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后,我越來越喜歡寫作,喜歡記錄父母的往事,在他們的人生里,我能發現愛的故事。
在我印象里,我的父母和大多數夫婦一樣,吵吵鬧鬧、恩恩愛愛、白頭偕老過了一輩子。母親的個性里有幾分孩子氣,又很敏感;父親喜歡開玩笑,又不懂方法,愛說“反話”故意逗母親。兩個人常常說著說著就會吵起來。現在他們70多歲了,偶爾還會“叮叮當當”地拌嘴,但有趣的是,兩個人都懂得退讓,父親嘴上不服軟,但是行動上卻事事依著母親、讓著母親。母親也了解父親的脾性,從來不會真動氣。
上個月母親生日,那天我因值班不能回家,在網上給母親訂了一大捧紅色康乃馨。老兩口手捧鮮花笑容可掬地照一張合影發到我微信上。我發現在母親身后有一個小蛋糕,疑惑地問:“媽,這蛋糕是誰給你的啊?”母親有點小得意地說:“你爸爸啊!”母親的話令我又驚又喜,這可是父親第一次為母親買生日蛋糕啊!更有趣的是,母親告訴我,父親還給她唱了生日歌,我更是笑到眼淚都流出來了。不用想我都能知道,當母親提出這一要求時,父親多么極力抗拒,而且說了很多堅決不會唱的話,但終究還是服從了。
還有一件事,也是母親告訴我的,至今想起還令人動容。1988年,母親得了一場大病,需要在省城醫院連續治療。那時候,家里經濟非常拮據,為了省錢,母親晚上住在親戚家,白天去醫院治療,這一住就是大半年,村里謠傳母親得了白血病,讓整個家庭蒙上了一層灰色。
那時候,電話極少,聯系方式主要依靠書信,想一個人只能放在心里。有一天,母親特別想家,她不顧親戚的勸說毅然決定乘車回家,客車司機見她身體虛弱、面色焦黃也不敢載她。于是她對司機說:“我給你寫個字據,出了事都是我的,我的身體自己心里有數。”寒冬臘月里母親從省城坐了3個小時的汽車回到了縣城。下車后她已經疲憊不堪,實在沒有精神再打車回家,就先去了縣城里的舅舅家。到那以后她看見了父親的自行車,才知道父親帶了一袋白面,也去省城看她了,兩個人就這樣錯過了。
多年后,母親再次提起這件事情時,她自言自語地說:“怎么那么巧呢,兩人像約好了似的,結果還錯過了。”母親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想念父親的話,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是羞于說出愛的,只能將感情深深藏在心里。我心疼地抱著母親,感受到了父母當年見面時該有多心酸,不住落下淚來。我問母親后來等到父親了嗎?她說她等到了,父親回來時天色已經黑了。兩個人見面之后什么話也沒說,父親看著母親憨憨地笑了,默默推起車載著母親回家了,一路上兩個人依舊什么話也沒有。
后來父親在前院靠主街的平房里開了一個農資店,從起初的一張小柜臺,到七八張柜臺,農資店在父母的用心經營下生意一直不錯。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后院蓋了新樓房,院子里有了幾平方米的小花園,那是母親心心念念的愿望。
我時常猜想,那天晚上回家的路上,父母的心里肯定百感交集,有千言萬語想訴說,只是他們習慣將愛藏在心里,習慣了將生活的不易和委屈匯聚成力量,在起伏不平的夜路上攜手同行。我在他們的故事里懂得了婚姻里愛情是包容與付出,更是相互扶持與不離不棄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