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有國有資產運營就有國有資產監管,尤其是市場經濟框架下嵌套于委托代理的國有資產監管越來越受到關注。以1993—2023年CSSCI來源期刊上刊發的276篇國有資產監管相關文獻為樣本,借助CiteSpace對數據進行時空分布、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等方面的文獻計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國有資產監管研究呈現漸趨深入與穩定的態勢,研究熱點集中于國有資產監管的內涵闡釋及體制變遷、著力點與演變,以及“管資本為主”的監管創新等,研究前沿包括管資本、分類治理、公益類國有企業監管等,研究成果的發表期刊涉及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關鍵詞:國有資產監管;國有企業改革;CiteSpace;文獻計量
0 引言
國有資產監管是一個伴隨監管主體變遷的概念,主要強調國有資產委托代理鏈條上側重于宏觀層面的監督性管理,而非該委托代理鏈條下側重微觀層面的經營性管理,即履行出資人職能的政府及其特設機構科學地組織出資、指揮、協調、監督和控制經營主體,推動國有企業作為經營主體有效實施生產經營活動,確保國有資產得到保值增值的行為。國有經濟是中國經濟整體中的重中之重,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強弱,主要包括一些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一條主線,始終遵循監管有效性而推動監管主體變遷和國有資產監督體系的制度變革,始終為國資國企做強做優做大奠定堅實的基礎,通常著力于宏觀協同與微觀助力兩個方面。
改革開放為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帶來了機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并將其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這便開始了計劃經濟體制漸進式轉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探索期,政府與企業間的實質性關系——利益分配,則主要體現為簡政放權、減稅讓利,強調政企分開、“兩權”分離及企業自主權的擴大。國有資產真正進入市場經濟的委托代理框架則始于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其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提出了明確、堅定的信號,“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開始起步。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對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相關的政策方針提供了理論性指導。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由此明確分離了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從而自然解決了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出資人缺位和管理職位重疊等問題。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拉開了新一輪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序幕。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實現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以此為起始,多項配套政策及法規陸續出臺。在一定意義上說,國家對國有資產進行監管總體上屬于宏觀范疇,而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則屬于微觀范疇,二者各有側重,當然又互動協同。
國有資產從出資人到經營者的整個委托代理鏈條,其宏觀層面的運營都離不開國有資產監管。可以說,有國有資產運營就有國有資產監管,尤其是市場經濟框架下嵌套于委托代理的國有資產監管越來越受到關注。經過初始10年的探索,中央和省市級政府誕生了“國資委”這一特設監管機構,一個專設機構、專業監管的“國資委時代”開始了。此后,“國資委時代”又引領國有資產監管持續探索20年。這期間,國有資產監管思路漸近成熟?!按航喯戎?,理論與實踐彼此互動共進。那么,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呈現何種態勢?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將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進一步具體化,因此,本文主要觀察宏觀層面國有資產監管和運營領域的動態,通過相應的專題文獻態勢分布,再借助CiteSpace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對“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1993—2023年收錄的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其研究熱點,分析其知識圖譜,刻畫其前沿指向,啟發國有資產監管的理論性與現實性。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權威的數據來源可以揭示既有文獻的研究領域和深刻見解。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中的文獻作為數據源,檢索條件采用“篇名=關鍵詞”,關鍵詞設置為“國有資產監管”,包括“國有資產監管”“國資監管”“國有資本監管”“出資者監管”“國有資產管理”“國有企業監管”等具有同義或近義特征的詞。需要說明的是,沿著國有資產委托代理鏈條從上到下依次是“所有者—出資人—國有企業”的層級關系。本文并不關注“國有企業管理”等側重于國有企業經營層面的相關探討,因為國有企業內部管理與改革的研究文獻浩如煙海,企業自身經營管理問題勢必是更多學者的關注點,而企業內部經營者管理與外部出資者監管顯然具有異質性特征。本文力爭聚焦從國有企業主體之外觀察和研究國有資產這一獨立資產標的在宏觀出資鏈條上的監管文獻,即不包括專門闡述國有企業主體內部如何改善管理與運營的文獻。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進一步具體化,制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還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地方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全國率先推進行業主管局改制和授權經營。因此,本文以“1993—2023年”為檢索時間范圍,并從所有檢索得到的樣本群體中一一剔除諸如征文動態、行業簡訊等非研究性文獻,得到276篇具有分析價值的可檢索文獻,并將其保存為Refworks格式。在此基礎上,通過CiteSpace進行相應的數據格式轉換,為后續繪制知識圖譜的數據格式做好技術準備。
1.2 研究方法
文獻計量已經日益成為一種成熟的專業分析工具,即以文獻特征信息(如直接特征與間接特征、引證文獻與被引證文獻、術語、主題詞、研究者等)為依據,運用統計學的分析原理解釋其變化規律、內存特征,并借此評估該研究領域的學術前沿和中堅力量所在。當然,統計的量化分析能夠避免定性分析可能的主觀臆造等缺憾。綜合評估多種文獻綜述技術,選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軟件相對成熟,能夠將某一指定學科或研究領域的知識點借助系統進行處理,經過“挖掘—分析—計量—繪圖”等邏輯演繹出可視化圖像產品加以展示[1]。在CiteSpace檢索系統下,圍繞國有資產監管文獻若干分析,包括關鍵詞共現網絡、作者合作網絡等,得到相應的統計信息和知識圖譜,以概括、直觀地反映國有資產監管研究領域的熱點與趨勢。
2 國有資產監管研究的時空分布
2.1 發文時間分布
專業文獻發表體量自然是學科研究的規模化表現,各年或各階段間文獻發表量的變化是其相關變化態勢的直接映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界的關注程度、行業的發展態勢,甚至對未來趨勢的看法。1993—2023年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分布見圖1。
由圖1可知,在1993—2023年31年間,我國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發表量呈現整體上升趨勢,是持續引起學者關注的時期。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發表量各年并不均衡,呈現3個階段的特征:1993—2005年為緩慢增長期,探討監管體系需要從“五龍治水”走向“集中監管”的體制創新;2006—2016年為迅猛增長期,進一步探討從“管人管事管資產”走向“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2017—2023年為回落期,穩定在“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之下如何講求監管效率,追求做強做優做大,對原先監管體制的關注度逐漸減少。當然,一個顯著的變化和內在的規律是,國有資產監管研究熱潮的興起與相關政策的制定和發布不無關系。1993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發布,引起學術界對國有資產監管問題的普遍關注。2006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暫行辦法》,當年國有資產監管相關發文量明顯增加。2009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有資產監督管理信息公開實施辦法》印發,這一年的國有資產監管相關發文量達到研究期的最高點。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發展繪出“藍圖”,這一年的研究文獻數量也有所提升。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使當年的文獻數量相比2020年明顯增加。
2.2 發文作者分析
2.2.1 作者分布
在研究者的群體構成中,每一篇文獻的影響力互不相同,發掘國有資產監管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即文獻第一作者分布情況,非常有價值。借鑒普賴斯定律,揭示國有資產監管領域的核心作者群體,即
m=0.749(nmax)1/2
式中,nmax為文獻期間某作者發表文獻的最多篇數;m為文獻發表量應達到的最小值。統計測算得出作者文獻發表最高量為7篇,可得m≈2。因此,整個期間發表文獻數量在2篇及以上者,即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的高產作者,具體有22位,見表1。
由表1可知,這22位第一作者共發表文獻55篇,占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總量的20.6%,與學術界對某類學術問題集中度50%的習慣標桿相比顯然差距較大。這表明國有資產監管研究呈現散發狀態,未形成穩定且持續的核心作者群體。換個視角分析,這也反映出國有資產監管這一主題具有高度的群眾基礎,許多研究者都在發表意見或觀點,并非部分學者專有的執著而行的偏好。當然,這種對一般研究者的吸引力也使許多人關注監管,自然能夠促進國有資產監管研究走深走實。
2.2.2 作者合作分析
研究團隊同樣是值得關注的主題研究內在力量。分析科研合作情況,運用CiteSpace直接測試,參數設置如下:Node types選擇“Author”,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Time Slicing設置為“1993—2023”。1993—2023年國有資產監管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2。這個圖譜共有185個節點、97個連線,網絡密度為0.005 7??傮w觀察,網絡密度處于較低水平,各節點之間的連線較少。顯而易見,國有資產監管研究領域的學者群體較多,但有一定合作關系的學者相對較少,呈現“總體分散、局部集中”的特點,不同學者間的學術聯系較弱,未能形成具有較強凝聚力的科研群體。
由于我國獨有的現實背景,基于學術研究與政策實踐關系的視角,知識如何走出“象牙塔”仍然值得探索。在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設置方面,時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寧向東提出,應該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面設立專門的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行使國家管理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權能[2]。在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的產權界定方面,魏杰和趙俊超[3]認為,應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級所有或中央委托地方所有的形式。關于改革方向,廖紅偉和李凌杰[4]認為,完善我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要推進中央企業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關于改革面臨的難題方面,國務院原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江小涓等學者認為,國有企業產權結構改革將會是一個較長時期的漸進過程,而不會有跳躍式的前進,主要限制因素是缺乏足夠的非國有投資者及財政和社會對集中改革的承受能力不足[5]。
關于國有資產監管的關鍵目標,多數學者的觀點是“有效”與“權威”,前者強調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穩定增值,后者強調監管機構的主導地位和垂直壓力。圍繞監管主體的變遷過程,31年間從“五龍治水”到國資委集中監管,監管制度的創新經歷了外派監事會制度的建立和演化過程,國有企業監督新格局也實現從“一元監督”到“多元監督”更高層次的回歸,監管制度從外派監事會制度轉向外派董事會制度和內部監事會制度。
2.3 發文學術期刊分布
從發文學術期刊分布看,國有資產監管相關文獻主要發表在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政治學等領域的期刊上,如《宏觀經濟管理》《經濟與管理》《財務與會計》《審計研究》《政治與法律》《法學論壇》等。
3 國有資產監管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
3.1 國有資產監管研究熱點分析
3.1.1 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Key Words)需要從外在與內在兩個方面來認知。從外部學術分析看,關鍵詞直接影響論文的分類與檢索,而從論文內在成分看,關鍵詞是提供關鍵信息的字或詞,承載著最主要(Main)、最核心(Core)的信息,是論文主旨的高度凝練,也是研究主題的集中體現。毫無疑問,關鍵詞出現頻次可以揭示研究熱度的正相關關系,通過對高頻關鍵詞進行相關性分析,自然就能得到國有資產監管研究領域的熱點圖譜。借助CiteSpace對CSSCI來源期刊276篇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得到1993—2023年國有資產監管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見圖3。
由圖3可知,國有資產、國有資產管理、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企業改革、國資監管、國資委、國有資本、國有資產監管等詞的共現頻率較高。進一步地,根據高頻關鍵詞和關聯度,可以歸納出以下3個方面的研究熱點:
1.國有資產監管的內涵闡釋及體制變遷
國有資產監管是基于國有資產委托代理關系對運營過程所進行的監督與管理。監管主體是指國有資產所有者或受托監管者,包括政府出資人的主導性監督,以及中介組織、立法機關、媒體與公眾等外部監督系統。
國有資產監管的主要目標是優化國有資本布局,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保證國有資產的可持續使用[6]。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變遷經歷了多個階段。早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就開始實行“多部門協同管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后,針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中央通過設置機構將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職能從其他經濟部門中相對獨立出來,集中由專門機構來行使。1988年,國務院設立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將政府的公共財政預算與國有資本的預算分列,目的在于實現“政資分開”。1998年,國務院在推行新一輪機構改革時,撤并了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實行國有資產管理的多部門協同管理體制。但多部門協同管理提高了管理成本,“五龍治水”并非良策。2003年,國務院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實施集中、獨立的監管,國有資產監管持續朝著“專業化、歸口化”發展,這是一個總體趨勢。
2.國有資產監管的著力點與演變
研究文獻始終著重分析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監管過程中的各類問題,明確國有資本的監管邊界和方式,完善經營資本的統一運營監管,處理好授權經營和加強監督之間的關系,防范“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現象,在探索中不斷發展,尋求促進國有企業持續發展的總體有效制度安排[7]。2003年,國資委在國務院和省市級得到陸續組建,標志著“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統一”的新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初步形成。經過10余年探索總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眾多研究文獻指出: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轉變仍然以全民所有制為基礎,調整的是政企關系轉型、監管制度轉軌和治理結構轉變,底層邏輯已經轉變為“資本”的實質和本性基礎?!肮苜Y本”應推進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出資人職能分開,以企業經營自主權在法定基礎上充分兌現為前提,明確出資人權利、義務、責任的有機統一。
3.“管資本為主”國有資產監管方式的主要使命
“管資本為主”顯然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國有資產監管理念,但它也是在經過30多年探索基礎上漸進式形成的科學結論。黨的十六大確立由國資委作為政府出資人代表,履行出資人的國有資產監管職責,黨的十七大、十八大相繼肯定這一體制,并持續探索完善?!耙怨苜Y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則基于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宏觀戰略部署,確保國有資本領域能夠持續增值、優化布局、規范運作、提高回報和維護安全。
3.1.2 關鍵詞突現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國有企業監管不同時段的研究熱點及變化方向,在CiteSpace中對276篇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進行關鍵詞突現網絡分析,得到關鍵詞突現圖譜,見圖4。
將圖3和圖4結合起來看發現,“國資委”出現的時間跨度最長,從2005年首次出現到2015年一直是研究焦點,且其突現值為2.72,說明在這期間,有相當多的期刊使用了該關鍵詞?!肮苜Y本”作為研究熱點之一,在2019—2021年間是最高突現關鍵詞,出現頻次猛然上升,成為國資監管領域的研究焦點。
3.1.3 關鍵詞聚類分析
當選取的關鍵詞之間聯系較小且較為分散時,可以利用CiteSpace將關鍵詞進行聚類,得到國資監管領域研究主題及大方向,以便對關鍵詞進行分析。通過對聚類圖譜進行再歸類,得到1993—2023年國有資產監管研究關鍵詞聚類,見表2。從表2可以看到,國資監管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5個方面,分別是國有企業、國有資產、國資監管、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國有企業改革。而其中,國有企業改革始終出現在各個角度的研究當中,是國資監管研究不可繞開的話題。具體來看,國有企業改革在2008—2011年間作為熱點被廣泛探討[8]。
3.2 國有資產監管研究前沿分析
思維創新與前沿探索始終是研究者的價值所在。追尋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的新領域、新高度、新發現、新視角,將啟迪監管工作。時間線圖譜展示某一學科演進脈絡,通過關鍵詞生成相應的時間線圖譜,就可以觀察國有資產監管的內在發展脈絡及研究前沿和方向。借助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時間線分析,得到1993—2023年國有資產監管研究關鍵詞共現時間線圖譜,見圖5。
由圖5可知,在國有資產監管研究初期,關鍵詞較多且分散,隨著學術研究漸入佳境,認知相對趨同。近些年,“管資本”“分類治理”等成為國有資產監管研究的焦點,與之相關聯話題的深入探索成為國有資產監管研究的前沿陣地[9]。相關文獻關注如何進一步明確國資委職責、權力和責任邊界,實現國資委監管人和投資者雙重角色的分離,站在更高層面做好國資研究細化。
2014年出現的熱點關鍵詞“管資本”,2013年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肮苜Y本”模式以委托代理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既脫胎于對國資國企改革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反思,又是國際主流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的縮影[10]。對于“管資本”監管理念如何配套新的實現路徑,我國提出設立國有資本投資和經營公司,完善對國有資產的監督與管理,以“管資本”為主構建國有資產監督與管理的三級架構。相關政策文件對于推動我國國有資產監管從“管資產”轉向“管資本”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2015年出現關鍵詞分類治理,主要是因為國有企業分類治理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新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企業需要深入改革和分類,對于不同性質的國有企業進行分類管理,以此保障國有企業治理的高效運行。在此之后,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國有企業的特點及市場定位,將其分為公益類和商業類,這也解釋了同時期關鍵詞“公益類國有企業”出現的原因。2023年出現新的關鍵詞“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國經濟制度的變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非常關鍵的舉措之一,其對國有資本與非國有資本的雙向融合,發揮國有企業戰略支撐作用,實現整個經濟高質量發展,都至關重要,由此可見國有企業改革的決心和力度,未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將進入新時期[11]。
4 結語
本文通過CiteSpace對國有資產監管研究領域的知識圖譜進行研究,對文獻年度分布、關鍵詞、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進行整理和分析,以期更好地掌握國有資產監管的研究現狀及演進趨勢,為我國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研究發現:
第一,我國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分布主要呈現3個階段的特征:1993—2005年為緩慢增長期,國資監管開始走進學者的視野當中;2006—2016年為迅猛增長期,國有資產監管相關文獻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說明國有資產監管逐步受到學者的廣泛重視;2017—2023年為回落期,文獻數量出現回落并呈現深度探索的趨勢。
第二,從發文作者散點情形看,國有資產監管研究尚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體,作者之間的合作也相對稀少。從發文學術期刊分布看,國有資產監管研究文獻主要發表在《宏觀經濟管理》《政治與法律》等期刊上,涉及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多個領域。
第三,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顯示,國有資產監管研究熱點聚焦于國有資產監管的內涵闡釋及體制變遷、著力點與演變、“管資本為主”國有資產監管方式的主要使命等方面。
第四,參考關鍵詞共現時間線圖譜可知,經過30多年的演繹與進化,我國國有資產監管研究目前向著“管資本”、分類治理、公益類國有企業等問題探索。
本文還存在不足之處:其一,文獻計量的參考標準有很多,只研究了國資監管領域內文獻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作者合作情況、關鍵詞發布等;其二,未能詳盡分析期刊的具體內容、研究方法和結論等信息。這些也是今后關于國資監管研究的文獻計量需要注意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王曉青.中國數字經濟研究進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3,39(15):35-40.
[2]寧向東.擺在“國資委”面前的六個難題[J].科技與企業,2003(6):19-21.
[3]魏杰,趙俊超.必須構建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J].上海企業,2002(12):4-10.
[4]廖紅偉,李凌杰.完善國資監管體制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協同發展路徑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42(4):112-120,2.
[5]張卓元,鄭新立,陳錫文,等.深化改革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習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筆談[J].經濟研究,2003(12):3-14.
[6]榮兆梓,陳文府.“國有企業改革與制度演化研討會”綜述[J].經濟研究,2005(9):122-126.
[7]平新喬.論國有經濟比重的內生決定[J].經濟研究,2000(7):16-23,80.
[8]常蕊.中國國有企業研究的特征與趨勢:基于CSSCI數據庫的文獻計量[J].經濟與管理,2022,36(4):76-82.
[9]邵春保.現行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J].中國行政管理,2011(4):31-35.
[10]朱煒,李偉健,綦好東.中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演進的主要歷程與基本特征[J].經濟學家,2022(2):97-108.
[11]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層次與微觀層次的國有企業改革[J].經濟研究,1999(6):1-8.
收稿日期:2024-10-25
作者簡介:
孫娜,女,1978年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資本市場會計與審計。
宋繼偉,男,1999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資監管。
朱蓮美,女,1963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
王保平,男,1963年生,博士研究生,正高級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國有資產監管、國有企業財務、會計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