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性肝炎。在我國,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發生的主要風險因素。長期攜帶HBV或HCV的患者,肝細胞會受到持續的炎癥刺激,導致肝細胞發生癌變。研究表明,乙肝和丙肝患者患肝癌的風險是非感染者的數十倍。
2.不良飲食習慣。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酒精性肝病,進而增加肝癌的發病風險。酒精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乙醛對肝細胞有直接損害作用,長期酗酒者易發生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最終可能發展為肝癌。另外,長期食用霉變食物和含亞硝胺食物,以及食物中缺乏微量元素等也可能與肝癌的發生有關。黃曲霉素是一種強致癌物質,常見于保存不當的糧食中,如花生、玉米等,長期攝入會增加肝癌風險。
3.毒物和寄生蟲感染。某些化學物質和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導致肝癌,如血吸蟲感染可能引發肝臟病變,進而發展為肝癌。此外,環境中的砷、某些工業化學品等也可能增加肝癌風險。
4.遺傳因素。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其肝癌的發病風險相對較高。研究表明,肝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可能與遺傳易感性有關。
1.疫苗接種。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肝癌的有效手段,對于未感染HBV的人群,及時接種疫苗可以顯著降低肝癌的發病風險。新生兒通常在出生時接種第一劑乙型肝炎疫苗,后續需按計劃完成全程接種。
2.健康飲食。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對于預防肝癌至關重要,建議多攝入富含食物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蔬菜、水果和谷物,減少高脂肪和高熱量食物的攝入。盡量避免食用發霉的食物及腌制食品,避免過度飲酒。
3.定期體檢。定期進行肝臟健康檢查可以及早發現肝臟病變,為肝癌的早期診斷提供有力支持。建議高危人群,如有慢性肝病、肝硬化或家族肝癌史的人,每半年至少進行一次肝臟超聲和血液檢測。
4.避免接觸有毒物質。盡量避免接觸有毒化學物質和寄生蟲等可能導致肝癌的風險因素,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個人防護,減少接觸機會。
1.影像學檢查。其在肝癌的診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提供肝臟及其病變的直觀圖像。腹部超聲(肝臟超聲檢查)是一種簡便、無創的初步檢查方法,能夠幫助醫生快速識別肝臟內的異常腫塊或病變;超聲造影可以進一步提高肝臟病變檢測的敏感性;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是更為先進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它們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圖像,對于評估腫瘤的大小、數量、位置以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其中,MRI在檢測小于1厘米的腫瘤方面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并且可以使用特定的造影劑來評估腫瘤的特征。這些影像學技術還能夠監測肝癌的治療效果,評估腫瘤是否對治療產生響應,以及早期發現復發或轉移的跡象。
2 .血液檢測。甲胎蛋白(AFP)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肝癌生物標志物,AFP是胎兒發育早期在肝臟產生的一種蛋白質,正常情況下成人體內AFP的含量非常低,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AFP的水平可能會顯著升高。除了AFP,醫生還可能會檢測其他血液標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結合AFP-L3(一種AFP的變體)和脫-γ-羧基凝血酶原(DCP),這些標志物在某些肝癌患者中也可能升高。盡管如此,血液檢測結果必須結合影像學檢查和其他診斷信息一起解讀,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3.病理學檢查。肝癌確診的金標準,它涉及從疑似腫瘤區域獲取組織樣本的過程,常通過細針穿刺活檢(FNAB)或粗針穿刺活檢實現。在局部麻醉下,醫生使用細針或粗針從肝臟病變區域取出少量細胞或組織,然后由病理專家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病理分析不僅可以確認是否為肝癌,還可以確定腫瘤的類型、分級以及是否有轉移發生。此外,分子病理學檢測有時也會進行,以識別特定的基因變異,這些變異對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1.手術治療。早期肝癌患者的優先選擇,特別是對于肝臟功能良好且腫瘤局限在肝內特定區域的患者。手術切除包括部分肝切除和全肝切除后肝移植,目的在于徹底移除腫瘤組織及可能受累的周圍組織,以防止癌細胞的殘留和復發。其中,部分肝切除適用于單個腫瘤或有限數量的腫瘤,全肝切除后肝移植適用于不適合傳統切除術的晚期肝癌患者。成功的手術切除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但患者必須通過嚴格的手術適應癥評估。
2.放化療。放療利用高能射線靶向并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生長,對于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或是作為姑息治療手段減輕癥狀具有重要作用。立體定向放療(SBRT)和放射性栓塞是兩種常用于肝癌治療的放療技術,它們能夠較為精確地定位腫瘤,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害。化療則通過藥物機制阻斷癌細胞的增殖鏈條,是晚期肝癌治療的重要選擇。然而傳統化療的副作用如惡心、嘔吐和脫發等,常令患者苦不堪言。相比之下,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通過導管精確灌注化療藥物至腫瘤血管并栓塞,實現雙重效應:滅殺腫瘤細胞,阻斷血供。簡單地來說,就是通過小導管往肝癌里直接注射化療藥物和栓塞劑,這樣藥物基本上不會進入正常肝組織,而是大部分集中在腫瘤里面,給腫瘤提供營養的血管也被完全阻塞,相當于給癌細胞斷糧,癌細胞被餓死,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正常肝組織。此技術不斷優化,可顯著提升療效,減輕患者負擔,增強治療安全性,是肝癌治療中的重要進展。
3.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靶向治療通過干擾癌細胞生長、擴散和血液供應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點來發揮作用,索拉非尼、侖伐替尼等藥物已被證實可以延長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免疫治療旨在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識別并攻擊癌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納武利尤單抗(Opdivo)和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通過釋放免疫系統的“剎車”作用,提高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這些藥物在某些肝癌患者中顯示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4.綜合治療。肝癌的治療需要一個多學科團隊(MDT)的綜合診療模式,團隊中包括肝病專家、腫瘤學家、放射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等。綜合治療方案可能結合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腫瘤分期及患者的總體健康狀況定制個體化治療計劃。這種綜合方法旨在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同時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減輕癥狀和副作用來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肝癌的治療正處于快速發展之中,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不斷涌現,為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然而,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策略需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并且需要在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1.心理支持。肝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醫護人員應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支持,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生活方式調整。肝癌患者在康復期間應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作息規律,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樂觀的情緒。
3.定期復查。肝癌患者在治療后應定期復查,監測病情的變化,如有復發或轉移的跡象應及時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