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金融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日益緊密,金融科技日益成為學界與業界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盡管金融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受到廣泛關注,但在學術研究領域,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技術應用層面,理論探討相對不足,實證研究同樣存在明顯短板。本文主要回顧了現有的金融科技研究,從商業銀行、金融監管以及科技金融三個角度對主要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與評述,并提出構建開放包容的創新適配機制,同時以審慎的態度應對風險。銀行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監管部門需優化監管框架,推動金融科技與基礎科學、技術創新及金融服務的深度集成。展望未來,金融科技創新的潛力和價值值得持續關注并深入探索,期待本文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金融科技;商業銀行;科技金融
引言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持續推動金融領域技術創新深化。金融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了金融行業的進步,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并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發展模式與市場結構。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金融科技的深度應用也改變了金融行業的競爭格局,促使金融機構風險承擔偏好上升,并增加了銀行系統的系統性風險。因此,《宏觀審慎政策指引(試行)》和《金融標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的發布均反映了監管機構對金融風險嚴格控制的堅定意志,也為金融科技環境下的銀行業風險管理構建了基本制度框架。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金融科技發展對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對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系統穩定性,兼具理論拓展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
一、金融科技的內涵與度量
(一)金融科技的內涵界定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nTech)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1972年,其核心在于將銀行業務與現代信息管理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形成一種利用新興技術優化或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的新型產業形態。金融科技的本質特征在于其深刻的創新性,這種創新性包括對特定金融產品的根本性重塑,更涵蓋對整個金融系統結構與運作機制的變革性影響。
金融科技涉及支付結算、信貸融資、財富管理等多個領域,通過引入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推動金融行業的全面升級與轉型。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突破性發展構成金融科技演進的核心驅動力,推動了金融服務的迭代升級。
從金融科技參與者的角度來看,主體不僅包含從事金融科技業務的金融科技企業,還涵蓋了銀行、監管部門、投資企業以及創新孵化平臺等多方力量。國內學者對金融科技概念的定義存在分歧,部分學者強調其金融屬性本質,部分主張結合技術演進背景進行動態定義 [1-2]。從商業角度來看,金融科技被界定為金融業務智能化的演進過程。從區域金融監管視角來看,其重要性體現在金融機構與技術企業的協同創新。此外,也有學者將金融科技歸類為科技概念的一個分支,即金融與技術的結合體 [3]。
(二)金融科技的度量指標
金融科技的指標體系構建主要存在三類方法。一是通過語義文本挖掘技術與爬蟲技術構建并獲取金融科技指標;二是基于理論分析進行綜合指標構建;三是引用現有權威指標進行金融科技相關的實證研究。具體實踐中,沈悅、郭品(2015)以及楊德明、劉泳文(2018)采用了“文本挖掘法”,分別測度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指數與“互聯網+”發展指數 [4-5]。吳詩偉等(2015)則根據金融交易數據開發了一個綜合評估系統,該系統由金融科技產業投融資規模、金融科學技術發展、第三方支付規模、互聯網保險保費規模四個指標組成,用以全面評估金融科技的發展狀況。此外,當前表征中國金融科技研究進展的工具主要是北京數字技術研究中心制定的金融科技普惠指數,該指數作為金融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度量標準,為相關實證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金融科技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 金融科技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風險
1.外部風險。金融科技的進步對商業銀行的風險傳導機制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間關聯密度提升導致金融體系呈現復雜網絡特征,加劇了系統性風險在金融體系內的傳播。相較傳統金融模式,銀行體系的風險累積效應更為顯著。具體表現為金融科技的快速迭代和創新可能衍生出新風險點,如技術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等,這些風險都可能對金融機構穩健運營構成威脅。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技術革新帶來了風險,但也有理論認為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在資金的時間與空間配置上各具特色,未來兩者將逐步形成一個既有交集又相互促進的共生生態系統(即“互補論”)。實際上,已有研究證實,在規范引導下,金融科技技術進步可產生知識溢出效應(學習效應)、市場競爭效應(競爭效應)及產業協同機制(業務聯系效應),對提升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產生顯著正面影響。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相反,我們需要在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帶來的機遇的同時,更加關注并有效防控其可能帶來的風險。
2.內部風險。金融科技的應用對部分銀行產生了顯著的“風險管理”與“轉型效應”。具體而言,金融科技的發展間接調整了銀行負債的構成,可能導致銀行資產的風險偏好上升,對于規模較小的銀行影響更為顯著。金融科技的持續進步和普及導致銀行與非銀機構競爭加劇,促使部分商業銀行將業務重心轉向支付處理和財富管理等領域。業務方向即所謂的分流效應的轉變導致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中獲取的收入顯著減少,這種變化不僅對傳統銀行業的運營模式構成了挑戰,也對銀行的風險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金融科技有利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
國外學者普遍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將徹底變革銀行產品與服務的傳統模式,顯著提升商業銀行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國內學者的研究也表明,金融科技在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及經營績效提升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金融科技發展有助于緩解商業銀行貸款過度集中的問題,促進信貸資源流向非政府組織和其他中小企業。這一轉變不僅增強了城市商業銀行的綜合生產能力,還強調了金融科技在促進金融資源合理分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的潛在價值。
三、金融科技對金融監管的影響
(一)金融科技對金融監管機構的影響
關于金融科技監管的問題,核心在于金融監管如何適應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技術進步對國家金融安全與穩定具有深遠影響,因此,金融監管機構需要準確把握金融風險與科技創新之間的平衡點。為了適應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監管體系需要進行改革。如何合理利用技術資源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同時平衡金融安全與效率已成為全球金融監管機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金融科技對監管科技的影響
我國現行金融科技監管體系以行為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為核心,標志著金融科技監管改革取得了關鍵性進展。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金融技術廣泛應用背景下,監管機構致力于構建一個均衡的監管框架,該框架融合了智能化動態監測機制和監管沙盒測試機制,均具備實際可行性。通過運用監管技術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監管的專業性、政策的一致性和監管措施的穿透力,從而更好地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安全。
(三)金融科技對沙盒監管的影響
沙盒監管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監管方式,尚未形成可供不同國家直接復制的成熟機制,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目前,眾多學者對中國沙盒監管法規的出臺和建立進行了深入研究。一部分學者認為,監管沙盒在邏輯上與“中國金融改革開放試驗區”政策邏輯具有內在一致性,但在引入這一監管機制時,需深入研究我國金融發展的規律,設計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監管沙盒”。另一部分學者則指出,盡管中國一些地區已進行了沙盒監管實驗,但監管體系仍面臨操作困難和有效性限制。
四、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
(一)科技金融的內涵界定
國內學者聚焦“科技金融”,認為科技金融是政策制定者與金融機構為支持科技創新主體轉型升級而設立的一種制度安排。換言之,科技金融旨在通過融合科技與金融,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多金融資本,從而更好地推動科技發展。相比之下,國外研究則更側重“金融科技”即將金融科技視為金融業的一項創新,它涵蓋促進非中介技術支持的商業模式、對現有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深度創新與交付、應對數據保護、監管和執法挑戰的新途徑,以及促進包容性增長的新機遇。
(二)金融科技推動科技金融發展
金融科技通過技術驅動型金融創新響應機制,重塑科技金融生態。金融體系需形成技術驅動型金融創新響應機制,確保金融資源與科技研發活動之間形成高效、動態的連接。例如,金融機構可整合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風險管理、市場分析等全方位金融服務。需要特別關注的是,科技金融與金融科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互動關系,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一方面,金融科技通過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拓寬服務范圍,促進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為金融科技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加速金融科技的創新及其在金融行業的應用。這種雙向促進的關系共同構建穩健的金融創新生態系統。
五、展望與建議
隨著全球金融科技的指數級發展,技術驅動型金融創新正在重塑金融生態。本文回顧了金融科技領域的相關文獻,探討了金融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方向。本研究重點分析了三個主題: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金融科技對金融監管的影響以及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的深化關系。基于此,提出以下展望與建議:第一,銀行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與金融科技公司共建生態。作為傳統金融機構,銀行擁有豐富的資源和經驗,可充分開發金融科技產品應對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戰。第二,改進監管模式,提升監管水平。金融科技的發展催生了金融領域的新商業模式。在這種新模式下,不能簡單沿用傳統監管模式,而要積極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應深入了解金融科技公司的潛在風險,提出適當的預防措施和解決方案,既不影響金融科技創新,又確保監管體系中的風險可控,不損害投資者利益。第三,促進金融科技與科學、技術和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我們將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優化金融環境,整合科技公司信息,建立信任機制,拓寬金融科技領域的融資渠道,打造更廣泛的金融平臺。同時,科技金融的發展與金融技術的推廣相輔相成。我們將改善科技領域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信息交流和評估,創新風險管理技術,降低科技和金融領域的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六、結語
在數字化浪潮的強勁推動下,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金融生態。從大數據的精準分析到人工智能驅動的風險管理,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信任機制到移動支付的廣泛普及,金融科技的每一次創新都為傳統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僅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普惠性,也為金融市場的穩定與透明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金融科技的發展也面臨著技術快速迭代、數據隱私保護、監管滯后性等諸多挑戰。因此,需要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革,以審慎的態度應對風險。展望未來,金融科技將繼續在全球范圍內引領金融行業的深刻變革,其潛力和價值值得持續關注并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陸岷峰.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與管理對策研究 [J].金融科技時代,2023,31(05):28-33 .
[2]楊德明,劉泳文.“互聯網+”:價值創造,抑或價值摧毀?[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8,36(05):48-61 .
[3]劉孟飛.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基于對中國上市銀行的實證研究 [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74(02):119-134 .
[4]李向前,賀卓異.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影響研究 [J].現代經濟探討,2021(02):50-57 .
[5]劉孟飛,蔣維,王琦.金融科技、技術進步與銀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3):32-44 .
〔基金項目: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校級科研一般項目(NO:HKKY2024-10)〕
(作者簡介:郭曉丹,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講師;雷蕾,海口經濟學院;萬之晨、黃錦輝,海南科技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