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以汕潮揭都市圈為例,探究了數字經濟賦能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研究基于S-O-R模型,從產品數字化、資源數字化和營銷數字化三個維度出發,提出了數字經濟對文旅產業影響的系列假設,并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進行了驗 證。結果顯示,產品、資源和營銷數字化均顯著正向影響消費者感知和滿意度,進而促進再訪及推薦意愿。同時,消費者價值認同也對再訪及推薦意愿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在中介效應分析中,部分通過消費者感知和滿意度的鏈式中介路徑成立,揭示了數字經濟賦能文旅產業的復雜機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豐富數字化產品形式、建立資源數字化平臺、利用數字營銷工具及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和人才培養體系等路徑,以推動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本研究為都市圈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 數字經濟;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汕潮揭都市圈
引言
文旅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而數字經濟的興起為其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1]。文旅產業的獨特性質為數字化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及豐富業態類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汕潮揭都市圈作為廣東省“五大都市圈”之一及均質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試驗區,具有極強的地緣性和文化同源性,是研究數字經濟賦能都市圈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想范本 [3]。盡管學術界對此領域已有一定研究,但仍存在理論構建碎片化、忽視消費者主體性、缺乏協同效應考量等不足 [4]。本文基于服務主導邏輯,探討以人為本的價值共創實現,系統探究數字經濟賦能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邏輯機制和實現路徑,通過數字技術增強文旅產業競爭優勢,將數字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作為提升都市圈居民生活質量和消費者價值的范式。
一、研究模型與假設
S-O-R(Stimulus-Organism-Response)理論表明,消費者行為由內外刺激觸發,個體基于經驗評價產品并決定是否購買。 本文運用S-O-R模型,為數字經濟賦能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理論支撐。數字技術融合了規模效應、地方特色與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重構了文旅產業價值鏈,具體體現在產品數字化、資源數字化和營銷數字化三個維度 [5]。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從消費者角度定義為再訪意愿與推薦意愿的均值。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
H1a:產品數字化正向促進消費者感知價值;
H1b:產品數字化正向促進消費者滿意度;
H2a:資源數字化正向促進消費者感知價值;
H2b:資源數字化正向促進消費者滿意度;
H3a:營銷數字化正向促進消費者感知價值;
H3b:營銷數字化正向促進消費者滿意度;
H4:消費者滿意度對文旅產業數字化與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H5:消費者感知對文旅產業數字化與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H6:消費者自我價值認同對文旅產業數字化與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二、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本文所使用的問卷發放范圍為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相關的人群,包括該地區的居民以及到訪過該地區的游客。本次共發放問卷223份,回收 223份,有效問卷218份,總體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7.758%。通過數據信度、效度檢驗Cronbachα=0.943,KMO=0.936(P ≤0.001),說明研究量表設計合理,數據效度較好,適合提取信息。
三、S-O-R 模型驗證
(一)驗證性因子檢驗
分析結果顯示文旅產業產品數字化、營銷數字化及資源數字化的因子載荷系數介于 0.788-0.9(gt;0.7 ,P ≤0.001),AVE=0.738(gt;0.5),CR=0.894(gt;0.8),本次分析數據具有良好的 聚合效度。消費者滿意度和消費者感知的因子載荷系數介于0.817-0.932(gt;0.7 ,P ≤0.001),AVE=0.768(gt;0.5),CR=0.868(gt;0.8),意味著本次分析數據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該模型效度較好。整體擬合指標均在推薦值范圍內,說明模型整體具有良好的適配度。
(二)直接效應分析
路徑 擬合檢驗結果顯示產品數字化(β=0.374,P ≤0.001)、資源數字化(β=0.214,P≤0.001)、營銷數字化(β=0.392,P≤0.001)會對消費者感知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假設H1a、H2a、H3a成立。 產品數字化(β=0.268,P≤0.001)、資源數字化(β=0.284,P ≤0.001)、營銷數字化(β=0.319,P ≤0.001)會對消費者滿意度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假設 H1b、H2b、H3b成立。 消費者滿意度(β=0.596,P ≤0.001)會對再訪及推薦意愿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假設H4成立。消費者感知對再訪及推薦意愿的影響并不顯著(P≥0.001),假設H5不成立。 消費者價值認同(β=0.283,P≤0.001)會對再訪及推薦意愿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假設 H6成立,具體見表1。
(三)間接效應分析
為進行進一步檢驗,使用Bootstrap抽樣檢驗法進行中介效應研究,可知除路徑“營銷數字化→消費者感知→再訪及推薦意愿”(95%CI:-0.145-0.090),“資源數字化→消費者感知→再訪及推薦意愿”(95%CI:-0.084-0.043),“產品數字化→消費者感知→再訪及推薦意愿”(95 %CI:-0.130-0.083),3條中介效應路徑不存在外,其他路徑均成立存在,具體見表 2。
(四)數字經濟賦能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型
根據以上檢驗及分析,數字經濟賦能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 S-O-R模型,如圖1所示。
四、數字經濟賦能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文旅產品數字化催生文旅產業新業態
應豐富數字化文旅產品形式,推動“文旅+非遺”等新業態發展。依托都市圈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深化數字技術在文旅產品開發中的應用。在現有線上博物館、云旅游等形式基礎上,開發更多互動性強的數字文旅產品。同時,建立數字化文旅產品質量評估標準,確保產品符合市場要求,并定期評估更新,以適應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
(二)文旅資源數字化完善文旅產業鏈條
應建立統一的文旅資源數字化平臺,整合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等資源,打破區域限制,促進文旅要素自由流通。推出官方APP或小程序,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務,使游客能便捷獲取周邊景點、活動、酒店等信息,并實現購票、導覽、餐飲預訂等一站式服務。同時,打破市場壁壘,促進市場互聯互通。鼓勵企業采取聯合經營、合作開發等方式共同開拓市場。此外,應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文旅營銷數字化助力文旅品牌出圈
文旅營銷數字化對推動文旅品牌出圈具有關鍵作用。通過運用數字營銷工具,可以有效提升文旅產品在網絡平臺的曝光率,拓寬其市場影響力。同時,加強與在線旅游平臺的深度合作,不僅能拓展客源市場,還能及時獲取游客對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反饋,為產品內容的調整和服務質量的改進提供數據支持。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挖掘游客的行為模式和偏好,實施精準的營銷推廣策略,是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汕潮揭都市圈文旅品牌的重要途徑。此外,應充分利用各大平臺的數據流量分析,精準把握市場動態,通過“平臺+內容”的整合營銷方式,以及打造沉浸式體驗等形式,吸引更多消費者。同時,挖掘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 IP,如“潮汕生腌”“紅桃粿”等,通過IP的打造和推廣,進一步提升文旅產品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
(四)完善人才基建助力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完善
人才基建是推動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此,需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應加快5G網絡、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部署,構建起高效的信息通信網絡體系。同時,建立完善的數字文旅人才培養體系,涵蓋高校教育、職業培訓、在職進修等多種培養途徑,以全方位提升人才素質。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內部培訓,提高員工的數字技能和業務水平,為文旅產業的數字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結語
本論文以汕潮揭都市圈為例,基于S-O-R模型深入探討了數字經濟賦能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及作用機制。研究驗證了數字經濟在文旅產業中的多維度賦能效應,并凸顯了消費者情感與價值認同在數字化進程中的核心作用。本文提出了產品創新、資源整合、精準營銷及人才培育等策略,構建了“技術—體驗— 價值”協同發展的文旅生態體系。這些策略不僅為汕潮揭都市圈文旅產業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也為其他均質型都市圈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益參考。然而,本研究仍存在區域樣本局限性及消費者需求動態復雜性等不足,有待進一步探討。未來研究可拓展至跨區域比較,并引入動態數據分析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數字經濟與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期互動機制。
參考文獻:
[ 1]許銳.科技賦能福建省數字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J].特區經濟,2023(12):96-99.
[ 2]郭新茹.數字技術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邏輯機理與創新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3(11):147-154+164.
[ 3]林蓁.以汕頭核心區為主中心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 [N].汕頭日報,2023(12):21(001) .
[ 4]鄔江.數字化視域下文旅融合推動智慧旅游創新研究 [J].經濟問題, 2022(5):75-81.
[ 5]陳偉雄,郝涵宇.數字經濟發展對文旅產業融合的影響研究——基于我國30個省份數據的實證分析 [J].天津商業大學報,2024,44(01):13-22.
〔基金項目:2024年度汕頭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NO:ST24GJ32)〕
(作者簡介:胡姜岑,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