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 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 寫,是指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企業評價體系,其核心是通過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的協同發展,推動企業與社會、環境的長期共贏。本研究運用哈佛分析框架,分析ESG戰略對能源企業績效的影響,以期為能源企業制定和實施ESG戰略提供參考。以中石油為案例,探討在“雙碳”目標下,中石油實施 ESG戰略前后財務績效的變化,以及ESG戰略與財務績效的關聯。研究發現,ESG戰略的實施顯著提升了中石油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盡管在短期內企業發展能力會受到影響,但從長遠看,隨著 ESG戰略持續推進,中石油將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中石油;ESG 戰略;財務績效;哈佛分析框架
引言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政府提出了“2030年達到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 “雙碳”目標,為能源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政策導向的明確不僅推動了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也對能源企業的戰略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中國油氣行業的領軍企業,中石油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將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戰略融入企業發展規劃,致力于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文章以中石油為例,探討其在實施ESG戰略對其財務績效的影響。通過分析中石油在環境、社會和治理層面的具體舉措,以及這些舉措如何轉化為企業的財務表現,以期為能源企業制定和實施ESG戰略提供政策導向下的實踐參考,促進能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中石油財務績效綜合分析
(一)中石油企業簡介
中石油于 1999年11月5日成立,是中國油氣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最大的油氣生產和銷售商,也是中國銷售收入最高的公司之一,同時位列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列。該公司是一家集油氣勘探開發、新能源、煉化銷售、新材料、支持服務以及資本金融等業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 [1]。
(二)戰略分析
1.中石油ESG戰略實施現狀。在環境層面,中石油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將低碳發展理念深度融入公司戰略。2021年,公司明確了三步走的綠色低碳轉型路徑。2022年,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并發布實施《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3.0》,積極推進“三大行動”和“十大工程”。公司堅持“減碳、用碳、替碳、埋碳”相結合的原則,加強碳排放管控和碳資產管理,強化節能降耗減排和清潔能源替代,推動全產業鏈綠色發展和CCUS產業化進程。在社會層面,作為國有企業,中石油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義務。2019—2023年間,公司積極參與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2023年受益人口超過500萬人。同時,在海外項目中,公司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合作理念,尊重當地文化習俗,將企業發展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積極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 [2]。在治理層面,中石油構建了“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體系。董事會下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制定了《公司ESG管理辦法》,并構建了具有中石油特色的ESG績效指標體系。此外,公司按照三大主線實施數字化轉型,強化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并發布了《數字化轉型建設指南(1.0)》,通過數字化手段推進公司治理現代化。
2 .PEST分析法。政治環境層面,2020年“雙碳”目標的提出以及《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的發布,推動了能源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政府積極推動能源結構調整,一方面出臺環保標準,對能源行業的污染物排放進行詳細規定;另一方面,通過消費稅征收和資源稅優惠政策的調整,進一步倒逼企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經濟環境層面,2023年中國經濟回升向好,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為中石油等能源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經濟增長帶動了能源需求的上升,國內成品油市場需求呈現恢復性增長。同時,由于能源結構調整,天然氣在發電、供暖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其市場消費量保持快速增長。社會環境層面,可持續發展觀念已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消費者和社會公眾對企業的環保表現日益重視。新能源汽車因享有諸多優惠政策且使用成本低廉,深受青年群體青睞。這一消費者偏好的變化促使能源企業積極進行跨界合作,實現能源協同發展。技術環境層面,在科技驅動的當下,技術創新對石油行業具有重大意義。全球碳減排背景下,CCUS技術成為挖掘新經濟增長點的戰略選擇,但因投資回報周期長、綜合成本高、技術成熟度不足等缺陷,尚未實現大規模應用。此外,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聯盟是當前熱點,有助于促進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加速技術成果的轉化和商業化應用 [3]。
(三)會計分析
根據表 1可以看出,企業油氣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占比較為穩定,這與其注重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的戰略密切相關。油氣資產減值計提的比率在這五年間逐年上升。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能源政策大力推動企業向低碳轉型,這一戰略的不斷推進促使企業在污染治理、設備升級以及清潔能源領域等方面的投入增加,進而導致減值計提比率的上升。
(四)財務分析
1.償債能力。中石油的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逐年上升,表明其償債能力不斷增強。在與中石化和殼牌等同類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進行橫向對比時,可以發現中石油的資產負債率遠低于這些企業,并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反映出中石油的財務風險處于較低水平,在當前能源轉型加速、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復雜背景下,其穩健的財務狀況為應對風險提供了有力支撐。
2.盈利能力。2019—2020 年,受新冠疫情沖擊,中石油的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率以及營業凈利率大幅下降。然而,在2021—2023年間,這些盈利指標顯著回升,分別增長至11.40%、8.63%、7.89%。2023年,中石油的盈利能力指標已高于同類對比企業中石化和殼牌,而2019年時這些指標還低于對比企業。這一變化表明,自2021年中石油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綠色低碳納入發展戰略后,其盈利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并超越了同類企業。
3.營運能力。根據表2數據,2019年中石油的營運能力指標全面落后于中石化。但至2023年,中石油的存貨周轉率在同類對比企業中表現突出,這得益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施,有效減少了存貨積壓,提升了存貨周轉率。盡管如此,中石油的其余兩項營運能力指標在 2023年仍處于中等水平,這表明中石油的營運能力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4.發展能力。企業發展能力指標在2019—2023年間呈現較大波動。 其間,企業通過優化處置低效資產,總資產增長率從11.98%下降至3.07%。同時,營業收入增長率也由 5.97%降為-7.04%,呈現負增長態勢。這一變化主要受到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導致成品油價格大幅下跌,以及國際貿易收入減少 [4]。面對未來油價走勢的不確定性以及經濟發展的低迷態勢,中石油需加強發展能力的管控,有效應對各類風險,以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前景分析
未來,世界經濟預計將保持緩慢復蘇態勢,國際油氣市場供需關系將趨于寬松,國際原油價格有望小幅下降。在此背景下,國內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為中石油的國內業務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然而,成品油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石油需雙管齊下:一方面,應優化國際貿易體系和服務網絡,積極拓展成品油出口市場,以實現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需著力提升非油業務的創效水平,增強綜合競爭力。同時,面對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趨勢,中石油正積極布局新能源業務,努力提高清潔電力的指標轉化率和并網率,以適應能源結構的新變化。綜上所述,中石油將在創新、資源、市場、國際化、綠色低碳五大發展戰略的引領下,靈活應對市場變化,促進各業務板塊協同共進。展望未來,中石油有望在能源轉型與市場競爭中穩步前行,實現可持續發展,并在全球能源舞臺上持續提升其影響力。
二、ESG 對財務績效的關系分析
2021年,中石油將綠色低碳正式納入其整體發展戰略及“十四五”總體規劃,并明確了“三步走”的實施路徑,這標志著其低碳轉型從探索階段邁入實質性實施階段。在清潔替代階段,企業大力發展天然氣業務,有效抵御了國際油價波動對成品油價格的影響。然而,數字化轉型與新能源新材料業務的初期投入較大,回報周期較長,導致總資產周轉率及企業短期發展能力有所下降。但長遠來看,這些投入將提升企業運營效率,降低對傳統油氣業務的依賴度,并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踐行 ESG戰略的過程中,中石油的盈利能力與償債能力指標均顯著提升。環境層面,中石油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加大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力度。隨著清潔能源業務的不斷拓展,中石油的能源結構得以優化,不僅減少了對傳統油氣業務的依賴,還開拓了新的盈利渠道,為企業帶來了額外的收益。社會層面,中石油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海外項目中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形象和社會聲譽。良好的社會形象為企業贏得了更多市場機遇和政府支持,進一步促進了盈利能力的提升。治理層面,中石油構建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具有特色的ESG績效指標體系,并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這些舉措提高了企業運營效率,使企業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市場動態,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從而增強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三、結論
中石油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積極實施ESG戰略,這一戰略轉型對其財務績效產生了深遠的正面效應。盡管短期內,由于新能源業務的巨額投入和數字化轉型的推進,企業面臨總資產周轉率下降及營業收入波動等挑戰,但這些均為轉型過程中的暫時性現象。長期來看,ESG戰略的實施顯著增強了中石油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優化了能源結構,開拓了新的盈利增長點。通過環境層面的綠色低碳轉型、社會層面的積極責任履行以及治理層面的現代化改革,中石油不僅提升了運營效率,還塑造了良好的企業形象,贏得了更多市場機遇。展望未來,中石油將在ESG戰略的指引下,持續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鞏固其在全球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為能源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樹立典范。
參考文獻:
[1]任紫嫻,顧書暢,楊雨竹,李婧雯.ESG 表現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實證研究 [J].經營與管理,2021(12):26-32.
[2] 羅文欣.“雙碳”背景下綠色創新對重污染行業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管理者薪酬的調節效應 [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4,5(16):145-147+150.
[3]黃睿,陳昀,王志敏.哈佛分析在“互聯網+制造”型企業中的應用——以小米集團為例[J].財會通訊,2020(10):92-96.
[4]韓曉雨.哈佛框架下中石化財務報表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2(06):146-148.
〔基金項目:重慶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NO:YKJCX2420923)〕
(作者簡介:申芳菲,重慶科技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通訊作者:陳婉麗,重慶科技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副教授;李怡夢,重慶科技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