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美國加州南部山區爆發大火,火勢迅速蔓延,異常兇猛,造成至少27人死亡,數萬人流離失所。有報道稱,這場大火是洛杉磯歷史上最具破壞力甚至最“昂貴”的火災。而在114年前的紐約,同樣爆發了一場大火,這場火災不僅吞噬了146人,還深刻改變了美國的勞工立法,極大地改善了勞工的工作環境,提升了勞工權益的保障程度。
1911年3月25日下午,三角襯裙工廠的工人們忙碌了一天后,正排隊領取工資。4時45分左右,突然傳來了一聲尖叫:“火!”大火迅速蔓延,很快將工廠吞沒,造成146名工人死亡。
這場大火震驚了美國。一場火災的發生有其偶然性,但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必然。在三角襯裙工廠火災中,隕落生命的背后,是惡劣的工作環境和淡漠的防火意識。而這一切,要從工廠主馬克斯·布蘭克和埃塞克·哈里斯說起。
他們均是來自俄國的猶太人,于19世紀60年代來到美國,跟很多猶太人一樣,進入了冉冉上升的制衣業,在條件惡劣、工作艱苦的制衣廠辛勤做工。布蘭克很快創辦了自己的制衣廠“三角襯裙工廠”(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生產當時十分流行的襯衫連衣裙。他富有商業頭腦,工廠規模越來越大,效益越來越好。1895年,哈里斯也加入進來。兩人在工廠工作時備受剝削,但他們并沒有將其所經受的苦難共情到悲慘的工人身上,還是奉行壓榨與剝削的老一套。
到了1911年,三角襯裙工廠已經從剛開始的小作坊發展成為紐約最大的女裝制造廠,布蘭克和哈里斯賺得盆滿缽滿,社會地位也大大躍升,成了名副其實的“襯裙大王”。此時工廠的地址已經搬到了阿什大樓,這座十層大廈位于華盛頓街和格林街交匯處西北角,他們租下了其中的八層至十層,八層和九層用于生產,十層主要用于辦公,兼作庫房、展示室等,布蘭克和哈里斯在這一層辦公。
工廠大概有500人,絕大多數為女性移民,其中東歐猶太裔約占60%,剩下的大多為意大利裔移民。她們或是為了逃避政治迫害,或是為了解決衣食之憂,居住在下層社區。
三角襯裙工廠是新式工廠,但不改的是其依然是剝膚椎髓的血汗工廠。“血汗”之謂,不僅在于廠內雜亂、擁擠、噪音大、空氣流通差,更在于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工資水平低,收入與勞動完全不成比例。正如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所揭示的,工人們淪為了一個個喪失自主性與能動性的螺絲釘,片刻不停,卻僅能果腹。惡劣的勞動環境滋生了無數的工廠事故,工人們不僅得不到完善的保障和妥善的賠償,還會因此被掃地出門。
根據消防部門的調查,大火始于八層廢料箱里的火柴或煙頭。由于靠近成噸的邊角料,星星之火很快成為燎原之勢。當天八層大概有180人上班,但逃生通道只有華盛頓街一側的兩部客運電梯和樓梯、格林街一側的一部貨運電梯和樓梯、一個室外消防梯。最終有146人死亡,其中53人被燒死、54人跳樓摔死、20人掉落消防梯摔死、19人跳下電梯井摔死。樓上是成堆被燒焦的尸體,樓下則是血流成河的場面,現場慘絕人寰,簡直是一幅悚人的人間地獄景象。在這146人中,123人是女性,最小的才14歲。這無疑是一場嚴重的災難,而火災后相關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的反應又是一場讓人驚憤的“災難”。
勞動部特派員、市建筑局、市消防局推諉責任,阿什大廈的所有者聲稱自己的大廈建造符合各項要求。紐約市長在沒有給出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拒絕前往火災現場視察情況。
其實,在之前的消防檢查中,阿什大廈已被指出存在不少問題,但一直沒有解決。八層和九層的兩側樓梯非常狹窄,僅容一人通過,這是工廠主為了防止員工偷竊故意設計,以便對員工一一搜身檢查。而且,樓梯口的門是向內開的,一旦發生火災,眾人擁擠在門口,就無法推門而出。為了降低檢查成本,華盛頓街一側的樓梯門還被鎖上了。兩年前,一位防火專家曾指出這道緊閉的樓梯門存在安全隱患,但布蘭克和哈里斯并未當回事。這道樓梯門,也成了兩人被起訴的原因。
經過一番搜尋,檢方在樓梯口附近找到了一塊焦黑的門板殘片,門閂正附在上面。4月中旬,布蘭克和哈里斯以過失殺人罪被起訴。由于死亡人數多少對定罪影響不大,為了更有說服力,檢方最終決定只援引瑪格麗特·施華茨這個例子,因為他們可以很容易證明上鎖的樓梯門直接導致了這位女工的死亡。
為了幫助自己脫罪,布蘭克和哈里斯聘請馬克斯·斯沃德為辯護律師。和兩位工廠主一樣,斯沃德也是來自東歐的猶太移民,他從底層攀爬奮斗,逐漸成了一位聲名在外的大律師。他的對手是實力同樣強大的查爾斯·博斯特韋克,他曾任教于紐約大學法學院,還擔任過眾議員,對法律理論與實務都十分精通。
1911年12月4日,案件正式開庭審理,托馬斯·C.T.科雷恩法官主持審判。控辯雙方辯論的關鍵,在于瑪格麗特·施華茨的死亡是歸因于兩位工廠主的個人過失,還是兇猛的火災。博斯特韋克試圖證明八層和九層的樓梯門都是鎖著的;而八層之所以死亡人數很少,就在于它被打開了,九層則一直沒被打開。面對檢方的指控,斯沃德不慌不忙,觀釁伺隙,展現了其強大的邏輯思辨能力。他深知,刑事審判必須要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因此他的目的并非追求真相的還原(這幾乎不可能做到),而是動搖檢方指控的真實性,讓陪審團動搖和懷疑即可。針對九層樓梯門被上鎖這一指控,他抓住控方證人證詞中的漏洞,指出真正陷工人們于死地的并非上鎖的樓梯門,而是蔓延的大火。也即,大火已經吞沒了樓梯門外的走廊,即使門被打開也無濟于事。
當控方拿出那塊附著門閂的門板殘片時,斯沃德見招拆招,說明這把門閂不一定是九層樓梯門的那把,即使是九層樓梯門上的那把,依現有的狀態又怎能證明3月25日它是鎖著還是開著的。他還推出了多位證人,有一位證人證明火災發生時門上掛著鑰匙,并沒有上鎖;更多的證人聲稱多次進出這道門,說明它是經常開著的。博斯特韋克只好改變策略,強調這道門總是在下班時鎖上,以便檢查員工是否偷竊,但這又與控方證人的證詞存在矛盾,因為他們說從沒見有人出入過這道門。樓梯門是否上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勝負,因此他們竭盡所能,在一把小小的鎖上大做文章,進行了多個回合的較量。盡管互有輸贏,但總體上來看,陪審團還是有所猶疑,這也為案件的結果埋下了伏筆。
12月27日,經過漫長的拉鋸戰,案件終于審理完畢。12位陪審員給出了8票無罪、2票有罪、2票棄權的投票結果,沒有達成一致。面對這個僵局,科雷恩法官給出了指引,除了再次強調法律規定外,又指出樓梯門不僅要鎖著,還需要被告知情。科雷恩法官的指引明顯偏向被告,因為主觀意圖是很難證明的,而“無犯意則無犯人”。經歷了多輪投票,果然,在第四輪中12位陪審員一致表決被告無罪。
歷史的進步、社會的變革有時是用無辜者的生命換來的。146條鮮活的生命,雖然沒有換來兩位工廠主的罪與罰,卻在更大意義上促進了勞工權益的保障。在接二連三的事故后,三角襯裙工廠的這場大火點燃了民眾的怒火,“它不只是恐怖的半小時,它還是一連串連鎖事件的關鍵點——這一連串事件最終迫使紐約的政治機器開啟了實質性的改革,并從紐約帶動了全美的改革”。
火災發生3個月后,紐約市當局成立了工廠調查委員會,并賦予其強大的權力,對工廠火災隱患和工作環境等進行廣泛的調查。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先后有幾十項立法通過,極大推動了消防制度的改革、工作環境的改善和勞工權益的保障,也對資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徹底改變了紐約市勞工法規的樣貌。紐約市作為美國最大的市,其立法也產生了示范效應,促進了整個國家勞工立法的前行。
(責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