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ESG是對CSR的進一步延伸,是支撐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念,近年來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作為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環境績效、社會貢獻和公司治理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會對企業發展產生影響。通過檢索國內外ESG相關高水平文獻,全面梳理和闡述當前ESG研究概況。主要對ESG概念進行分析,概括其現有研究的相關理論,并總結實施ESG所帶來的經濟后果及作用機制。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得出結論與展望,揭示ESG現有研究的不足,以期推動ESG在學術及實務中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
關鍵詞:ESG;文獻綜述;動因;經濟后果
0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已經告別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經濟模式,轉而追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味著企業在構建新型生態價值管理模式時需要充分衡量經濟、社會和管理等影響因素,確保自身的業務活動能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產生積極影響[1]。ESG是強調“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協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與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和國家“十四五”規劃不謀而合,符合我國現階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趨勢,有利于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雙贏發展[2]。這也吸引眾多學者越來越關注企業ESG相關領域。
ESG作為現階段國內大力推廣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成為企業實現長期價值的重要動力[3],不僅能夠推動企業新質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更是助推企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4]。我國ESG起步較晚,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仍然存在ESG報告不完整、評級標準不統一造成評級分歧及相關政策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這也進一步吸引眾多學者對ESG進行廣泛探討與研究。為進一步加深企業對ESG的認知與理解,本文通過梳理ESG相關文獻,了解ESG相關內涵及ESG相關研究現狀,總結企業踐行ESG的動因、ESG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后果及作用機制,以期為ESG學術研究未來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1 ESG內涵及理論基礎
1.1 ESG內涵
ESG理念最早由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GC)于2004年提出,旨在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從過去單一財務指標衡量擴展到多種非財務指標衡量[5],也是對CSR(企業社會責任)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近年來,ESG的定義具有多樣性[6],國內外學者對此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例如,蘇暢和陳承[7]將其定義為:企業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環境、社會、治理等方面創造最大價值,以增進社會福利為目標的行為和績效體現。肖紅軍[8]則從四大觀點透視ESG,再從不同角度對ESG進行定義:以新的方式開展組織運營,融合了組織意愿、行為和績效的綜合體,是各元素統一于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下的整體。國外學者LoPucki[9]認為,ESG是企業為了利益相關者所承擔的道德和社會責任。雖然ESG定義尚未統一,但是基于現有文獻可以將其歸納為:E主要關注低碳環保、環境污染等有關企業生產經營、投資活動等行為;S主要關注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問題;G主要關注公司內部治理和管控體系等問題[10]。
1.2 相關理論基礎
1.2.1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最早由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正式提出,強調“我們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來滿足當代人的發展”[11]。這一理論將企業經濟活動與環境、社會因素緊密關聯,為ESG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如今,可持續發展理論在多數ESG報告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ESG報告可為利益相關者評估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依據[12]。因此,企業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原則,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從而獲得利益相關者的認可,提高品牌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自身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1.2.2 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一詞最早由愛德華·弗里曼(Edward Freeman)提出。他認為,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股東、消費者、顧客和政府等,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與參與,企業的目標也逐漸從股東利益最大化慢慢轉向整體利益最大化[13]。產生轉變最大的原因是企業利益相關者間接參與企業相關活動,承擔企業某種程度上的風險。企業如果不注重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不健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制度,損害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就會降低投資者的期待,拉低自身的估值,從而影響其長期效益[14]。
1.2.3 聲譽理論
聲譽理論最早由戴維·克雷普斯(David Kreps)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在委托代理理論中引入動態博弈論視角而得以突顯,這一視角深刻揭示了聲譽的核心價值[15]。聲譽并不能單獨體現,而是在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與關聯中逐漸形成并得以體現。ESG與聲譽理論的緊密關聯,源于現階段企業自發性地將ESG因素視為評估其聲譽風險的重要指標之一[16]。企業聲譽在某種意義上被界定為無形資產,可以有效緩解市場不對稱性,使企業憑借早期與投資者、顧客建立的信任關系,在危機發生時獲得寶貴的緩沖時間,制定并執行有效的應對策略,化解潛在危機。
2 企業踐行ESG動因
企業在制定戰略選擇時,其決策過程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驅使。文獻研究表明,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企業,促使企業將ESG原則納入核心戰略,以實現長期的成功和韌性。
2.1 外部動因
2.1.1 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
隨著環境法規和社會責任標準日趨嚴格,企業必須更加嚴謹地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而法律法規本身也在指引企業做出戰略方向的選擇。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一方面,綠色信貸政策具有融資約束效應和投資抑制效應,驅動企業進行綠色治理和創新,以獲取相關金融機構的投融資[17]。這也進一步說明,企業為了規避制度的壓力,會采取適當的迎合行為[18],被動地選擇踐行ESG。另一方面,稅收激勵[19]、政府補貼[20]也是企業踐行ESG的重要影響因素。稅收激勵能夠促使企業提升社會形象,釋放現金流,以獲取更多資金來源進行綠色治理;政府補貼能夠促使企業更愿意踐行ESG,形成“政策引導—提升綠色治理水平—政府補貼—積極踐行ESG”的循環機制。
2.1.2 投資者和消費者需求
隨著投資者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投資者將ESG因素納入其投資決策過程。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機構投資者為企業的“監督者”“旁觀者”和“合謀者”,能夠影響企業踐行ESG[21],其關注度能夠迫使企業提升ESG表現。因此,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和動向常被視為資本市場的“風向標”。近年來,隨著負責任投資、綠色金融等新興投資理念的興起,機構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也開始走上責任投資之路,將目標公司的ESG表現作為其投資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22]。對于融資約束較高和媒體關注度較低的企業,共同機構投資者的提升作用更加明顯,但只有長期共同機構投資者才能產生治理協同效應[23]。
2.1.3 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
“綠色低碳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我國不可逆轉的趨勢,是現階段我國政府、消費者的關注重點。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發展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利益相關者可依據企業形象的好壞做出是否投資的決策,企業可通過承擔社會責任、環境責任等建立起在社會利益相關者中的聲譽[24]。ESG作為新興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積極履行環境責任,借助環境信息披露來提升信息透明度,有利于形成綠色聲譽戰略資源[2]。具體體現為:公眾關注企業行為,一方面,促進政府重視對相關企業的監管與約束;另一方面,可以發揮網絡、輿論監督力量。企業積極迎合公眾偏好,有利于吸引投資者及避免引致監管,因此有動機加大ESG相關投入[25],進而加強環境保護、履行社會責任和完善公司治理。
2.2 內部動因
2.2.1 謀求企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是天然的逐利者,其經營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任何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都會吸引其去實施。盡管目前我國ESG理念發展起步晚,但眾多行業先鋒者已經逐步采納并實施ESG戰略。從資源分配效率角度看,現階段市場化越來越透明,企業能夠更清晰地看到ESG實踐所帶來的經濟效益[26]。完善ESG管理體系建設,重視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有利于增強投資者信心,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27],幫助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ESG理念已逐漸成為企業決策制定和運營管理的重要導向,它促使企業在追求環境保護、履行社會責任和優化公司治理的同時,考慮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利潤。
2.2.2 提升企業競爭優勢
隨著全球對環境、社會和治理問題關注度的日益提升,ESG實踐成為企業彰顯其獨特價值和優勢的重要抓手。從環境視角看,企業所實行的環境保護戰略,是很難被競爭者模仿與超越的,由此可以形成自己的獨特競爭優勢,有效減輕潛在環境責任風險,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28]。從社會層面看,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雖然在短期內會增加成本,但從長遠看,會帶來長期價值[29]。這種長期價值不僅體現在企業品牌形象的提升上,更在于能夠增強企業的社會認同感和競爭力,進而提升企業的整體效益。從治理角度看,企業通過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相關規章制度,能夠帶給員工更多的幸福感和責任感,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為企業發展獻言獻策,促進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2.2.3 提升企業風險應對能力
企業積極踐行ESG可以減少其面臨的風險和危機。在當今經濟不穩定的環境下,企業整體風險水平處于上升階段。經營風險是企業最為常見的風險之一。企業踐行ESG可以有效緩解委托代理問題,避免管理層為了滿足自身利益而不顧企業利益的激進行為,從而降低經營風險[30];同時,還能吸引分析師關注,加強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溝通與交流,及時獲取危機應對處理方案。此外,企業ESG評級結果分歧大會提高其經營風險,從而使審計師增加審計投入,采取風險應對行為[31]。這些措施有助于企業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危機,助推企業踐行ESG。
企業踐行ESG動因見圖1。
總體而言,企業踐行ESG的動因是多元化的,由環境、社會、經濟和戰略等多個方面共同作用,從而實現經濟價值創造和可持續發展。
3 ESG對企業經濟后果的作用機制分析
3.1 環境(E)層面作用機制: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視角
在“雙碳”背景下,企業是否積極履行環境保護職責已成為政府、公眾及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關注的焦點。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可以促使管理者合法、合規經營,提升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和聲譽資本[32],進而助推企業經濟績效提高,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ESG契約可以使高管的注意力聚焦于利益相關者,并將環境績效納入管理者薪酬考核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管理者做出理性的經營決策,持續改善企業對社會環境的影響。而企業積極踐行環境治理,嚴守“生態紅線”,可以進一步向社會展現自己良好的一面,向利益相關者傳遞值得信賴與投資的信號,降低交易成本,獲取利益相關者所掌握的關鍵戰略資源,以此打造自身的競爭優勢[33]。就現有實證研究看,綠色治理指數更高的上市公司,在短期內雖然沒有獲得盈利能力的改善,但是能獲得更強的成長能力、更低的風險水平、更為寬松的融資約束及更高的長期價值[34]。
3.2 社會(S)層面作用機制:基于聲譽理論視角
社會責任形象不僅是對企業自身利益的約束機制,更是塑造企業良好聲譽的重要途徑。聲譽理論認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被視為一種有效的企業外在形象管理工具,它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公眾形象和社會聲譽。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也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多元訴求,進一步提升企業長期價值和市場競爭能力[35]。履行社會責任可以作為員工治理工具,激勵員工并不斷改善其在工作場所的行為,增強員工的組織承諾和歸屬感。當企業積極參與慈善捐贈等社會活動時,容易引發員工共鳴,讓員工認可企業文化,促使員工提高生產效率[36]。此外,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還具有多重市場效應。一方面,能夠使投資者更有效地監督管理層的經營活動,確保企業長期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推動企業價值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能夠吸引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使投資者獲取更多關于企業的信息,進而降低股價代理成本[37]。因此,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資金約束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能顯著改善企業的融資渠道,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3 公司治理(G)層面作用機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
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夠提升企業的財務績效[38]。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在公司治理過程中不僅應關注自身發展,還需要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訴求,以實現更優的經營績效。從內部視角看,完善的公司治理可以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本制度保障。具體體現為: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更加注重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其提供權益保障,最大限度地為各利益相關方創造多元綜合價值[39];公司治理不局限于內部,通過有效的信息披露和溝通機制,外部相關者更能得到最佳信息,幫助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改善企業財務績效,助推企業價值提升[34]。出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而形成的科學認知,會促使企業對生產模式轉型升級、組織架構和生產要素創新配置展開更主動的探索[40]。特別是在新一輪產業革命背景下,數字化轉型打破了傳統供應鏈的邊界,使公司內部治理更加高效,促使公司治理體系優化和升級,從而提升ESG表現[41]。
4 企業踐行ESG經濟后果分析
4.1 緩解企業融資約束
現有實證研究已經證明,企業積極披露E、S、G等方面的作為,更容易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約束。信號傳遞理論認為,企業的ESG披露信息作為非財務信息的重要補充,能夠彌補財務信息的不足,縮小投資者與企業之間的“信息鴻溝”和處理信息的成本,避免“羊群行為”的發生[42]。而聲譽理論認為,評分較高的ESG表現可以為企業積累競爭優勢和良好的聲譽,降低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恐懼感[43]。這樣企業更能與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關系,降低資本成本,從而緩解融資約束。此外,積極良好的ESG表現傳達了公司治理良好、公司管理層的短視行為得到抑制的信號,并進一步要求企業以長期價值為導向,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水平,緩解融資約束,減輕財務負擔,推動自身價值提升[44]。
4.2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在創新活動開展過程中,若企業具有良好的ESG表現,能夠較快地匯集人才、資金和技術等一系列創新要素。對于政府而言,會給予ESG表現良好的企業更多補貼、稅收優惠等,為企業研發提供資金來源;對于企業而言,ESG責任履行能夠強化其內部治理機制,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從而抑制企業資源錯配問題,確保管理層對研發活動所需資源的合理配置[45],提高創新投資效率[46];對于員工而言,企業積極踐行ESG,必須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培訓機會等,能夠鞏固人才隊伍,為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47]。創新研發投入具有滯后效應,在短期內可能并未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為企業帶來長期價值效益[48]。
4.3 提高企業投資效率
投資效率是影響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向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因素。ESG表現越好,就越能吸引高素質人才和機構投資者的關注,減少非效率投資[49]。此外,企業積極披露ESG的保險效應越強,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影響融資約束的程度越小[50]。一方面,企業會積極、主動地關注自身長期發展,降低非效率投資水平[51];另一方面,企業會積極滿足利益相關者的要求,更好地獲取現金流,緩解現金流缺失帶來的投資不足問題。由于ESG投資需要投入額外的成本,通常盈利能力強、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在ESG指標方面的表現更好。因此,企業良好的ESG表現會產生“同群效應”,有助于緩解其與外界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以及實施兩權分離制度所帶來的委托代理問題,從而防止投資偏離最佳狀態,促進投資效率的提升[52]。
4.4 降低股價崩盤風險
在復雜的資本市場中,股價崩盤極易導致“羊群行為”的發生。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企業管理層采取投機行為和投資者情緒崩潰。企業“存貸雙高”是一種引發“股債雙雷”的異常現象,極易引發股價崩盤,而良好的ESG表現能顯著提升企業信息透明度、降低代理成本并緩解融資約束,從而抑制“存貸雙高”異象,降低股價崩盤風險[53]。ESG表現良好的企業具有顯著的信息效應,積極向利益相關者傳遞其在環境管理、社會責任和治理責任方面的積極作為,向社會傳遞利好信息,緩解內部人的信息優勢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以此降低股價崩盤風險[54]。同時,這種信息透明度也能使得投資者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使股價真正反映企業經營情況[55]。此外,ESG表現還具有保險效應,良好的聲譽能夠有效緩解投資者的負面情緒,起到“緩沖作用”,進而提升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56];同時,還能強化外部監管與約束,抑制管理者投機行為,進而降低股價崩盤風險,創造更高的企業價值[57]。
通過梳理現有文獻發現,企業積極踐行ESG所帶來的經濟后果,主要集中在融資約束的緩解、創新能力的提升、投資效率的提高及股價崩盤風險的降低等方面。企業踐行ESG作用機制及經濟后果見圖2。
5 文獻述評
經過對ESG相關文獻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國內已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ESG研究框架,其不僅豐富了國際ESG研究的多樣性,還在ESG信息披露、ESG資本市場運作及ESG投資策略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一成就為我國學者未來在ESG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企業踐行ESG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但仍然可以發現我國ESG研究存在不足:第一,驅動因素片面化。不少文獻將環境這一單一維度作為外部驅動因素,或者片面考慮內部動因,導致ESG研究較為狹隘。第二,缺乏長期和全面的視角。現有ESG文獻多為短期、局部或特定領域的研究,難以全面反映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長期影響和價值。同時,ESG研究還需要更多地關注實踐和應用方面,以指導企業和投資者更好地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6 結語
ESG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無疑為企業注入了新的技術活力與創新動力。通過對ESG文獻的深入分析與總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踐行ESG動因多元化。企業積極踐行ESG的外部動因主要源于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強制性及非政府機構的引導性。國家通過頒布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規,引導企業積極踐行ESG。同時,非政府組織、機構投資者和大型科技公司等新興金融市場參與者在其中扮演了市場信息傳遞的中介角色,鼓勵和指導企業開展ESG實踐,幫助企業解決與ESG相關的沖突。企業積極踐行ESG的內部動因則主要源于企業規模、公司治理、企業文化、股權結構和數字化水平等內部特征的影響,這些因素能夠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及風險應對能力。二是ESG經濟后果研究具體化。多數學者認為,企業積極踐行ESG,能夠從E、S和G三大維度帶來正向經濟后果。現有文獻主要集中研究ESG和信息披露、公司財務、金融、資本市場、資本成本、融資約束、企業價值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等領域。大多數研究發現,環境友好型企業在降低成本、提升品牌聲譽和市場認可度方面表現出優勢。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能夠吸引并保留人才,提高客戶滿意度。良好的治理結構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和透明度,降低風險。
未來ESG相關研究可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深化:一是關注政策和標準。應充分結合中國國情,借鑒國外ESG相關政策,逐步完善ESG信息披露標準,針對不同行業與企業建立相應的ESG評級體系,防止企業盲目套用評級標準而損害自身發展,也進一步降低企業“漂綠”行為的發生。二是拓展深度和廣度。為進一步彌補當前ESG因素的片面性,未來可從長遠和全面視角出發,同時結合宏觀和微觀層面,探討ESG因素對企業和社會的影響,以及對ESG投資和信息披露的長期效果。三是注重ESG實踐應用。應探索新的評估方法和工具,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以確保評估的準確性和效率,并為ESG經濟后果提供更可靠的依據。同時,加強ESG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提高公眾對ESG的認知度和重視程度,為ESG研究的深入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王欣,劉光強,干勝道.新質生產力賦能財務管理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路徑[J].財會月刊,2024,45(9):41-46.
[2]吳勛,楊美漪.ESG責任履行能夠強化企業價值創造嗎?基于數字化轉型的門檻效應[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4,45(10):103-118.
[3]劉建秋,徐雨露.ESG表現與企業韌性[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4,39(1):54-64.
[4]宋佳,張金昌,潘藝.ESG發展對企業新質生產力影響的研究:來自中國A股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6):1-11.
[5]操群,許騫.金融“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體系構建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9(4):95-111.
[6]CLEMENT A,ROBINOT E,TRESPEUCH L.The use of ESG scores in academic literatur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ommunities:People and Places in the Global Economy,2025,19(1):92-110.
[7]蘇暢,陳承.新發展理念下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研究:以重污染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J].財會月刊,2022(6):155-160.
[8]肖紅軍.解構與重構:重新認識ESG[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6(5):84-107.
[9]LOPUCKI L M.Repurposing the corporate through stakeholder markets[J].U.C.Davis Law Review,2022,55(3):1445.
[10]袁蓉麗,江納,劉夢瑤.ESG研究綜述與展望[J].財會月刊,2022(17):128-134.
[1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R].1987.
[12]黃世忠.支撐ESG的三大理論支柱[J].財會月刊,2021(19):3-10.
[13]FRIEDMAN M.The social responsib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EB/OL].(2007-09-13)[2024-09-15].https://www.doc88.com/p-23773330156800.html.
[14]雒京華,趙博雅.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企業ESG責任履行的戰略路徑[J].開發研究,2022(4):141-148.
[15]KREPS D M,WILSON R.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2):253-279.
[16]BONIME-BLANC A .論聲譽風險、ESG議題的環環相扣[J].WTO經濟導刊,2015(1):17.
[17]徐妍,王艷艷.綠色信貸政策提升了企業ESG表現嗎?來自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24(2):59-72.
[18]DIMAGGIO P,POWELL W 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Journal of Economic Sociology,2010,11(1):34-56.
[19]孟凡臣,王文帥.稅收激勵、ESG績效與企業價值:基于內外部互動視角[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2):164-177.
[20]LEE E,WALKER M,ZENG C C.Do Chinese state subsidies affect voluntar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7,36(3):179-200.
[21]陳曉珊,劉洪鐸.機構投資者持股與公司ESG表現[J].金融論壇,2023,28(9):58-68.
[22]錢曉燕,許長新.企業環境戰略對競爭優勢的動態影響研究[J].當代財經,2022(12):89-98.
[23]何青,莊朋濤.共同機構投資者如何影響企業ESG表現? [J].證券市場導報,2023(3):3-12
[24]SURROCA J,TRIBO J A,WADDOCK S.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role of intangible resour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5):463-490.
[25]徐妍,宋怡瑾,邵帥.低碳轉型政策對上市公司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影響及作用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4,34(4):60-75.
[26]田小平.ESG賦能企業主業業績:作用機制與優化效應評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4(12):110-122.
[27]劉軼芳,李霞,鄭依依,等.我國企業ESG表現對其經濟效益的影響研究:基于滬深上市企業[J].中國環境管理,2024,16(1):34-41,26.
[28]YADAV P L,HAN S H,KIM H.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7,26(3):345-357.
[29]劉乾,陳林.富而好德,何必曰利:論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的權衡關系[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3(1):194-206.
[30]董小紅,孫政漢.化險為夷還是弄巧成拙:ESG表現能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嗎?[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3(7):57-67.
[31]于鵬,樊益中,李曉艷,等.企業ESG評級結果分歧與審計師風險應對:基于異常審計費用與審計團隊變更的視角[J].當代財經,2024(6):139-152.
[32]相福剛,遲甜甜.環境信息披露、聲譽資本與經濟績效[J].會計之友,2020(17):33-38.
[33]王琳璘,廉永輝,董捷.ESG表現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制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22(5):23-34.
[34]何慧芹.公司治理、管理者能力與企業績效[J].財會通訊,2018(15):52-55.
[35]黃恒,齊保壘.碳風險視角下的企業環境、社會及治理責任履行[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24(3):137-156.
[36]林琳,楊紅娟,楊斌.雙碳目標背景下ESG表現提升企業價值了么:基于滬深300和中證500成分股的實證研究[J].科學決策,2023(6):42-63.
[37]黃金波,陳伶茜,丁杰.企業社會責任、媒體報道與股價崩盤風險[J].中國管理科學,2022,30(3):1-12.
[38]秦穎,李詩雨.包容性綠色發展、環境保護與財務績效關系研究:基于ESG三要素的實證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4(2):164-168,223.
[39]李維安,張耀偉,鄭敏娜,等.中國上市公司綠色治理及其評價研究[J].管理世界,2019,35(5):126-133,160.
[40]陳寧,王科.數字時代企業ESG實踐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機理與路徑[J].金融發展研究,2024(2):46-54.
[41]杜傳忠,李澤浩.數字化轉型對企業ESG表現的影響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4,38(7):91-102.
[42]張宏,王宇婷,林慧.內外雙“管”下ESG表現對企業融資成本的影響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24(1):41-56.
[43]胡潔,韓一鳴,鐘詠.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影響企業ESG表現: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產業經濟評論,2023(1):105-123.
[44]王波,楊茂佳.ESG表現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制研究:來自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軟科學,2022,36(6):78-84.
[45]林炳洪,李秉祥.ESG責任履行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基于資源獲取與資源配置視角[J].軟科學,2024,38(1):61-66.
[46]李井林,陽鎮,陳勁,等.ESG促進企業績效的機制研究:基于企業創新的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1,42(9):71-89.
[47]田小平.ESG賦能企業主業業績:作用機制與優化效應評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4(12):110-122.
[48]朱乃平,朱麗,孔玉生,等.技術創新投入、社會責任承擔對財務績效的協同影響研究[J].會計研究,2014(2):57-63,95.
[49]王蓉.企業ESG表現與非效率投資水平研究[J].企業經濟,2022,41(6):89-100.
[50]花擁軍,王冰,李慶.企業社會責任、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融資約束:基于社會責任“累積-保險”效應的研究視角[J].南方經濟,2020(11):116-131.
[51]張馨元,史桂芬,薛佳欣.經濟政策不確定沖擊下ESG表現與企業投融資[J].稅務與經濟,2023(3):75-83.
[52]楊潔,石依婷,劉佳陽.企業ESG表現同群效應對投資效率的影響[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3(12):53-66.
[53]高延歌,馮建.企業ESG表現與“存貸雙高”異象[J].當代財經,2024(5):142-153.
[54]權小鋒,肖紅軍.社會責任披露對股價崩盤風險的影響研究:基于會計穩健性的中介機理[J].中國軟科學,2016(6):80-97.
[55]席龍勝,王巖.企業ESG信息披露與股價崩盤風險[J].經濟問題,2022(8):57-64.
[56]馬慶波,田訓浩,胡元林.企業聲譽能夠提升企業風險承擔水平嗎?[J].投資研究,2022,41(2):139-160.
[57]肖小虹,林宇豪.ESG表現與企業韌性:效應與機制[J].產業經濟評論,2024(3):116-134.
收稿日期:2024-10-05
作者簡介:
周俊卿,女,1976年生,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
藍黃嫻,女,2000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財務會計、ESG。
基金項目:江西理工大學校級研究生創新基金“高質量發展驅動下ESG表現對企業價值影響研究——以江西銅業為例”(XY2024-S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