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道梗阻是指呼吸道的部分或完全阻塞,阻止空氣正常進出肺部,其原因多種多樣,可分為內(nèi)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內(nèi)在因素。異物吸入是最常見的原因,如食物、嘔吐物、假牙等不慎進入氣道,這在老年人和兒童中較為常見。老年人由于吞咽功能減退,在進食過程中容易發(fā)生誤吸;而兒童則因好奇心強,喜歡將小物件放入口中,一不小心就可能吸入氣道。另外,喉部或氣管的炎癥、腫瘤、水腫也會導致氣道狹窄,進而引發(fā)梗阻,
(2)外在因素。頸部受到強烈撞擊或切割傷可能損傷氣道結構,使氣道變形或阻塞;在進行頸部手術時,若操作不當或術后出血形成血腫,會壓迫氣道。此外,某些疾病引發(fā)的痙攣也會導致氣道梗阻,像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時,支氣管痙攣可使氣道變窄,影響通氣。
氣道梗阻常給患者帶來呼吸困難、咳嗽、面色青紫等癥狀,給患者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1)呼吸困難。這是最突出的表現(xiàn),患者會感到呼吸費力,呼吸頻率加快,常伴有鼻翼扇動、胸骨上窩、鎖骨上窩和肋間隙的凹陷(三凹征)。這是由于患者為了吸入更多的空氣,用力吸氣導致的胸廓周圍軟組織凹陷。
(2)咳嗽。這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試圖通過咳嗽排出氣道內(nèi)的異物或緩解梗阻,但嚴重的梗阻可能使咳嗽變得無力或無法咳嗽。
(3)面色青紫。由于氧氣無法順利進入肺部,血液中氧含量下降,會引起皮膚和黏膜的發(fā)紺,尤其是口唇、指甲等部位更為明顯?;颊哌€會表現(xiàn)出煩躁不安、意識喪失等癥狀,因為大腦缺氧會影響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正常功能,初期患者會因缺氧而感到煩躁,隨著缺氧時間延長,會逐漸喪失意識,最終導致死亡。
針對不同的誘發(fā)因素和梗阻嚴重程度,需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
(1)異物吸入導致輕度氣道梗阻且患者清醒時,鼓勵患者自行咳嗽??人允巧眢w的自然保護機制,用力咳嗽使氣道產(chǎn)生沖擊力可能會將異物咳出。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為其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讓患者能夠集中精力咳嗽。還可以讓患者彎腰前傾,頭部低于胸部,利用重力的作用幫助異物排出。
(2)異物吸入導致嚴重氣道梗阻且患者清醒時,可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成人: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雙腳前后分開,前腳距離患者雙腳約一腳寬,后腳腳跟踮起,雙臂環(huán)繞患者腹部,一手握拳,拇指側頂住患者腹部正中線肚臍上方兩橫指處、劍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向上向內(nèi)沖擊患者腹部,重復此動作,直到異物排出或患者恢復呼吸。兒童:施救者應單膝跪地,將兒童面朝下,頭部低于胸部,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用手掌根部連續(xù)拍擊其背部兩肩胛骨之間5次,觀察異物是否排出;若未排出,再將兒童翻正,用食指和中指在兩乳頭連線中點處,快速向下沖擊按壓5次,如此反復,直至異物排出。嬰兒:將其面朝下,使其頭部略低于胸部,用一只手托住嬰兒的頭部和頸部,另一只手在嬰兒兩肩胛骨之間用掌根連續(xù)拍擊5次,然后將嬰兒翻轉,用食指和中指在兩乳頭連線中點處按壓5次,交替進行,動作要輕柔而迅速。
對于兒童和老人,要注意預防氣道梗阻的發(fā)生。
(1)兒童。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看護,告訴他們不要將小物品放入口中,將小物件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在孩子進食時,避免其玩耍、奔跑或大笑,盡量將食物切成小塊,避免給孩子吃圓形、光滑的食物,如葡萄、硬糖等,以免在吞咽時卡住氣道。
(2)老年人。應調(diào)整飲食結構,多吃軟爛的食物,細嚼慢咽,避免吃黏性大或大塊的食物。對于佩戴假牙的老人,要確保假牙安裝合適,防止假牙松動或脫落進入氣道。
(3)醫(yī)院和醫(yī)療機構。醫(yī)護人員在進行操作時,如氣管插管、氣管切開、頸部手術等,要嚴格遵循操作規(guī)范,做好術前評估和準備工作,避免醫(yī)源性氣道梗阻的發(fā)生。對于易發(fā)生呼吸道感染或有氣道高反應性的患者,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如使用預防性藥物,防止氣道炎癥和痙攣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