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文化既是鄉村 文化振興的首要命題,也是引領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動能。益陽清溪村堅持以文鑄魂、以文化人、以文興業、以文惠民,以文化振興為核心驅動力和鮮明特色,形成了依托鄉土文學賦能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生動典范。探究其中所蘊含的內在機理,即在內生動力、有力抓手、建設目標層面與鄉村全面振興高度契合。融合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及數智鄉村建設計劃,能夠提高這一契合度,進一步有力并有效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土文學;山鄉巨變;鄉土內生文化
引言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繁榮發展鄉村文化”[1]。可見,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的戰略性任務。清溪村坐落于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謝林港鎮,是現代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及其長篇小說《山鄉巨變》的創作背景地。該村立足本地文脈資源、自然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文化賦能,著力擦亮“文學清溪”“文旅清溪”“文明清溪”品牌,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和特色產業振興力,書寫著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嶄新篇章,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 4A級旅游景區、中國幸福村等。
一、鄉土文學賦能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現狀
(一)以文鑄魂,“文學村莊”創新發展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既要抓物質“富口袋”也要抓精神“富腦袋”,以實現鄉村形神兼備、由表及里的提升,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而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鄉村振興中能夠起到鑄魂化人的重要作用。清溪村因人而名、因文而興,將鄉土文學“軟實力”轉化利用,建好標志性文化項目、辦好沉浸式文學活動、搭好多元化融合平臺,如高質量建成立波清溪書屋、莫言清溪書屋等 21家書屋,形成全國唯一以當代著名作家冠名的書屋群落,獲評“全國最美農家書屋”;啟動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設立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用豐富的鄉土文學創作素材推動當代文學創作的發展;培育“文化+研學”新業態,開展“到清溪去讀書”、大學生“文學之鄉”游學活動等,凝練出鄉土文學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發展模式和動力機制。此外,“人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終點,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指向和最終歸宿”,清溪村把人的現代化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好中國式現代化的 “三農”道路題中應有之義,通過鄉土文學載體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不斷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切實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讓鄉村振興、治理現代化提質增效的同時,提供持續的內源動力 [2]。
(二)以文興業,“產業融合”助民增收
鄉村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和關鍵所在。其中,加快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融合發展體系,是新時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解決好“三農”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清溪村一方面延伸文化價值鏈,充分利用本地獨有的鄉土文學優勢,提升“鄉村 +文學 +旅游”特色產業發展道路的韌性與活力,在促進文化育民、文化樂民的同時,實現文化富民。此外,以書屋群落為基礎,將文學元素植入生態觀光游、農耕文化體驗等多元農旅業態,開發清溪書香民宿、產學研開心農場等“微旅游”市場,形成多條旅游服務產業鏈。另一方面,注重運用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因地制宜拓寬本村經濟,賦能做好“土特產”文章。不僅與官春云、劉少軍等院士團隊攜手合作,共同建設了稻魚種養示范基地、小龍蝦科研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示范基地,成功打造了“國聯水產小龍蝦”“清溪高油酸油菜”等農產品品牌,有效地促進了村民就業和收入增加;同時,還強化了數字驅動,建立了“水稻+生態種養”無人農場、“清溪智慧生態農場”,搭建了田間智慧管理系統、智能農機管理平臺等,推動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數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三)以文惠民,“鄉村治理”多措并舉
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保障。這為鄉村全面振興這一系統工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秩序供給和強大支持。由此,清溪村不斷加強村民服務和鄉村建設,以現代化治理手段和多元主體參與,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是注重將黨組織的領導勢能和組織勢能轉化為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村黨總支以及下設的 5個黨支部、200多名黨員在凝聚村民思想、引領鄉村發展方向等方面起到排頭兵和關鍵決策的作用;二是依托清溪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資源,打造“清溪大講堂”理論宣講、“與清溪有約”共治共享、“黨群連心”黨建引領、“清溪伴讀”全民閱讀等精品項目,把黨的創新理論送到田間地頭,涵養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等文明新風,激勵村民向好向善;三是創新發展以村民為本的五級聯系服務群眾體系,形成鄉風文明監督小組、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樹立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鄉村基層治理路徑,推動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治理共同體。
二、鄉土文學賦能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內在機理
(一)文化自信是鄉土文學賦能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鄉村文化自信是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集中體現和紐帶,要求鄉村居民以文化自覺為前提,用辯證、理性、科學的方法對鄉村文化進行批判及反思,進而堅定自身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態度選擇和情感支撐。當前,基于鄉村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文化建設主體的流失、文化認同的偏差等現實因素,鄉村居民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現象,繼而難以使鄉村的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型、文化資源存量向經濟增量和社會財富轉變。鄉土文學賦能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自信的感召和驅動,通過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打造差異化的農文旅融合品牌,重塑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等文化空間。不僅使鄉村居民在鄉村環境的整體改善、外來游客的文旅消費中真實體驗到鄉土文學的魅力,而且生產與再生產了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自覺和身份認同感、歸屬感,挖掘并增強了鄉土文學等鄉村內生文化的驅動力,進一步“推動建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優秀鄉土文化相結合的文化生態圈”,為文旅文創產業發展、鄉村文化建設等開創了新的空間,實現鄉村由生存居所向精神家園的轉變 [3]。
(二)特色產業是鄉土文學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準確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的總要求。其中,產業興旺列在首位,是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所面臨各種問題的前提,而產業興旺必不可少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鄉土文學賦能鄉村振興,便是要立足鄉村文化底蘊、鮮明地域特征等,以鄉土文學為載體,堅持鄉村居民主體地位和市場需求導向,整合重組文化、旅游、生態等相關要素,深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鄉村獨有、特色鮮明、業態豐富、類型多樣的鄉村特色產業。由此,鄉村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其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助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效轉化、賡續發展鄉村優秀文化、優化鄉村治理社會結構與組織結構、拓寬鄉村居民就業創業和增收致富渠道、優化鄉村人才培育體系等,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增能。
(三)和美鄉村是鄉土文學賦能鄉村振興的建設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歷史任務,其作為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應重點理解和把握‘和’的科學內涵,以及和諧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處的新發展理念”,提升鄉風鄉韻等“和美”的文化內核和精神風貌 [4]。一是要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共處,以“和”為主要基調展現鄉風純美與社會和美。注重發揮鄉土文學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堅持人文、善治、普惠、數字化等標準引領,既包括構筑一核多元的多主體聯動共治格局,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又包括著力塑造和睦安寧、人心和善的鄉村精神風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
三、鄉土文學賦能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實踐路徑
從清溪村的實踐經驗來看,鄉土文學賦能既是清溪村堅持以文化振興為核心驅動力的結果,也是文化振興對鄉村振興引領和推動作用的生動示范。但清溪村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足, 須繼續深挖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質,多措并舉開創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一)融合共治賦能,增強多元主體合力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構建不同主體優勢互補、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鄉村文化建設新格局至關重要。一是要完善政府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決策施策、整合資源、公共服務等重要職能,統籌社會各界的力量,通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強化政策支持等舉措,有效達成鄉村振興的各項目標。二是“激活鄉村內生力,提升組織引領力,是優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切入點”,要堅持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主心骨”作用,建成一支在產業發展、文化建設、鄉村治理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帶頭人隊伍,強化理論學習,密切聯系群眾,將各項工作職責落地落細落小 [5]。三是要充分發揮鄉村居民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知識分子特別是新鄉賢的先鋒作用,不僅要從根本上增強鄉村居民對鄉土文學等鄉村文化的深度認同,提高自身的主體意識、傳承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要推動新鄉賢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四是要把握各類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在產業振興、科技助農、文化體育等方面的強大優勢,動員號召有關主體探索鄉土文學賦能新模式。五是吸引更多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項目,通過市場化機制將資金、技術、人才等引入鄉村,同時整合資本、文化等要素,探索建立起鄉村長效發展的機制。
(二)融合文創賦能,擦亮特色文化品牌
立足鄉村文化底蘊與自然資源等,設計與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不僅能夠滿足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城市旅客對鄉村生活的美好想象,還具有激活鄉村經濟發展活力、繁榮鄉村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新引擎。面對產品設計同質化、產業抗風險能力較差等鄉村文創發展的制約性因素,一是要以保護和利用鄉土文學、家訓家風等鄉村文化資源為前提,因地制宜、創意設計鄉村特色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既推動鄉村文化資本轉化,形成特色文化產業,以助力鄉村新經濟業態的發展;又為進一步催化激活鄉村文化的再生產提供重要文化空間和新的生命活力。二是注重產品的影響力和產業的可持續性,增強品牌意識,以文化自信為內核打造有溫度、有內涵、有創新的鄉村特色文創品牌的同時,提升提煉開發鄉土文化IP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實現“一村一品”。三是在數字化浪潮下,充分借助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平臺等,實現鄉村特色文創的廣泛傳播和良性互動。
(三)融合數字賦能,推進數智鄉村建設
將數字技術嵌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現實路徑,有助于增強鄉村全面振興的創新動力,切實推進鄉村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加快數智鄉村建設。一方面,要借助新質生產力打造新興文化、旅游、農業等業態,例如“拓展虛擬社會系統、虛擬經濟體系、虛擬空間場景,推動元宇宙、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對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深度賦能”[6],打造線上一站式的資源采集存儲平臺和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重構鄉村文旅體驗及消費場景。另一方面,要抓好人才隊伍這一戰略支撐,強調促進具備數字素養和創新精神的鄉村本土人才的回流和外部人才的入流,為數智鄉村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儲備;同時注重改善人才的成長環境和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引導其在激發文藝創作活力、構建內容多樣的現代化文化產業鏈等方面為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 [N].人民日報,2024-02-04(001) .
[2]丁志剛,張書華.中國式現代化的縱向敘事邏輯 [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0(01):38-53 .
[3]邢中先,牛海.中堅農民:中國式鄉村振興的范 式重構[J].現代經濟探討,2024(01 ):116-123+132 .
[4]鄧源.和美鄉村的美學內涵與價值傳遞[J].農業經濟,2023(06):75-77 .
[5]杜楠.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可為、應為、何為[J/OL].當代經濟管理,1-8[2025-02-14] .
[6]鄭博勻,陳義平.文化新質生產力:科學內涵、結構要素與發展路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4(06):141-149 .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NO:S202410534074)〕
(作者簡介:曾芷睿,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馬文創工作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