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壓餅,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其實緊壓茶的歷史,比白茶悠久多了。陸羽《茶經·二之具》里記載的“規”“承”“檐”等便是制作茶餅的工具。先將“檐”鋪在“承”上,再把茶模放在“檐”上,就可以壓制茶餅了。壓制成餅后,可以很方便地取下來,再繼續做另外一個。宋代流行的龍團鳳餅,仍然延續著這種工藝思路。明清之后散茶盛行,緊壓茶才慢慢不再是茶界的主流。
正所謂“禮失求諸野”,后來緊壓茶的工藝主要流行于邊銷的黑茶之中。像湖南的茯磚、湖北的青磚,云南的普洱,或磚或餅,還都保持著將茶緊壓后銷售的習慣。
從如今黑茶多采用緊壓的工藝來看,其目的主要有三:第一,利于運輸。眾所周知,不管是茯磚、青磚還是普洱,都是主銷邊疆甚至境外。萬里茶路,崎嶇難行。茶葉又太過酥脆,既不便于運輸,又容易破損。緊壓成磚餅之后,搬來運去再也不怕碰碎了。與此同時,運輸自也是便捷了許多。



第二,利于倉儲。黑茶類,屬于后發酵茶。一半的風味形成于廠房,一半的口感轉化于庫房。由此,倉儲變得必不可少。但一大包一大包的茶葉,分量沒多少,可是真占地方呀。緊壓之后的茶葉,倉儲壓力一下子少了很多。
最后,利于銷售。我記得小時候去老字號張一元買茶葉,最愛看的就是售貨員稱茶。那時的售貨員各個是能人,嘴里問好了你要多少,手里同時就從大茶箱中抓茶稱秤。但即使再熟練,稱茶總是個費時間的事情。以至于,我每次去買茶葉都要排隊。要是緊壓茶,情況就不同了。一餅一磚,都是固定的斤兩。說好了要幾餅,直接出貨就好。
以上三點,恰巧都與白茶的屬性相吻合。白茶可久存,且愈存愈佳。要是太占空間,倉儲成本自然要直線上升。至于出貨銷售,自然也難逃稱茶之苦了。白茶壓餅,便可將上述問題一攬子解決。
白茶大批量壓餅,具體起始于哪年哪月哪日?這可沒人說得清。畢竟,開始也只是茶商自發性的民間行為而已。于2015年7月3日發布,2016年2月1日實施的《緊壓白茶》國家標準,算是對草根白茶餅的首次官方認可。其中對緊壓白茶的定義為:“以白茶(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為原料,經整理、拼配、蒸壓定型、干燥等工序制成的產品。”至此,白茶餅正式被官方認可。
白茶餅,改變的不僅僅是造型。更為重要的是,白茶壓餅后,口感會與散白茶風格迥異。即使茶湯未入口,湯色上已能看到明顯的不同。像緊壓的白毫銀針茶餅,湯色杏黃明亮。緊壓白牡丹,湯色略深,呈現橙黃明亮。至于緊壓壽眉,湯色深黃,其中還要透露出些許的紅色,
即使以顏色最輕的緊壓白毫銀針來看,湯色也要從杏黃色起步。而杏黃色,是三年左右的壽眉散茶才能具備的湯色。以同樣年份和等級的茶來看,緊壓白茶要比散白茶,湯色至少深沉一個色號。

不僅湯色“深”,口感上白茶餅也更“厚”。緊壓白毫銀針,滋味濃醇中帶有明顯的毫香。緊壓白牡丹,口感醇厚,毫香若隱若現。緊壓壽眉,口感渾厚飽滿,喝起來最為過癮。

散白茶的口感,亞似凌波仙子,具有一種靈動鮮活之美。白茶餅的口感,更像古剎老僧,自帶一股深沉厚重之韻。散白茶,喝的是通透。白茶餅,喝的是韻味。
我泡白茶餅,一般都會隨手撬一塊丟進側把壺(壺把為橫柄,亦稱橫柄壺)。重量不太計較,但總要在8g上下。沸水澆下去,第一沖時間要刻意拖長一些,以便于緊壓的茶餅得以舒展。有時候故意泡久一點,會帶一丁點的苦。但茶湯仍是濃稠無比,口感似絲綢,很容易下喉。白茶餅陳放的年份越久,口感中的滑順感就越明顯。白茶餅,是筆者常備身邊的口糧茶之一。

有人說白茶餅沖泡的茶湯,自帶著一股棗香。的確如此。但若單單用棗香來形容白茶餅的茶湯,我覺得又有些不夠貼切。制作工藝中的蒸壓與干燥,造就了它極其復合的口感。
筆者收藏的年份最久的白茶,是一款2003年的白牡丹茶餅。據制作這批茶餅的茶師老紀跟我講,這是曾經讓他特別“糟心”的一批茶。當年制作這批茶時,用的是福鼎大白而不是福鼎大毫,而且一律是精細采摘,完全夠如今一級白牡丹的水平。精制時老紀師傅不僅用了炭焙,而且還特意拉長了時間。這樣做雖然費工費時,但茶湯也會更加厚重甜潤。過了這么多年,這款老茶看起來,還是要比一般白茶更烏亮一些。不明就里者,以為是陳化后的表現。其實這是精細炭焙后的工藝痕跡。
按說這個茶樹品種、級別,再加上這份制茶匠心,這批白牡丹茶放到今天絕對是搶手貨。可當時流行的是鐵觀音、大紅袍,白茶根本沒人認。老紀師傅費了半天勁,這批精采、精制、精焙的高等級白牡丹最終還是滯銷了。紀師傅的這批好茶,也就積壓在了庫房的角落。
到了2006年,福鼎茶區從外地學來了壓餅的技術。因為這時候普洱茶餅已經火了,所以紀師傅想著蹭上這波熱度,就把存了三四年的白茶又拉去壓餅了。可是普洱茶餅火了,不代表福鼎白茶餅能火,結果這批白茶餅仍然賣不出去。更要命的是,當年福鼎的壓餅技術是從云南學回來的,還沒有和白茶的特性相結合,輕重掌握不好,壓出的白茶餅極其硬實,刀砍斧剁皆奈何不得。這下就更沒人要了,紀師傅一賭氣把它們都扔到了庫房的最深處,一放就又是十年。直到2016年我偶然發現這批茶,一口氣全部收藏了下來。二十來年,白茶產業突飛猛進。當年滯銷的產品,如今已成了見證白茶發展的重要物證。
當年筆者在廣播電臺做節目時,經常會有聽眾問:“您認為是散白茶好,還是壓餅白茶好呢?”答:“沒法比較。這好像問您,是炸雞好吃?還是烤雞好吃?做好了都好吃,做不好都難吃!”聽眾追問:“如果一定要選一種呢?”答:“成年人不做選擇題,兩個都要。”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