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心臟病發作信號包括持續性的胸痛或胸悶,這種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方,并可能向左肩、手臂、背部或下巴擴散,這種擴散性疼痛有時可能導致治療延遲。患者常描述這種疼痛為“壓迫感”或“灼燒感”,且休息并無法緩解。此外,患者還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大量出汗、惡心或頭暈等癥狀。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發作癥狀可能相對隱匿。這些“非典型”信號往往容易被忽視,所以無論是胸痛還是其他不適,只要癥狀與平時不同,且持續時間較長,都應高度警惕,并及時尋求醫療幫助。
當心臟病發作的癥狀出現時,首要任務是撥打120急救電話。在通話中,要清晰準確地描述患者的具體癥狀、發病時間以及所處的位置,以便急救人員能夠迅速到達現場。在等待急救人員到達的過程中,患者應盡量保持靜止狀態,采取半臥或平臥的姿勢,這有助于減輕心臟負擔并改善呼吸。如果患者處于悶熱或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應打開窗戶進行通風換氣。如果患者隨身攜帶了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并且在確認無藥物禁忌的情況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次1片,間隔5分鐘,連續服用不超過3次),或嚼服300mg的阿司匹林。如果患者出現神志不清、呼吸不暢或脈搏異常的情況,則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蘇(CPR)。CPR的操作方法并不復雜:將雙手交疊置于患者胸骨中央,每分鐘用力按壓100~120次,按壓深度約為5~6厘米。如果現場有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則應按照設備的語音提示進行操作,這有助于迅速恢復患者的心臟律動。
在心臟病急救過程中,存在一些較為普遍的差錯,這些差錯甚至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因此,我們必須格外小心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首先,患者不應被強行要求活動,即使患者表示自己“感覺好多了”,由于病情可能會反復,任何額外的活動都可能加重心臟的負擔。因此,不應讓患者起身活動或在醫院內行走。其次,不要隨意給患者使用安慰劑或沒有明確功效的不當鎮靜藥物。同時,患者的心理狀態也不應被忽視。在緊急情況下,保持鎮定并與患者進行簡單的溝通,可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有助于穩定病情。對于旁觀者而言,在做好迎接專業急救人員到來的各項準備的同時,最重要的是要給予患者支持和安慰。
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和高血糖,是預防心臟病必須控制的關鍵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均衡飲食,減少高鹽、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及全谷類食物。同時,規律運動也是保護心臟的有效手段,每周至少進行幾次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等。此外,戒煙限酒對于心臟健康也至關重要。吸煙會損害血管,增加血栓的風險;而攝入過多酒精則可能導致心律不齊和血壓升高。
在應激管理方面,長期心理壓力是心臟病的誘發因素之一,我們可以通過冥想、瑜伽或與好友溝通等方式來減輕焦慮感。對于已經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來說,定期體檢尤為重要,通過動態監測血壓、血脂和血糖等指標,可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干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