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不僅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且是推動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力量。同時,隨著新技術的持續涌現與應用,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供了新動能。基于此,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對數字化轉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及兩者之間的作用關系進行總結,并提出潛在的研究方向,為進一步研究數字化轉型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提供思路,為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與綠色技術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綠色技術創新;經濟后果;非經濟后果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然而,以經濟增長為導向、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一度導致環境污染,對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已經將綠色發展提升到戰略高度。2020年,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強調“中國承諾將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并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綠色技術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動力,它不僅僅是傳統創新的延續,更關注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方面效益的協調發展。同時,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階段,面臨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以及環境容量有限、能源供應緊張、水資源短缺等挑戰,因此,綠色技術創新還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在這種背景下,企業作為綠色技術創新的主體,參與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也相對較弱。為了提高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有必要探究哪些因素能夠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并據此完善相關政策。
黨和國家已將數字化轉型提升到了戰略高度?!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加快推進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完善綠色制造體系。數字科技通過整合企業內部數據、優化信息環境[1]、促進產業專業化分工[2]及改善公司治理[3]等,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同時,數字技術對于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至關重要。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到2030年,信息通信技術(ICT)有望使全球碳排放量減少121億t。因此,數字化轉型成為推動企業綠色制造的新動力。
本文基于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通過回顧和梳理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從數字化轉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3個維度對現有文獻展開綜評,以期對未來研究有所啟示。
1 數字化轉型相關研究
1.1 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因素
首先,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云計算[4]、物聯網[5]、區塊鏈[6]及人工智能[7]等前沿科技的應用和升級,是提升數字化水平的關鍵。推動這些新技術發展和應用的主要因素包括技術成熟度、市場需求、政策支持、用戶接受度等。例如,云計算為數據存儲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大數據分析有助于洞察客戶行為和需求;物聯網通過連接設備實現數據共享,促進了實時互動和遠程管理。
其次,企業內部的組織與管理變革是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驅動力。在數字經濟時代,傳統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應對挑戰,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組織與管理變革[8],以優化組織結構,激發創新活力,提高經營效率和效益。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夠連接生產管理全過程,推動業務模式、生產流程、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變革,從而顯著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9]。因此,信息技術部門與業務部門需要緊密合作,共同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這樣,企業才能更好地應對數字化時代的各種挑戰。
最后,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會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隨著技術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消費者對于產品和服務的要求日益提升。他們不僅追求功能上的滿足,更期望獲得個性化、便捷、高效的體驗[10]。在這種背景下,企業需要通過數字化轉型滿足用戶需求,提升核心競爭力[11]。企業必須深刻了解用戶的需求變化,并積極創新,優化產品和服務,以契合用戶對不同產品的偏好和需求多樣性[12]。通過以客戶為導向的定制設計,企業可以有序地設計產品結構,充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
1.2 數字化轉型的經濟后果
我國正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它對企業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影響,已經成為學者關注和研究的焦點。通過對數字化轉型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發現數字化轉型的經濟后果主要體現在財務績效、技術能力和創新績效等方面。
目前,學術界關于數字化轉型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爭論不一。Joensuu-Salo等[13]的研究表明,盡管數字化轉型已被廣泛認可為一種戰略選擇和發展方向,但它對國際化企業的業績影響并不顯著。然而,該效應對其他企業卻有著顯著的影響。Bouwman等[14]以321家歐洲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當企業增加戰略執行的資源分配和商業模式變革時,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業績的提升作用將得到進一步增強。易露霞等[15]通過研究中國上市企業數據指出,企業數字化轉型對其主業的績效產生正向溢出效應。然而,當研究進一步深入時,還存在一種悖論現象: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績效可能既有利又有害。具體來說,如果企業過度依賴數字化技術來改善業務流程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那么這種轉型不僅不能帶來預期效果,反而可能導致企業績效下降;相反,如果企業數字化轉型不足,同樣會導致績效降低。這表明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尋找一個平衡點,以便實現最佳的數字化轉型效果[16]。
關于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技術能力的影響,余菲菲和王麗婷[17]在案例研究中發現,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對于促進以技術整合為中心的產業鏈協同創新至關重要。戶華玉和佘群芝[18]基于中國制造業數據指出,數字化轉型可以顯著提升制造業企業技術水平,降低出口隱含碳強度,并強調了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學習能力和技術吸收能力的重要性。這兩項研究共同揭示了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鏈協同創新的新趨勢和新特征。
關于數字化轉型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目前學術界也有不同看法。李雪松等[19]通過研究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認為企業數字化轉型促使其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從而提升創新績效。然而,余菲菲等[20]基于技術躍遷理論和戰略匹配理論視角,認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與創新績效之間呈倒“U形”關系。隨著數字化程度的提高,企業可能會忽視創新投入而傾向于將資源轉移到非核心業務上,這反而會削弱創新績效。
1.3 數字化轉型的非經濟后果
非經濟后果,亦稱非經濟性后果,是指那些由行為、決策或事件引發的、與經濟成本或利益無關的后果。這些后果可能涉及社會、環境、文化、健康和安全等多個方面,并且通常難以被量化和評估。即便如此,眾多學者也對數字化轉型的非經濟后果展開了研究。首先,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方面,肖紅軍等[21]基于文本數據挖掘方法,對滬深A股上市公司進行研究,認為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夠積極促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其次,在對環境治理影響方面,Xu等[22]以中國礦業企業為研究對象,認為數字化轉型能通過加強媒體監督有效提升環境治理水平;Melander和Pazirandeh[23]指出,數字化技術能夠促進跨行業合作,促進綠色創新知識的共享和傳播,進而提高環境可持續性。最后,在對企業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表現的影響方面,胡潔等[24]研究發現,數字化轉型可以通過綠色技術創新、企業治理和信息透明度提升等改善企業的ESG表現。
綜上所述,盡管數字化轉型的非經濟后果可能不易被直接量化,但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環境治理和ESG表現產生積極影響,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正在探索這一領域的學者而言,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參考。
2 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相關研究
2.1 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
綠色技術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國內外眾多學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展開研究,但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框架。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學者主要基于政府監管和公司特征視角展開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政府監管方面,王曉祺等[25]以2007—2016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實施,能提升環境信息透明度和企業違規成本,從而推動企業綠色創新。但是,政府不同政策工具在促進綠色創新方面呈現出一定的差異。Zhang等[26]基于西安市2003—2016年的數據,探討了市場型工具、信息披露工具和命令控制型工具在綠色創新效率提升中的效果,發現相較于命令控制型工具,市場型工具和信息披露工具能夠更為有效地推動企業綠色創新。
大多數關于公司特征方面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聚焦高管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性格和職業經歷等)、研發投入和公司治理等方面。高層梯隊理論認為,高管的個人特征會顯著影響其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性別特征可以反映出決策者對環境問題的敏感性,如女性高管相比男性高管更敏感于環境問題,進而影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27]。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中,企業若想實現可持續的綠色技術創新,不僅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還需要匯聚一批專業人才,運用先進技術,以及積累豐富的知識資源。Li等[28]研究發現,財務績效較好的企業通常擁有更多的資金儲備,更有可能從事綠色技術創新。Amore和Bennedsen[29]研究發現,由于美國反收購立法的變化,較差的公司治理水平會抑制企業綠色技術創新。
2.2 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經濟后果
近年來,學術界對公司綠色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經濟后果的研究日益增加。但是,國內與之相關的文獻相對較少,并且現有文獻大多從地區層面出發,深入分析綠色技術創新在環境和經濟績效方面的具體表現。這些研究強調了綠色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包括減少環境污染、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等。研究發現,綠色技術創新能夠顯著降低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顯著提升環境績效。這種創新還有助于溫室氣體的再處理,有效緩解碳排放的增長趨勢[30]。然而,對于不同地區的污染物排放,綠色技術創新的抑制效果也存在顯著差異[31]。此外,收入水平在綠色技術創新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起到的中介效應也存在顯著差異。當收入水平低于臨界值時,綠色技術創新對二氧化碳排放沒有顯著貢獻。而當收入水平高于臨界值時,二氧化碳減排效應則更為顯著[32]。
多數學者認為,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績效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Porter和Van der Linde[33]就曾指出,綠色技術創新是企業為應對環境政策而采取的一種策略,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來減輕環境政策的影響,減少環保部門的處罰,進而提升企業整體績效。此外,實施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也更易受到認可,并有助于股票收益的增長[34]。然而,也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楊靜等[35]研究發現,企業推行綠色技術創新戰略后,其經濟效益出現下降趨勢。這表明,盡管綠色技術創新在理論上能夠促進企業發展,但其實際效果仍需進一步驗證和觀察。綜上所述,關于綠色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認識存在分歧,需要進一步通過實證分析來深入探討。
3 數字化轉型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相關研究
近年來,受綠色創新理念的影響,眾多學者紛紛投入到關于數字化轉型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之中。盡管研究成果頗豐、觀點各異,但學者對這一關系的探討似乎還處于初步階段,尚缺乏一個普遍認可的結論,同時在研究視角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多數學者認為,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宏觀層面,蔣建勛等[36]以新能源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新能源企業所在省份的數字金融發展水平能夠顯著促進其綠色創新活動。但是,這種促進作用受到地區經濟發展和政策環境差異的影響,從而導致不同地區間存在異質性。韋施威等[37]利用中國城市面板數據展開實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優化了區域金融的運作模式和結構,為企業提供了綠色創新所需的金融環境,而且顯著增強了城市在綠色創新領域的產出能力。這表明數字經濟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是推動綠色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El-Kassar和Singh[38]基于微觀視角,收集并分析25家企業的問卷調查數據,發現企業能夠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來促進綠色創新。張國勝和杜鵬飛[39]在企業層面進行研究,發現數字化轉型只促進了技術創新“增量”,在“提質”方面作用甚微。但是,申明浩和譚偉杰[40]研究發現,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僅能增加綠色創新數量,而且能提高綠色創新質量,體現出“增量提質”的雙重效應。
然而,也有部分學者指出,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并不總是呈現正向效應。Callagher和Park[41]在研究中指出,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是非線性的。在早期階段,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夠激發其綠色創新行為;但一旦企業達到了某個閾值,這種促進作用便會逐漸減弱。當閾值被超越后,如果企業選擇進一步深化其數字化進程,反而會抑制其綠色創新的積極性。同時,Yang等[42]以中國制造業企業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數字化轉型與綠色技術創新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的觀點。
4 結語
通過對文獻的系統梳理發現,目前學者正日益重視數字化轉型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雖然研究視角越來越多元化,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尚有較大的探索空間。第一,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驅動因素、經濟后果和非經濟后果等方面。同時,研究者已經從關注宏觀層面的地區數據分析逐漸轉移到更為細致的微觀層次。他們開始深入挖掘企業年度報告中的數據,特別是詞頻數據,探究這些文本中所蘊含的企業數字化進程和轉型戰略的細節。第二,近幾年,綠色創新逐漸成為國內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話題,盡管對綠色創新的定義和構成要素已經有了初步共識,但在其核心概念界定、內涵與外延及理論框架構建等方面仍存在明顯分歧。隨著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的不斷完善和深化,對綠色創新概念的界定也將隨之改變。第三,學術界關于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結論,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目前,國內學者主要基于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知識的整合運用兩個視角對這種影響的具體作用機制進行分析,研究角度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為進一步完善相關研究,基于以上文獻梳理提出以下展望:第一,進一步研究數字化轉型如何具體影響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活動,特別是在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中的差異化影響,揭示數字化轉型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之間的具體聯系和互動機制;第二,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分析如何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綠色技術創新商業模式,以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羅進輝,巫奕龍.數字化運營水平與真實盈余管理[J].管理科學,2021,34(4):3-18.
[2]袁淳,肖土盛,耿春曉,等.數字化轉型與企業分工:專業化還是縱向一體化[J].中國工業經濟,2021(9):137-155.
[3]祁懷錦,曹修琴,劉艷霞.數字經濟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基于信息不對稱和管理者非理性行為視角[J].改革,2020(4):50-64.
[4]BUYYA R,YEO C S,VENUGOPAL S,et al. Cloud computing and emerging IT platforms:vision,hype,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computing as the 5th utility[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09,25(6):599-616.
[5]ATZORI L,IERA A,MORABITO G.The internet of things:a survey[J].Computer Networks,2010,54(15):2787-2805.
[6]SABERI S,KOUHIZADEH M,SARKIS J,et al.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9,57(7):2117-2135.
[7]鄒蕾,張先鋒.人工智能及其發展應用[J].信息網絡安全,2012(2):11-13.
[8]盧艷秋,宋昶,王向陽,等.知識管理視角下企業間信任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研究: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用戶企業的案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18):109-119.
[9]陳疇鏞,許敬涵.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評價體系及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1):46-51.
[10]魏江,劉嘉玲,劉洋.數字經濟學:內涵、理論基礎與重要研究議題[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21):1-7.
[11]楊德明,畢建琴.“互聯網+”、企業家對外投資與公司估值[J].中國工業經濟,2019(6):136-153.
[12]雷鴻竹,王謙.技術賦能、用戶驅動與創新實踐:智能時代下政府治理模式創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2):234-240.
[13]JOENSUU-SALO S,SORAMA K,VILJAMAA A,et al.Firm performance among internationalized SMEs:the interplay of market orientation,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digitaliz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18,8(3):31.
[14]BOUWMAN H,NIKOU S,DE REUVER M.Digitalization,business models,and SMEs:how do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practices improve performance of digitalizing SMEs?[J/OL].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9,43(9):101828[2024-09-20]. https://doi.org/10.1016/j.telpol.2019.101828.
[15]易露霞,吳非,徐斯旸.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業績驅動效應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21(8):15-25,69.
[16]GUO X,LI M,WANG Y,et al.Do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mprove the firm’s perform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ization paradox and managerial myopia[J/OL].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3,163:113868[2024-09-20].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23.113868.
[17]余菲菲,王麗婷.數字技術賦能我國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路徑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4):11-19.
[18]戶華玉,佘群芝.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能否降低出口隱含碳強度[J].國際貿易問題,2022(7):36-52.
[19]李雪松,黨琳,趙宸宇.數字化轉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與創新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22(10):43-61.
[20]余菲菲,曹佳玉,杜紅艷.數字化悖論:企業數字化對創新績效的雙刃劍效應[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2,34(2):1-12.
[21]肖紅軍,陽鎮,劉美玉.企業數字化的社會責任促進效應:內外雙重路徑的檢驗[J].經濟管理,2021,43(11):52-69.
[22]XU C H,CHEN X T,DAI W.Effect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mining enterprises:evidence from China[J/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24):16474[2024-09-20]. https://www.mdpi.com/1660-4601/19/24/16474.
[23]MELANDER L,PAZIRANDEH A.Collaboration beyond the supply network for green innovation:insight from 11 cases[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9,24(4):509-523.
[24]胡潔,韓一鳴,鐘詠.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影響企業ESG表現: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產業經濟評論,2023(1):105-123.
[25]王曉祺,郝雙光,張俊民.新《環保法》與企業綠色創新:“倒逼”抑或“擠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30(7):107-117.
[26]ZHANG J X,KANG L,LI H,et al.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urban green innovation efficiency:the case of Xi'an[J/OL].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0,57:102123[2024-09-25]. https://doi.org/10.1016/j.scs.2020.102123.
[27]GAL BREATH J.Drivers of green innovations:the impact of export intensity,women leaders,and absorptive capac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9,158(1):47-61.
[28]LI D,ZHENG M,CAO C,et al.The impact of legitimacy pressure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on green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China top 100[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1:41-49.
[29]AMORE M D,BENNEDSEN M.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greeninnov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6,75:54-72.
[30]MIAO C,FANG D,SUN L,et al.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7,126:153-161.
[31]李凱杰,董丹丹,韓亞峰.綠色創新的環境績效研究:基于空間溢出和回彈效應的檢驗[J].中國軟科學,2020(7):112-121.
[32]DU K,LI P,YAN Z.Do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s contribute to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atent dat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46:297-303.
[33]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120-134.
[34]劉柏,王馨竹.企業綠色創新對股票收益的“風險補償”效應[J].經濟管理,2021,43(7):136-157.
[35]楊靜,劉秋華,施建軍.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價值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18-25.
[36]蔣建勛,唐宇晨,李曉靜.雙碳背景下數字金融賦能新能源企業綠色創新:基于融資約束視角[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5):81-89.
[37]韋施威,杜金岷,潘爽.數字經濟如何促進綠色創新: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財經論叢,2022(11):10-20.
[38]EL-KASSAR A N,SINGH S K.Green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the influence of big data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ment commitment and HR practic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44:483-498.
[39]張國勝,杜鵬飛.數字化轉型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增量還是提質?[J].經濟管理,2022,44(6):82-96.
[40]申明浩,譚偉杰.數字化與企業綠色創新表現:基于增量與提質的雙重效應識別[J].南方經濟,2022(9):118-138.
[41]GALLAGHER C,PARK J.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21,59(3):637-649.
[42]YANG M,LIANG D,TANG X.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technologicalinnovation: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J].Business Strategyand the Environment,2020,29(1):94-107.
收稿日期:2024-10-23
作者簡介:
劉東瑞,男,1999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企業創新管理與財務戰略。
張俊,男,1987年生,碩士研究生,副總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數智化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