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在獲得諾貝爾獎發表感言時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青蒿素與諾貝爾獎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后,全球轟動,舉國振奮。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屠呦呦研究員獲此殊榮,實現了中國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諾貝爾獎表彰了她發現的青蒿素在治療瘧疾方面為人類所做的杰出貢獻。其實,在2011年,拉斯克獎已經授予了屠呦呦。青蒿素這一重大的成就,挽救了世界上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
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的研究過程中,首先考慮并且系統查閱古代醫學典籍、歷代本草和民間驗方。她在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特別提到了三本古書,即《神農本草經》《肘后備急方》和《本草綱目》。她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正是受到了古人用藥經驗的啟迪。
東晉著名醫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一個治瘧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用青蒿治瘧疾,要像榨果汁一樣,用新鮮的藥材,提取過程不能加熱。
屠呦呦在進行實驗時,用乙醚在低溫條件下提取出了植物里的青蒿素,抗瘧有效率達100%。
青蒿與黃花蒿
在中藥界,異物同名、同物異名的現象很普遍。如蒼術和白術曾經統稱為“術”,“蒿”在古代既包括青蒿,也包括黃花蒿。
青蒿素是從黃花蒿植物里提取出來的,含有青蒿素的植物只有黃花蒿一種。
青蒿素既然出自黃花蒿,為什么不叫黃花蒿素而叫青蒿素呢?其實這與青蒿來源的歷史有關。
李時珍細心記錄了青蒿整個生長過程。植物黃花蒿與植物青蒿十分相似,黃花蒿綠中帶淡黃,開黃花,開花時才能與青蒿區分開。李時珍首次把青蒿與黃花蒿分列條目。從此,人們才知道青蒿與黃花蒿原來是兩種植物。這在植物分類學上是很大的進步。
不無遺憾的是,李時珍沒有將治療瘧疾的功效轉移到黃花蒿項下,他仍將治療瘧疾的作用保留在了青蒿條目下。
我認識的屠老師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剛宣布,有不少記者來采訪我,開口就問:“趙博士,聽說你曾經在中藥研究所工作過,你認識屠呦呦老師吧!”的確,我很早就認識屠呦呦老師。1982年,我到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那里資深的知名專家有很多,如我的導師生藥學家謝宗萬、炮制學家王孝濤、藥理學家章榮烈、中藥化學家屠呦呦等。在我上大學的時候,他們的名字就已如雷貫耳,求學生涯中能有幸近距離接觸這么多大專家,并得到教導與栽培,真是感到萬分的幸運。
我到中藥研究所的時候,屠呦呦老師已經是世界知名的學者了,但在我的印象中,她并沒有大專家的架子。雖然我們不在一個研究室,但都在一個樓里,時常碰面。每次見到我,她都會親切地叫我小趙,我叫她屠老師。她衣著簡樸、談吐直率,是一位非常可敬、非常純粹的科學家。
青蒿素的合成與提取這一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就是在當時十分簡陋的科研環境中誕生的,靠的是以屠老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頑強的毅力與拼搏精神。
說到屠老師對科研的執著和奉獻,僅用刻苦工作、加班加點來形容,那還遠遠不夠。為了從中藥中發現抗瘧藥物,他們所經歷的困難、所付出的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當年屠老師終日泡在實驗室里,與多種化學溶媒長時間接觸,患上了中毒性肝炎。這種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令人欽佩。
青蒿素救了恩師一命
我身邊的人也與青蒿素發生過一段故事。
我的老師謝宗萬教授是著名的本草學家、生藥學家,曾踏遍青山尋百草。1993年,謝老師年屆七旬,為了調查中藥血竭的基原,他深入熱帶雨林中,當時那里的衛生條件相當差, 連蚊帳這樣基本的防蟲設施都沒有。謝老師不幸被蚊子叮咬后,感染了瘧疾。任務完成后,謝老師回到北京不久,潛伏的瘧疾就發作了,身感寒熱往來,發熱超過40℃,胸部疼痛難忍,生命堪憂。
就在這個時候,屠老師將她最新研制成功的“還原青蒿素”及時送到了醫院病房里。就在謝老師用藥后第二天,奇跡出現了,他不但完全退熱了,而且血液檢測表明,瘧原蟲已全部被殺滅。謝老師感嘆:“這種抗瘧新藥真是太靈驗了,是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病愈后,謝老師在1993年10月的《中國中醫研究院院報》上發表文章講述這段經歷。
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集醫藥之大成,站在了那個時代的最前沿,也是今天研發新藥的重要知識寶庫,同時還為青蒿素的發現,鋪墊了一塊重要的基石。
《黃帝內經》是為中醫學奠基的偉大經典,極其重視養生之道,其中論述了中醫養生要旨:“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同時,強調“以恬愉為務”“治未病”的養生智慧,中醫學教授劉正才詳細為您講解如何掌握《黃帝內經》中的長壽秘訣。適應四時氣候變化與養生長壽,重視生態環境與養生長壽,安步當車,叩齒咽津,鳴天鼓、摸耳殼,注重日常養生。歡迎掃碼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