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縣高知市有座自由民權紀念館,1989年為該市建制100周年而建。門口豎立有兩塊招牌,除“自由民權紀念館”外,還有一塊書寫著“自由來自土佐山水”。當?shù)厝丝隙ê茏院溃獾厝舜蟾庞X得有點夸張吧。
幕末維新時期(185—1868)有“薩長土肥”之說,即薩摩藩(鹿兒島縣)、長州藩(山口縣)、土佐藩(高知縣)、肥前藩(佐賀縣)4個影響力最大的藩,均為外樣大名(關原之戰(zhàn)前與德川家康同為大名的人)。薩長肥三藩地處西南,最早接受西方影響,幕末時期已經(jīng)開始工業(yè)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單獨反抗幕府的軍事勢力。土佐藩地處四國島偏僻一隅,20萬的“石高”(藩領地收獲的大米)在4個藩中也是最低的,其能夠主導幕末明治初年的政局,與其人才(也可以說是叛逆者)輩出關系密切。
土佐藩第一代藩主山內(nèi)一豐早年跟隨豐臣秀吉南征北戰(zhàn),“關原之戰(zhàn)”站隊德川家康的東軍,作為有功之臣轉(zhuǎn)封土佐藩。
幕末時期,土佐藩第15代藩主山內(nèi)豐信(容堂)一直堅持“公武合體”立場,與幕府大老井伊直弼發(fā)生對立,在“安政大獄”中受到隱居處分。1860年“櫻田門之變”(日本尊王攘夷派18名浪士在江戶城櫻田門外刺殺幕府大老井伊直弼的事件)后復權,參與了幕末諸多重大活動,幕府最后一位將軍德川慶喜的“大政奉還”(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最初由容堂提出。
土佐藩內(nèi)也有反對幕府的尊王攘夷派。以武市瑞山為首組成“土佐勤皇黨”,組織成員到京都舉行恐怖活動,但在“八一八政變”(幕府勢力操縱公武合體派在京都發(fā)動政變,最終導致以長州藩為主的尊王攘夷派勢力被驅(qū)逐出京都)中遭受毀滅性打擊,瑞山被捕后遭到剖腹處分。坂本龍馬積極游說各藩志士,促成薩摩、長州兩藩同盟,提出著名的未來藍圖“船中八策”(坂本龍馬與后藤象二郎在1867年6月9日共同提出8條政治改革計劃,旨在通過政治改革來振興日本),可惜的是,坂本龍馬于1867年在京都近江屋死于暗殺。板垣退助(日本第一個政黨自由黨創(chuàng)立者)積極參加討幕活動,甚至無視容堂藩主的制止炮擊幕府軍,容堂只好轉(zhuǎn)向,奉命進攻四國親藩大名的高松藩、松山藩,好在兩藩審時度勢,不戰(zhàn)而降。其后,土佐藩2700名軍人在板垣的率領下,參與明治新政府的東征戰(zhàn)事,死傷近300名。
明治政權建立后,土佐藩提供了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才,但藩財政處在破產(chǎn)狀態(tài),因而在奉還版籍、廢藩置縣過程中比較積極。1873年,主張“征韓論”(征服朝鮮半島)的板垣、后藤等人下野,回到高知縣與片岡健吉、林友造等人組成“立志社”,要求開設民選議院。
1875年2月,以“立志社”為中心,日本各地政治團體的代表在大阪舉行集會,并組成“愛國社”。針對自由民權運動驟然興起的局面,明治政府一方面進行部分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勸誘自由民權派的中心人物板垣退助再度入閣,以達到瓦解運動的目的。1875年3月,板垣退助重新?lián)握畢⒆h,愛國社也因此在1875年4月解散。同年10月,板垣退助因政府未遵守建立憲政體制的約定而退出政府,繼續(xù)從事自由民權活動。
在自由民權運動過程中,由集體或個人起草的日本憲法草案達數(shù)十種,其中有著名啟蒙思想家、土佐藩出身的植木枝盛起草的《日本憲法預定案》和《日本國國憲案》,在強調(diào)主權在民的同時,主張人民具有“革命權”。
1881年10月,政府宣布在1890年開設民選議院以及制定憲法的詔書后,板垣退助組成自由黨,主要干部多為高知縣出身。為擴大自由黨的影響,板垣到處演說,1882年4月,板垣在岐阜縣遭到小學教師相原尚褧的襲擊,渾身是血的板垣在吉田茂父親、土佐出身的自由民權積極分子竹內(nèi)綱扶起后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號“板垣死、自由不死”。在板垣的要求下,兇手沒有判處死刑,而是無期徒刑,被罰到北海道網(wǎng)走監(jiān)獄服苦役。1889年《明治憲法》頒布后,兇手獲得大赦,面見板垣道歉,但在登船后下落不明。
包括此次暗殺在內(nèi),板垣曾遭5次暗殺,但均幸免于難。國會開幕后,板垣率領自由黨與政府展開針鋒相對的抗爭,但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馬上轉(zhuǎn)向支持政府對外戰(zhàn)爭,甚至擔任了伊藤博文內(nèi)閣的內(nèi)務大臣,典型地反映了近代國民國家的本質(zhì),即“對內(nèi)立憲主義,對外帝國主義”。1898年,自由黨與大隈重信的進步黨合并為憲政黨,組成短暫的隈板內(nèi)閣,大隈任首相兼外務大臣,板垣任內(nèi)務大臣。1900年,板垣將自由黨交給伊藤博文,改組為立憲政友會,自己退出政界,1919年去世。板垣退助在日本評價很高,被譽為“國會之父”。國會議事堂四角大廳豎立著其銅像,與大隈重信、伊藤博文各占一個角落。還有一個角落有臺座,但上面空著,據(jù)說是象征憲政政治尚不完善。
高知縣還出了兩位首相,一個是濱口雄幸,1929年因簽署倫敦海軍裁軍協(xié)定而遭右翼分子槍殺。另外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吉田茂,因設定戰(zhàn)后日本發(fā)展方針“吉田路線”并獲得成功而廣為人知。
高知縣也有著名的左翼人士,如被稱為“東洋盧梭”的中江兆民、從社會主義轉(zhuǎn)向無政府主義的幸德秋水等。
高知縣最為著名的企業(yè)家是“三菱財閥”創(chuàng)始人巖崎彌太郎。三菱起步較晚,1870年巖崎彌太郎在土佐藩設立九十九商會,當時販售鑄鐵制成的“天水桶”,1872年,九十九商會改稱“三川商會”,次年3月又改稱“三菱商社”,從接收政府造船廠開始,逐步涉足采礦、銀行、保險、貿(mào)易、鋼鐵、機械等領域,在20世紀初期成為與三井、安田、住友等并駕齊驅(qū)的四大財閥之一。
土佐藩人才輩出,其原因一方面是藩政寬容,身份等級觀念不是很強,對舊領主的家臣也一視同仁,給予任職,同時有一大群可兼農(nóng)業(yè)、工商業(yè)的在鄉(xiāng)武士(鄉(xiāng)士),依靠才能逐步上升。另一方面是高知縣的地理特征:在47個都道府縣中,面積排第18位,人口排第45位,地廣人稀,山地面積占89%,遠遠超過日本的平均數(shù)字66%。雖然難說是“窮山惡水出刁民”,但終究是“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
高知縣面積約占四國的一半,地廣人稀,森林資源豐富,森林保護政策堅持400年之久,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4%,居日本第一,是日本屈指可數(shù)的林業(yè)縣。四萬十川為四國最長河流,196公里,沒有建設水壩,河水清澈見底,被稱為“日本最后的清流”。
高知縣在四國島南端,從神戶進入四國島到達高知縣需縱貫四國島,如果從岡山進入四國島到高知縣需橫穿四國島,一圈下來,四國島上的數(shù)個著名觀光點均可體驗,如鳴門漩渦、高知城、道后溫泉。
四國島山地較多,人口密度低,青山綠水,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服務區(qū)(日本稱“道之驛站”)設計如同景觀,據(jù)說排名日本第一。四國島的亮點不像京都那樣隨季節(jié)產(chǎn)生較大起伏,其美麗之處不只在景觀,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和歷史,即一種彌散在空氣里淡淡的神秘感,傳統(tǒng)、低調(diào)、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極適合追崇寧靜、浪漫、清新且知性的來客。
(責編:劉婕)