國理論的解釋力;激活文化基因與話語再造,增強文化軟實力與學術話語權;重構知識生產與傳播范式,推動全球知識生態多元共生。通過持續深化國際對話,學術期刊能夠不斷強化自主知識體系與國際學術生態的互構關系,從而在文明對話中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學術新圖景。
【關" 鍵" 詞】國際對話;功能與價值;自主知識體系;學術期刊
【作者單位】董丹,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朱虹,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5.03.016
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知識體系,以應對話語體系領域文化多元、思想分化、斗爭激烈的局面。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下簡稱“三大體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構,能夠從根本上突破西方話語理論的局限,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1],其核心目標在于突破中國知識生產在國際對話中長期面臨的“話語逆差”困局。因此,考察學術期刊在自主知識體系生產中的國際對話賦能,是一個兼具理論與現實意義的重要議題。
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范式”(paradigm)概念,用以強調知識生產中的公認模式或模型,即科學家共同體集體承認的假說、理論與準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強調從國家視角總結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理論體系,是一種深層次的知識框架,用以指導理解特定國家的社會結構、歷史進程、文化特質、政治經濟制度及其互動關系。學術期刊作為知識生產、傳播與評價的制度化媒介,正是打破“學術規訓霸權”、重構全球知識秩序的關鍵行動者。同時,學術期刊通過系統性的功能重構,突破西方話語霸權的結構性壓制,最終實現中國學術話語在全球知識體系中的主體性表達。本文旨在考察學術期刊在國際對話賦能中的功能實踐與價值實現,以煥發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生命力。
一、學術期刊的國際對話訴求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建構自主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1]。長期以來,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中,研究者多聚焦于西方知識的引進與再闡述,忽略了科學共同體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盡管費孝通、潘光旦、吳文藻等重要學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大力提倡“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但時至今日,外來知識本土化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深刻意義在于,在全球化知識生產體系中實現本土特質與全球兼容性的辯證統一,因此需要推動學術期刊的國際對話,既捍衛文化基因的獨特性,又通過知識產品的國際流通提升國家軟實力。這一訴求包含以下幾個維度。
第一,通過學術期刊的國際對話打破西方知識體系的壟斷性解釋權。西方現代性知識范式通過學術話語、學科建制和評價標準的全球化擴散,形成了知識生產的“中心—邊緣”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將非西方文明的經驗貶抑為“地方性知識”,還消解了多元文明的主體性。中國倡導的自主知識體系試圖以文化自覺為根基,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重構知識主權。學術期刊只有解構西方現代的線性史觀,將本土概念轉化為具有跨文化解釋力的理論工具,才能在自主知識體系的國際對話中爭奪話語權。
第二,學術期刊國際對話的目標在于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價值共識。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指向更深層的知識合理性構建,通過知識生產參與全球價值坐標的重塑。例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批判“主權國家至上”范式,重構國際關系的倫理基礎;“共同富裕”理論通過調和效率與公平矛盾,為全球發展議程提供新的正義標準。這種價值共識的生成遵循雙重邏輯:一是經驗普遍化,即將中國道路的特殊經驗轉化為可遷移的理論模型;二是對話制度化,通過創設新型知識平臺推動全球知識治理從“規則接受”向“規則共商”轉型。在此過程中,學術期刊作為知識生產與傳播的載體,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發揮雙重樞紐作用:既是本土理論突破西方學術壁壘的“破冰船”,又是全球知識對話的“協商平臺”。
二、功能實踐:學術期刊國際對話賦能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機制
學術期刊國際對話的功能實踐致力于突破“文化折扣”與“話語失衡”的雙重困境,構建從知識轉譯到范式重構的完整鏈條。斯圖亞特·霍爾指出,“話語轉向”堪稱當代社會知識領域最重要的轉向之一[2]。作為“翻譯者”,期刊通過跨語際實踐,將本土理論的文化邏輯轉化為國際通約性話語,解決“不可譯性”難題,構建知識流通的基礎層。作為“對話者”,期刊創設中西理論對話場域,通過雙向闡釋促進方法論互鑒,以中國實踐為基點拓展東方思維的全球認知維度,形成知識生產的交互層。作為“批判者”,期刊解構西方學術霸權框架,以原創性話語重構全球學術議程,確立知識治理的革新層。
1.作為翻譯者:推動本土理論的國際話語轉換
學術期刊作為跨語際實踐的“知識轉譯者”,通過系統性篩選、編譯與闡釋本土理論成果,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將蘊含中國經驗的概念范疇、邏輯框架轉化為符合國際學術話語規范的表達形式。翻譯是以語言為媒介的跨文化社會實踐[3],這種實踐超越簡單的語言替換,通過重構敘事邏輯與論證框架,使中國理論擺脫“他者化”誤讀。這種知識賦能機制使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在國際語境中獲得主體性表達,搭建起連接本土知識生產與國際學術對話的橋梁,推動形成雙向互鑒而非單向輸出的全球知識流通。
例如,《中國社會科學》推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與標識性概念》《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文明起源與文明互鑒》等專欄,將根植于本土經驗的理論話語轉化為國際學術界可對話的知識產品,通過系統性符號轉換重置知識傳播的認知框架。在《文明起源與文明互鑒》專欄中,相關學術論文在保留本土概念原義的同時,采用社會科學通用術語對本土概念進行二次闡釋,有效破解理論“不可譯性”的困境。上述方式不僅突破了傳統語言轉換的平面維度,更形成了具有知識考古特征的跨文化轉譯體系。與此同時,作為“翻譯者”的學術期刊,在推動本土理論的國際話語轉譯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提升其可見度與能見度。在提升可見度方面,學術期刊創新實施“協同出海”策略,通過與國際出版機構建立戰略合作,借力其全球傳播網絡,入駐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權威數據庫提升引文能見度。在增強能見度方面,《探索與爭鳴》《社會學研究》等學術期刊應用可視化手段革新理論呈現方式,將抽象思維轉化為具象表達。
綜上,作為“翻譯者”的學術期刊不僅完成了語言符號轉換,還通過“知識再語境化”重構理論傳播的認知框架,使中國學術話語不斷提升。
2.作為對話者:中西理論范式的跨文明互構
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中,學術期刊作為跨文化對話的“學術斡旋者”(academic mediator),創設了中西理論范式平等對話的學術場域。斡旋者的角色使學術期刊在國際對話中既側重本土概念的重構,又兼顧知識論層面的雙向闡釋與創造性轉化。在方法論層面,學術期刊通過促成比較研究與批判性反思,以中國實踐解構西方理論的預設邊界。例如《文史哲》推出系列“高端論壇”,著重討論“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國道路”“儒學與自由主義的對話”“學術翻譯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等議題。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通過范式互釋、問題共研與價值協商,《文史哲》促成了超越文化相對主義與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理論思想,催生出兼具文明兼容性的理論增量。此外,相關學術期刊也嘗試將“關系本體論”“實踐辯證法”等東方思維嵌入現代學術話語,同時吸收西方實證傳統以優化理論建構邏輯,從而增強中國理論對全球性議題的解釋張力,為人類知識共同體提供多元解決方案。
可以說,學術期刊打造了一個“問題共置—方法互鑒—價值協商”的三維對話平臺,推動中西理論從對抗性辯論轉向建設性互構。首先,學術期刊通過專題、專欄、特稿、年度論壇、圓桌論壇等形式創設理論知識對話的公共領域,如“天下體系與民族國家”“禮治秩序與法治文明”等元命題,在文明的差異中展開對話,從而不斷尋找理論的通約性。其次,期刊通過專題策劃引導理論對話與創新。例如,《開放時代》推出《標識性概念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他者的世界》《面向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知識生產》等專刊,推動中西理論的對話。最后,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正在進一步推動異質理論的并置比較,以此揭示不同文明解決人類共性問題的智慧互補。總之,作為對話者的學術期刊,在國際對話的理論碰撞中,正在孵化出具有文明雜交特質的創新范式。
3.作為批判者:創新話語挑戰西方學術霸權
對話的另一個維度是批判、反思以及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真正的“獨立性”。在西方霸權的籠罩下,中國部分思想學術具有依附性[4]。作為“學術批判者”的學術期刊,需通過系統性解構西方中心主義的知識生產邏輯與價值預設,揭示其理論邊界與文化局限性。
一方面,學術期刊倡導的批判性研究范式,能夠剖析西方學術話語中的隱性權力結構,在歷史語境中還原其地域性生成邏輯。例如,《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連續推出《再造社會》《人文藝術理論與批評》《世界的構成》等專欄,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化的理論思想、背景與意涵,探討理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以此開展理論的批判對話。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立足中國實踐,創新理論工具與評價標準,推出大量以“中國式現代化”經驗重構發展理論的學術論文,通過提出替代性解釋框架,消解西方理論的“天然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學術期刊的批判并非簡單的否定性對抗,而是通過原創性話語體系的生產在國際知識理論平臺上推動中國概念、中國理論的全球化實踐。相關學術期刊對“小康社會”“全過程民主”等概念的學術化闡釋,在全球知識秩序變遷的過程中顯著提升了中國學術的話語議程設置能力。學術期刊以維護知識主權為核心訴求,在揭露西方理論文化局限性的同時,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替代性解釋框架,推動全球學術生態從單極支配向多元共生轉型。
三、價值實現:學術期刊國際對話賦能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知識效應
學術期刊國際對話賦能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價值實現,本質上是知識生產領域的實踐延伸,其核心在于通過理論創新、文化激活與范式重構三重維度的協同共振,構建中國學術的全球知識貢獻鏈。在理論創新層面,學術期刊扎根中國實踐提煉原創性概念,將本土經驗升華為具有普遍解釋力的知識范式。在文化激活層面,學術期刊深度挖掘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通過話語再造實現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化。在范式重構層面,學術期刊以數字技術賦能開放科學平臺,重構全球知識流通的權力結構與評價標準。這種價值實現不僅彰顯學術期刊在國際對話中的獨特價值,還通過知識公共性的再創造,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注入中國智慧。
1.深化理論創新與實踐互構,提升中國理論的解釋力
當前,全球知識生產格局正處于深度重構期,學術期刊國際對話能夠有效推動基礎理論的自主革新與實踐經驗的學理化提煉,顯著增強中國理論的解釋力與國際傳播效能。中國理論對復雜現實的內在解釋力,決定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可信度與傳播度。學術期刊應借助國際對話渠道,將中國特色的本土經驗與全球性議題相結合,推動學科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創新,構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兼具普遍意義的理論框架。國際對話對理論的可檢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學術期刊需以“理論與實踐互構”為核心紐帶,通過理論回應現實問題的能力建設,在解決本土問題中對理論進行檢驗、修正和迭代完善,形成“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良性循環。由此,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能夠在歷史邏輯、實踐邏輯與學術邏輯相統一的過程中,持續提煉原創性理論,實現從“闡釋西方理論”到“生產中國理論”的范式轉變。
這種價值實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涌現的原創性概念,如“精準扶貧”“漸進式改革”等,通過專欄策劃和專題研究引領理論范式突破。以《中國社會科學》為代表的頂尖期刊圍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刊發百余篇跨學科成果,將本土實踐經驗成功轉化為具有國際普適性的理論框架,充分體現知識主權與理論自信。其二,注重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實踐導向,引導學者在扎根本土實踐的微觀案例中提煉宏觀理論規律。例如,《探索與爭鳴》通過跨學科“圓桌論壇”解析國家治理與文明傳承等重大議題,使理論成果兼具實踐回應性與學理深度。其三,構建“實踐土壤滋養理論創新,理論反哺實踐優化”的閉環機制,通過知識碰撞與檢驗,深入闡釋中國社會變革的復雜現實問題,同時為全球多元現代性議題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
2.激活文化基因與話語再造,增強文化軟實力與學術話語權
學術期刊在國際對話中可有效激活本土文化基因與學術傳統,將中華文明積淀的哲學智慧、價值理念轉化為具有現代學術形態的知識體系,從而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通過構建兼具民族特色與國際通約性的學術表達范式,學術期刊能使帶有文化基因的中國學術成果得以更有效地傳播并獲得國際認同。這種價值取向不僅彰顯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還通過知識對話促成價值共振,最終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學術話語權,推動形成多元平衡的全球知識生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涉及諸多方面,具體涵蓋我國綜合國力和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5]。這也意味著,學術期刊賦能自主知識體系的價值實現需要超越工具主義的“轉化—傳播”線性認知,直面話語轉譯中的文化本真性,同時實現學術話語的可通約性敘事。
學術期刊賦能自主知識體系的知識效應,使其在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與全球話語體系重構中發揮樞紐作用,其核心實踐體現為本土文化基因的學術激活與國際表達范式的戰略性突破。一方面,學術期刊深度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推動“創造性轉化”實踐。例如:《孔子研究》開設“中華文化資源與國家治理”專欄,將“仁政民本”“和合共生”等理念植入現代治理理論。《馬克思主義研究》通過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專題,聚焦探索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的價值契合點與融合路徑,重塑文化主體性。學術期刊通過系統性激活傳統治理智慧,不僅為現代社會治理提供倫理資源,還在跨國合作場景中驗證其價值。另一方面,學術期刊構建中外知識體系“翻譯—對話”機制,通過系統性轉譯策略突破文化傳播壁壘。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通過《中國之理》專欄,將“差序格局”“天下體系”等本土概念轉化為國際學界可理解的話語符號,實現核心概念的精準轉碼,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壟斷。同時,學術期刊通過策劃文明互鑒、生態治理等全球性議題,組織國際學者共同研討,使中國學術從“被動應答”轉向“主動設問”。這種“以傳統為根、以問題為橋、以對話為徑”的策略,既強化了中華文化的當代生命力,又使中國學術話語成為全球知識生態的建構性力量。
3.重構知識生產與傳播范式,推動全球知識生態多元共生
學術期刊賦能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正在系統性重塑“去中心化”的全球知識生態。通過重構以“多元平等”為核心的知識生產機制與價值導向,打破西方主導的單一知識評價標準,建立基于跨文化對話的協同創新網絡,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實現對目標讀者的精準推送與有效覆蓋[6]。一方面,立足中國實踐構建“在地全球化”研究范式,將本土問題意識與方法論創新融入國際學術議程,實現知識生產的在地性與普遍性辯證統一。另一方面,依托數字技術賦能開放科學平臺,構建多語言、多媒介、多向度的學術傳播體系,借助智能翻譯與語義分析技術實現原生知識的精準傳播。這種范式變革不僅重塑了全球知識生產的權力結構,還通過知識共享機制促進文明互鑒,在消解認知偏見與話語霸權的同時,推動形成尊重差異、互補共生的學術共同體,為人類知識圖譜注入更豐富的文明維度與思想資源。
學術期刊正通過多種路徑推進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首先,學術期刊推動交叉學科革命,打破學科壁壘。例如,《北京大學學報》設立《數字與人文研究》《文明:中國與世界》《家國構想與文明敘事》等專欄,融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催生了“數字歷史”“數字古籍”等新興研究熱點。其次,相關學術期刊正實施“南南知識走廊”的制度化實踐,與發展中國家學術平臺建立合作網絡。例如,“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盟可推動“金磚國家現代化比較研究”等議題的共研共享,挑戰西方知識霸權的地緣格局。此外,學術期刊通過運用數字技術構建去中心化的傳播網絡,探索“開放科學”平臺建設新模式,如,建立預印本平臺加速成果流通,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學術貢獻的可溯性,構建“全球學術知識圖譜”,最終揭示中國研究在網絡中的節點地位。這種突破使學術期刊有望從知識傳播中介升維為生態規則制定者,引領全球知識生產走向多元共生的未來。
四、結語
學術期刊的國際對話賦能實踐本質上是以知識外交推進文明互鑒的戰略行動,其核心價值不僅體現在中國學術話語能見度的提升,還在于為發展中國家突破“依附性知識生產”困境提供范式參考。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語境,學術期刊的國際對話賦能需要在三個方向進一步深化。其一,推進方法論的數字轉寫,運用數字技術實現理論資源的多模態轉化,創新學術傳播范式。其二,完善話語轉譯的策略突破,建立跨文化闡釋中的概念對接、理論互鑒與范式共生。其三,強化學術期刊平臺功能的戰略升級,將專題策劃、學術爭鳴等模式轉化為全球知識治理的制度性接口,引導國際學界關注本土問題,從被動適應國際話語體系轉向主動參與知識治理體系的重塑。這要求學術期刊超越工具理性的傳播思維,將知識傳播置于文明對話的高度,既要保持對國家文化戰略的響應張力,通過“知識主權”筑牢話語安全邊界,又要培育學術共同體的價值共識,在差異協商中拓展人類的認知疆域。唯有持續深化學術期刊的國際對話,不斷強化自主知識體系與國際學術生態的互構關系,方能在文明對話中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學術新圖景。
|參考文獻|
[1]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 [N]. 人民日報,2022-04-26.
[2]斯圖亞特·霍爾. 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 徐亮,陸興華,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陳競春,馬佳瑛.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及英譯研究[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023.
[4]姚中秋. 西方思想學術霸權的形成、支配機制及其反抗者[J]. 江海學刊,2023(2):32-41.
[5]趙艾.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與進展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6]劉永紅. 學術期刊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邏輯機理與實踐路徑[J]. 出版廣角,2024(1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