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健康關注度的提高,定期體檢成了每年必不可少的環節。 不少人面對“肺結節”的體檢報告結果,面露難色:肺結節是肺癌嗎?下面就為大家科普一下,如何正確認識肺結節,遠離談“結節”色變。
什么是肺結節?是如何產生的?
通過胸部CT檢查,可以發現邊界清楚、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直徑≤30毫米的肺內“小白點”(密度增高影),它就是我們所說的“肺結節”。引起肺結節的常見原因有環境因素刺激、職業暴露、肺部感染、腫瘤等多種因素。
為什么近年來肺結節患者越來越多?
肺結節檢出率越來越高,主要是因為過去大部分單位體檢都采用X線作為胸部影像學的檢查方法,X線片對小于1厘米的結節難以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單位改做低劑量肺部CT檢查,可以發現2毫米以上的結節。同時,由于受霧霾等因素的影響,肺結節的發生率也有所上升。
為什么有的人查出肺結節沒事,而有的人卻被診斷為肺癌呢?
肺結節性質的判斷主要根據結節大小、形態、個人危險因素綜合分析。肺部小結節并非一定就是肺癌,惡性腫瘤遠少于良性病變。不過,當年齡大于40歲且存在以下情況時,就需要警惕了,吸煙每天1包,持續20年或每天2包持續10年,其中包括戒煙時間不足15年、長期被動吸煙者;有職業暴露史,如長期接觸石棉、鈹、鈾等工人;家族中有患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彌漫性肺纖維化等肺病者。如CT報告中描述肺部小結節直徑>1厘米、邊緣有毛刺和分葉、內部密度不均勻、表現為實性結節或者混雜性結節,應當格外注意。不是所有CT報告中描述為“肺結節”的都有惡變率,常見的良性結節可能由球形肺炎、結核球、錯構瘤、纖維增生灶等導致。因此,體檢查出的肺結節的良惡性需要專業醫師的判斷。
首次查出肺結節,需要多久復查呢?
當醫生判斷結節惡性可能性較小時,一般會建議患者定期檢查胸部CT。對于≤5毫米結節,大數據研究顯示,無論是實性結節還是毛玻璃結節,90%以上的為良性,因此每年復查CT即可;對于5~8毫米的毛玻璃結節屬中危,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每過3~6個月復查CT再評估;對于≥8毫米的毛玻璃結節或實性結節,多屬高危,則會由包括“呼吸內科、影像科、胸外科”等多個學科在內的醫生共同評估。除了做胸部CT檢查,醫生有時還會根據患者情況和醫院的診療手段,讓患者做血液腫瘤標志物、肺癌血清抗體和相關肺癌分子標志物等檢查,輔助進行結果的判斷以進一步決定是否行手術治療。
肺結節可以預防嗎?
肺結節不能完全做到預防,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降低患肺結節的風險。
1.避免吸煙
煙草中有幾百種有害物質,吸煙是肺癌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也是導致肺結節最常見的原因。因此,戒煙是預防肺結節和肺癌的首要措施。有人會說不抽煙,就沒有風險了。需要提到的一點是,除了自己不吸煙,還要對被動吸煙說不,如果長時間暴露于二手煙環境,同樣會受到煙草中有害物質的危害。所以保護自己,就要遠離二手煙。
2.避免接觸有害物質
生活環境中同樣存在著有害物質的聚集,特別是在工業區或交通擁堵的地方,如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會增加患肺結節的風險。所以應盡量避免在污染嚴重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和清潔。如從事采礦、建筑、化工等行業,日常不得不與有害物質接觸的行業,工作人員則應戴上適當的防護用具以減少有害物質的吸入和接觸,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及時避免潛在的職業病風險。
3.調整飲食結構
飲食結構的調整是預防肺結節和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的飲食不僅能為身體提供必要的營養,還能幫助減少炎癥、增強抵抗力,從而降低患肺結節的風險。新鮮蔬菜、水果是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這些營養素對保護肺部健康至關重要。膳食中多選擇全谷物食品,如燕麥、糙米、全麥面包、藜麥等,它們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夠為身體提供持久的能量。蛋白質是身體修復和維持組織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優質蛋白質來源主要包括魚類、豆類、瘦肉、雞蛋、乳制品等。同時,我們還應減少高脂肪、高糖和加工食品的攝入,因其可能引發慢性炎癥,增加患肺結節的風險。
4.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是預防肺結節和提高肺功能的重要手段。適度運動不僅能夠增強心肺功能,還能提高免疫力,從而降低患病風險。可以通過做一些有氧運動來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幫助預防肺結節。運動時應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地調整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5.定期體檢
定期體檢對于及早發現和診斷肺結節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于高風險人群,應更加重視定期體檢,尤其是胸部CT的檢查。患者年齡與肺結節良惡性具有相關性,40~80歲患者隨著年齡增加,惡變率增大,因此建議 40 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胸部CT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肺結節并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